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爱精神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灵魂
什么是大爱?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认为:“大爱,其实是说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1]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认为“大爱,是指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一种大学的气度,鼓励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2]
大爱精神,即无私的爱。爱是真正教育的依据,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3]它是具体的,表现为责任心、耐心与信心。是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是一种超越本爱和人爱的理性的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大爱意味着宽容,也意味着责任和使命。大爱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高校弘扬大爱精神还表现在: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具有团队精神,共创文明校风。
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高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自身发展的要求。在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成长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年。他们在个性心理上,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并且具有极强的自尊心、独立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来促进人的发展。同时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诲人不倦,极力使他们主动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成为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只有具备大爱精神的教师,才能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同时也只有爱事业的教师才能爱学生。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弘扬大爱精神是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高校是人才、技术、信息、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汇中心,是社会文明的源头,是传播科学思想,开创文明新风的地方。在高校,弘扬大爱精神,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服务”的大学精神和新型的“教学观”“师生观”的体现。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本理念”是当代重要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一要破除师道尊严,消除等级观、支配观,尊重学生,平等待人;二要与学生互动对话,要善于兼听博采、广吸并纳;三要讲宽容,不搞“单一模式”,不提“唯一标准”,有容人之量,能宽待学生。
理念决定学校形象,也决定学校行为,“大爱”是情感和态度,是对教职工师德工作及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明确的要求。因为“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得以成功的基础,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沙修女说过这样一句话:“怀大爱之心,从小事做起。”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在高校,教育者要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2.“教育是服务”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价值追求,是大学优秀传统的体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灵魂所在。
要将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营造广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上进、立志成才的校园环境。学校领导要从大局出发,充分考虑大学的服务功能,以教学为根本,以科研为突破口,以服务为终极目标,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和谐发展。教师将由“传道授业”的“教授”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引导人、课件开发的设计人、教学活动的主持人、情感交流的协调人、生存发展的咨询人,这便需要教师扮好角色,真正具有教育服务“服务员”的意识、觉悟。弘扬“大爱精神”就是要强化奉献教育,树立教师形象,要重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凡一校精神之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之增加,而是在教授之得人。”[4]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体现在具有一定大学教育理念的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上。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为核心,调整心态、端正态度,做到真心诚意、全心全意为教育消费者服务。教育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
3.新型的“教学观”“师生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美好情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努力营造互动式教学氛围。教师要弘扬大爱精神,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诲人不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教师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林崇德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教师要站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自觉加强“爱”的教育,灵活驾驭师生情感发展的航向。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合作,实现情感的互动,情感的和谐是课堂中主动思考与创新的不竭动力,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最高目标。
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中弘扬大爱精神的主要举措
1.加强制度建设,创建激励和长效机制
首先,设立校级奖项,学校在对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如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绩效考核、科研经费审批等方面加大对“大爱精神”突出的教师的倾斜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其次,将“大爱”列入师德考核指标量化,并与个人自评、学生测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评定相结合,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三是公开公布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的结果,应当给予必要的奖励或批评教育,奖优罚劣,以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保障。需要学校党政工青等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支持,管理到位,齐抓共管并坚持常抓不懈。同时,可以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师德标准,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落到实处。
2.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强化教师的教育责任感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弘扬大爱精神的理念,使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意识和观念。教师要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教师要热爱学生,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的良师,做学生的益友,在教育中因材施教,避免过去教育中存在的工具性、盲目性等缺点。教师的这种责任感,更多地反映了高校领导倡导的“大爱”精神,同时也是“严慈、严谨、严格”教风的深刻体现。
学生渴望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这便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以爱取“心”,解除他们的烦恼,以使他们成为一个人格完善、实现自我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师的责任心时曾指出:“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教师不负责,有的因为教师对教学本无兴趣,当教师只是暂居,这种人只有严加淘汰一法。”[5]责任心的培育是一个由外部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需要的过程,是一个社会期望与教师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这便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交流与提高,践行大爱精神。
3.营造舆论环境,形成良好和谐校园氛围
以坚持不懈地开展大爱系列理论学习为先导,强化教师的职责、责任感教育,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树立爱岗敬业、积极向上、教书育人等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典型形象,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以典为范、人人向上的氛围,从而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充满生机。
大爱精神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大爱精神,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爱精神只有通过大学校园文化的各种形态才能体现出来。凡是真正弘扬大爱精神的大学,其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明德任责”的校训、“好学力行”的校风,以及一些规章制度等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福家.有“大爱”才有一流大学[N].新京报,2004-06-05.
[2]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点评各名校[EB/OL].武汉大学校友论坛,2005-11-17.
[3]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46.
[4]高万祥.大爱陶子,大德陶子[J].教师博览,2005(3).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4.
什么是大爱?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教授认为:“大爱,其实是说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1]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认为“大爱,是指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一种大学的气度,鼓励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2]
大爱精神,即无私的爱。爱是真正教育的依据,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3]它是具体的,表现为责任心、耐心与信心。是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是一种超越本爱和人爱的理性的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大爱意味着宽容,也意味着责任和使命。大爱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高校弘扬大爱精神还表现在: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具有团队精神,共创文明校风。
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高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自身发展的要求。在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成长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年。他们在个性心理上,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并且具有极强的自尊心、独立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来促进人的发展。同时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诲人不倦,极力使他们主动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成为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只有具备大爱精神的教师,才能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同时也只有爱事业的教师才能爱学生。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弘扬大爱精神是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高校是人才、技术、信息、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汇中心,是社会文明的源头,是传播科学思想,开创文明新风的地方。在高校,弘扬大爱精神,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服务”的大学精神和新型的“教学观”“师生观”的体现。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本理念”是当代重要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一要破除师道尊严,消除等级观、支配观,尊重学生,平等待人;二要与学生互动对话,要善于兼听博采、广吸并纳;三要讲宽容,不搞“单一模式”,不提“唯一标准”,有容人之量,能宽待学生。
理念决定学校形象,也决定学校行为,“大爱”是情感和态度,是对教职工师德工作及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明确的要求。因为“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得以成功的基础,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沙修女说过这样一句话:“怀大爱之心,从小事做起。”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的事业。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在高校,教育者要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2.“教育是服务”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价值追求,是大学优秀传统的体现,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灵魂所在。
要将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营造广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上进、立志成才的校园环境。学校领导要从大局出发,充分考虑大学的服务功能,以教学为根本,以科研为突破口,以服务为终极目标,实现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和谐发展。教师将由“传道授业”的“教授”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引导人、课件开发的设计人、教学活动的主持人、情感交流的协调人、生存发展的咨询人,这便需要教师扮好角色,真正具有教育服务“服务员”的意识、觉悟。弘扬“大爱精神”就是要强化奉献教育,树立教师形象,要重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凡一校精神之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之增加,而是在教授之得人。”[4]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载体,大学精神体现在具有一定大学教育理念的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上。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为核心,调整心态、端正态度,做到真心诚意、全心全意为教育消费者服务。教育者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
3.新型的“教学观”“师生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美好情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努力营造互动式教学氛围。教师要弘扬大爱精神,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诲人不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教师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林崇德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教师要站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自觉加强“爱”的教育,灵活驾驭师生情感发展的航向。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合作,实现情感的互动,情感的和谐是课堂中主动思考与创新的不竭动力,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最高目标。
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中弘扬大爱精神的主要举措
1.加强制度建设,创建激励和长效机制
首先,设立校级奖项,学校在对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如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绩效考核、科研经费审批等方面加大对“大爱精神”突出的教师的倾斜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其次,将“大爱”列入师德考核指标量化,并与个人自评、学生测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评定相结合,增强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三是公开公布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的结果,应当给予必要的奖励或批评教育,奖优罚劣,以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灵活的运行机制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保障。需要学校党政工青等各级部门、各级领导支持,管理到位,齐抓共管并坚持常抓不懈。同时,可以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师德标准,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落到实处。
2.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强化教师的教育责任感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弘扬大爱精神的理念,使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意识和观念。教师要严于律己、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同时教师要热爱学生,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的良师,做学生的益友,在教育中因材施教,避免过去教育中存在的工具性、盲目性等缺点。教师的这种责任感,更多地反映了高校领导倡导的“大爱”精神,同时也是“严慈、严谨、严格”教风的深刻体现。
学生渴望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这便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以爱取“心”,解除他们的烦恼,以使他们成为一个人格完善、实现自我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教师的责任心时曾指出:“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教师不负责,有的因为教师对教学本无兴趣,当教师只是暂居,这种人只有严加淘汰一法。”[5]责任心的培育是一个由外部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需要的过程,是一个社会期望与教师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这便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交流与提高,践行大爱精神。
3.营造舆论环境,形成良好和谐校园氛围
以坚持不懈地开展大爱系列理论学习为先导,强化教师的职责、责任感教育,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树立爱岗敬业、积极向上、教书育人等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典型形象,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以典为范、人人向上的氛围,从而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充满生机。
大爱精神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大爱精神,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爱精神只有通过大学校园文化的各种形态才能体现出来。凡是真正弘扬大爱精神的大学,其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明德任责”的校训、“好学力行”的校风,以及一些规章制度等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杨福家.有“大爱”才有一流大学[N].新京报,2004-06-05.
[2]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点评各名校[EB/OL].武汉大学校友论坛,2005-11-17.
[3]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46.
[4]高万祥.大爱陶子,大德陶子[J].教师博览,2005(3).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