浅谈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解题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co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近年来政治主观性试题,题型多样,而且通常以国内外形势和社会重大热点为背景材料,有情景式和图表式等多种形式,题目活,分值大,信息量大,综合要求高。怎样答好政治主观性试题是所有政治教师和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答好政治主观性试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仔细审题,获取和解读信息
  审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审材料,二是审问题。
  (一)审材料
  在审材料时,要善于从题目的文字和图表中解读有效信息,提高整合信息的能力。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读材料,分清材料层次,读懂每层材料的大意。有时材料并没有明显的段落或层次,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己分层。②从材料中概括出隐含的观点。③把握每层材料的内在联系。通过审材料,为后面组织答案要点,选择有关理论知识提供依据。
  (二)审问题
  首先,要审准试题提供的解题角度、范围、要求等。
  必须明确,问题是属于哪一类型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是运用哪一模块问答(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哲学);是什么样的主体(国家、党、企业、个人等)。善于找准设问的角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① 带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体现了什么”等属于“是什么”角度。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 带有“理由”“原因”“意义”等属于“为什么”角度,要回答出原因和意义。这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③ 带有“如何”“怎样”“启示”“建议”等属于“怎么办”角度,要回答出具体的措施、方法或途径。这考查学生能否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论证。
  ④ 带有“如何认识”“如何理解”等字眼的则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共同回答。这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明确设问主体,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相同的材料、知识范围、角度,如果设问的主体不同,则答案相差甚远。如对于“为什么要关注民生”这一热点问题,如果知识范围是政治生活,设问的角度是为什么,设问的行为主体若是政府,那么运用的则是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国家机关组织活动原则等知识;设问主体若是中国共产党,则需要用党的性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等知识回答。在设问中,常见的行为主体有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经营者、劳动者、企业、个人等。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组织答案要点
  就是利用已经获取的信息调动出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明确答题要用教材哪些单元、课、框的内容。这样才能缩小思考范围,恰如其分地引用知识组织答案要点。调动知识要稳、准、快,这实际上是个搜索过程,是有目的的思维加工过程。
  三、答题
  主观性试题的答案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体体现为理论加材料的模式。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理论依据
  第一步:运用概念、原理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这一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要遵循由远及近,由共性到个性,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层层剖析。
  第二步:联系重大时政。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三步:用事实证明。答题不仅要有理,而且要有据。新教材特别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因此这一步切勿忽视,答题时要写上“事实(实践)证明”。
  第四步: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表态既要联系实际,又要扣紧题意,不要空喊口号。
  (二)规范答题语言
  在答论述题过程中语言要规范,要使用政治术语,而不能使用自己创造的语言及社会、家庭流行的俗语。
  如何答题涉及考生的能力问题。答题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方面要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平面知识结构提高到立体结构上来。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材料题和问答题,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分析材料、选择答题的要点、使用政治术语,并能掌握答案的逻辑性。
  (责任编辑袁 妮)
其他文献
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种认知和思维结合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安排好教学环节,做到有系统、有节奏、有规律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建构,达到教与学的平衡。从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看,大体包括四个阶段。  一、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妙导激趣,融情于文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活动的特点考虑,阅读教学起始环节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激
一、现象与结果的背离引发的思考1.油田企业一线生产工人开展节约"一滴油、一滴水、一度电、一付手套、一团棉纱"的活动,提高了一线生产工人节约成本的意识,起到了一定效果.
毋庸置疑,尽管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通过阅读手段获取信息的比例也要远远大于其他手段。教育部制定的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具备综合阅读能力,包括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提高其阅读速度,增加其阅读量和扩大其词汇量。为顺应这一要求,历年的高考,无论从题型、题量、难易程度上都体现了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取高考高分,一直是英语教师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
随着新教改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成为当下各阶段教学的主要教学理念,初中物理作为初中阶段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重点学科,在教学中强化学生为本理念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将枯燥乏味的物理概念和习题教学,转化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教学,成为当下物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构建“生本”课堂,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一、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英语到底重不重要,到底该不该花心思去学?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英语重要而且必须花心思学好!许多人会说,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没必要学好!但是我们面对着知识信息时代,面对着日益全球化的经济时代,面对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这一情况,有什么理由仅仅将自己局限在狭隘的知识圈中,不去放眼世界,拥抱世界呢?所以,不论高考对英语进行了怎么样的改革,我们都必须端正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在
随着互联网使用范围的扩展,使得当代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教育正在我国各个阶段的学校推广开来,初中地理学习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成效。因此,本文以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机整合为题,对二者进行有机整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运用方法。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机整合的必要
会计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担负着会计信息的供给使命,其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充分认识会计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