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师生积极情感互动策略探析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w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课中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感互动是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积极情感互动要求教学要基于学生认知和心理起点,要求教师应用心理咨询技术实现教师多重角色的转换,实现充分倾听和共情。
  [关键词]积极情感互动,中职德育课,心理咨询技术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如果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没有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互动有效是指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往、合作等互动行为真正地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认知是师生互动的载体,但师生互动并非是停留在言语与非言语等手段上的交互活动,师生互动的实质是情感的互动。情感互动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情感互动对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德育课教学应突出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情感目标为线、以认知目标为点,在情感体验过程中实现认知目标,实现育智和育德功能。
  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互动源于教学雙方的积极情感的存在,所以教师要确立积极的情感目标。积极情感目标实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让教学双方从教育内容中获得积极的情感陶冶。其次处理好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关系,教学双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再次要让教学双方处于饱满的情绪状态中,让学生心情舒畅,教师充分倾听,与学生共情,继而影响学生思想发展。
  笔者从积极情感目标实现的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堂师生情感互动的有效性。
  
  一、基于学生起点选择教学材料,创建积极情感互动情境
  
  “中职德育课教学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要实现情感互动,必须要有恰当的认知载体。笔者把德育课教学内容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如经济政治理论、哲学原理等,一部分是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论证材料,即教学材料。德育教学要寓教于乐,要通过鲜活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来理解理论。
  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不能一厢情愿认为哪个典型,要充分考虑这个材料教师喜欢还是学生喜欢?这个材料让教师动情还是让学生动情?这是教师会面临的矛盾,笔者认为教学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心理起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中职生对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的预期比较现实,他们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好工人,能自食其力。教师慎重选择高、大、全式的人物,这类人物形象完美,常常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或者感到榜样脱离生活、虚假骗人。同时这类人物已为社会大众所了解,对学生来说缺少了新奇感。社会对其评价已经有定论,学生探讨空间狭小。教材中必然会提到历史名人、社会名人,一般来说不需要教师再增加此类资料。教师增加人物材料时应该重点选择社会上新出现的、有一技之长、有个性特点的小人物。这类小人物通过努力在某领域获得成绩,他们贴近普通百姓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进而引发模仿学习。教师选择材料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新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观察学习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树立榜样人物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榜样人物之间的关系密切度,选择榜样人物要贴近学生,创建出积极情感互动的情境。
  
  二、教师多重角色转换,确定积极情感互动的双主体
  
  在课堂互动情境下,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是同时进行的,双方的主体地位也是同时获得的。师生双方的主体地位及作用在互动过程中存在着周期性的涨落和大小强弱的转换。如教师启发行为与学生探究行为的互动,在教师施行启发教学中,教师处于强势,学生处于弱势;在学生探究行为中,学生处于强势,教师处于弱势。师生之间主体地位及作用的不断转换有利于实现师生积极情感互动。
  课堂中如何灵活处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转换,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调整。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团体心理咨询中主持人的角色转变技术。团体心理咨询主持人角色是多重的,主持人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切换,做到因时、因事、因地、因人而异。德育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冲突与主持人的角色冲突有很多相似之处。
  1.专家角色与成员角色的矛盾
  教师在教学开始前要把自己视为团体成员,拉近师生距离;同时教师还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让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有些时候教师又必须跳出团体圈子,为学生传授知识和理念,让学生对教师和教学有信心。
  2.“教育者”与“组织者”角色的矛盾
  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以改变学生某些方面的思想和行为;而教师同时又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突发事件等,保证教学顺利开展。
  3.“领导者”与“伙伴”角色的矛盾,
  教师会把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带到课堂中,命令、指责、威胁学生,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将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分析某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不足,提出中肯意见。但当学生发生严重违反纪律问题时,教师必须以领导者的身份及时制止。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信任和热爱对学生产生期待效应,教师成为学生的人格榜样,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对学习产生兴趣,获得学习动力。科尔伯格认为“道德能力不能脱离集体,团体本身对德育具有重要作用”,
  “在民主气氛中学习民主比在课堂上教民主更有效”。
  
  三、营造舒畅的课堂心理气氛,实现积极情感互动
  
  高效率的课堂是合作、温暖和欢乐的。教师能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是舒畅的心情。学生心情舒服畅快,带着愉悦感参与学习,教学才会是高效率的。如何让学生心情舒服畅快呢?
  1.无条件积极关注呵护学生自尊心
  教师要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出色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不使用威胁来获得学生的合作,避免为难学生;不使用讽刺挖苦、羞辱、嘲笑、喊叫和责备。教师是充满善意的,当学生开小差时,要善意提醒;当学生出错时要赞赏他的探索精神;当学生遭遇窘境时要帮助化解尴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在教学中要尽量多的使用积极评价,鼓励学生自由地、无忌讳地表达观点。只有保证师生交流畅通,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
  学生群体的评价对学生个体来说也很重要。中学生渴望得到同伴的尊重接纳,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流露情感的时候,教师的评价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该学生在群体中的形象。教师要把握时机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赞赏,成就他在群体中的荣誉感、成就感。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人的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 水分的植物一樣蓬勃而出。
  教学中应防止教师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发生。教师满怀期待的眼神提问学生,当学生回答令其不满意时,教师表现出失落,对学生冷淡、轻视、甚至否定;当学生回答与教师预期相符时才给予热情表扬。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不利于学生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会造成师生关系不和睦,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提问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打开的每一颗心灵都令人敬畏,都是独一无二的。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更不是以“唯一正确”的“答案”为中心。教师要珍惜每一次与学生交谈的机会,不目中无人,不把寻找所谓的答案作为目标,要珍惜人性之美、过程之美。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以及学生个性特点不同,很难保证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言交流的机会。教师应该珍惜与学生谈话的机会,让学生得到个性化指导。
  2.教师充分倾听实现共情
  教师充分倾听,真正读懂学生,及时反馈,从而引导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认真地倾听他们的谈话。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世界,要了解一个人必须从这个人的主观角度而不是分析者的客观角度去观察。德育教学不能只讲大道理,要从学生的个体发展直接面临的问题入手,如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能以“对或错”来简单评价。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言行必须要有共情的能力,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好像那是教师自己的世界一样。师生互动行为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即在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基于各自的原有基础进行着自我实现。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讲话时的内心体验,努力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这种关心和真诚理解学生的行为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文化背景的敏感性,同时饱含师者的温情,也从实践层面实现了教师的成长。
  教师要实现与学生的共情,可以提前进入课堂,观察学生行为,课后多与学生交流。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看法,才能明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学生在认知中存在的偏误,运用相应策略来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积极情感互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的双向精神交往的过程。教师施教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与学生的情感合拍,学生觉得这种教学符合自己的心情和审美标准,才会在心中产生情感共鸣。
  有效与和谐的师生互动是德育课追求的目标,合理的教学材料创建了积极情感互动的情境,互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关系是积极情感互动的和谐前提,舒畅的课堂心理气氛利于师生产生积极情绪,实现思想情感沟通——这三方面共同作用,必能实现德育教学中知、情、意、行的统一,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
  [2]张耀华,凌文辁,方俐洛,“情绪工作”研究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1):111-119
  [3]蓝维,德育学科教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王姣姣,有效与和谐——师生互动行为的本真追求及其构建路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
  [5]陈晶晶,课堂教学中消极师生情感互动的分析与建议[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6)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应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各专业普及计算机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掌握本专业知识更同时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操作技术能力过硬的中等技术型应用人才。要使学生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本文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了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教学 改革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
[摘要]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关系到学员能否学有所成,关系到技能鉴定合格率,更关系到学校的信誉,本文分析了影响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因素,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提高质量 技能培训 职工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9月27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时,提出“三要”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其中“一要”就是“要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笔者多年从事职业培训学校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时期,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课程
学位
学位
[摘要]本文中职语文第一课《匆匆》的教学为例,阐述怎样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本,提高iLiA,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打开中职語文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中职语文 心理特点 以学生为本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轻视。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不仅应用于科学研究,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小学、中学都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学科
目的:脑出血是一种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的脑卒中类型,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局部亚低温是一种运用物理降温方法将病人治疗区体温降到预期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