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英国

来源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ge228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人常说,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40年代在英国去朋友家度周末,入寝前,主人有时会问一声:早晨要不要给你送杯茶去?
  那时,我有位澳大利亚朋友——著名男高音纳尔逊·伊灵沃茨。退休后,他在斯坦因斯镇买了一幢临泰晤士河的别墅。他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游泳,二是饮茶。游泳,河就在他窗下。为了清早一睁眼就喝上热茶,他在床头设有一套茶具,墙上安装了插座。每晚睡前他总在小茶壶里放好适量的茶叶,小电锅里放上水。一睁眼,只消插上电,顷刻间就沏上茶了。他非常得意这套设备,总一边啜着,一边哼起什么咏叹调。
  从二次大战的配给,最能看出茶在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英国一向依仗是庞大帝国,生活物资大都靠船队运进。1939年9月宣战后,纳粹潜艇猖獗,英国商船要在海上冒很大风险,时常被鱼雷击沉。因此,只有绝对必需品才准运输(头6年,我就没有见过一只香蕉)。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居民每月的配给还包括茶叶一包。在法国,咖啡的位置相当于英国的茶。那里的战时配给品中,短不了咖啡。1944年巴黎解放后,我在钱能欣兄家中喝过那种“战时咖啡”,实在难以下咽,据说是用炒橡皮树籽磨成的!
  然而那时英国政府发给市民的并不是榆树叶,而是真正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生产的红茶,只是数量少得可怜,每个月每人只有二两。
  我虽是蒙古族人,一辈子过的却是汉人生活。初抵英伦,我对于茶里放牛奶和糖,很不习惯。茶会上,女主人倒茶时,总要问一声:“几块方糖?”开头,我总说:“不要,谢谢。”但是很快我就发现,喝锡兰红茶,非加点糖奶不可。不然的话,端起来,那茶是绛紫色的,仿佛是鸡血,喝到嘴里则苦涩得像是吃未熟的柿子。所以锡兰茶亦有“黑茶”之称。
  那些年想喝杯地道的红茶(大多是“大红袍”)就只有去广东人开的中国餐馆。至于龙井、香片,那就仅仅在梦境中或到哪位汉学家府上去串门,偶尔可以品尝到。那绿茶平时他们舍不得喝。待来了东方客人,才从橱柜的什么角落里掏出,边呷着茶边谈论李白和白居易。刹那间,那清香的茶水不知不觉把人带回到唐代的中国。
  作为一种社交方式,我觉得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并且文雅多了。首先是那气氛,友朋相聚,主要还是为叙叙旧,谈谈心,交换一下意见。宴会坐下来,满满一桌子名酒佳馔往往压倒一切。尤其吃鱼:为了怕小刺扎入喉间,只能埋头细嚼慢咽。这时,如果太讲礼节,只顾了同主人应对,一不当心,后果真非同小可!我曾多次在宴会上遇到很想与之深谈的人,而且彼此也大有可聊的。怎奈桌上杯盘交错,热气腾腾,即便是邻座,也不大谈得起来。倘若中间再隔了数人,就除了频频相互举杯,遥遥表示友好之情外,实在谈不上几句话。我尤其怕赴闹酒的宴会:出来一位打通关的勇将,摆起擂台,那就把宴请变成了灌醉。
  茶会则不然。赴茶会的没有埋头大吃点心或捧杯牛饮的,谈话成为活动的中心。主持茶会真可说是一种灵巧的艺术,要既能引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题目,又不让桌面胶着在一个话题上。待一个问题谈得差不多时,主人会很巧妙地转换到另一个似是相关而又别一天地的话料儿上,自始至终能让场上保持着热烈融洽的气氛。茶会结束后,人人仿佛都更聪明了些,相互间似乎也变得更为透明。
  在茶会上,既要能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茶会最能使人学得风流倜傥,也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
  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发的帖子最为别致含蓄,通常只写:某某先生暨夫人将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在家。既不注明“恭候”,更不提茶会。萧伯纳曾开过这类玩笑,当他收到这样一张请帖时,他回了个明信片,上书:萧伯纳暨夫人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也在家。
  英国茶会上有个规定:面包点心可以自取,但茶壶却始终由女主人掌握(正如男主人对壁炉的火具有专用权)。讲究的,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位客人倒茶时,都先问一下“浓还是淡”。如答以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初时,我感到太啰嗦,殊不知这里包含着对客人的尊重之意。
  我在英国还常赴一种很实惠的茶会,叫做“高茶”,实际上是把茶会同晚餐连在一起。茶会一般在四点至四点半之间开始,高茶则多在五点开始。最初,桌上摆的和茶会一样,到六点以后,就陆续端上一些冷肉或炸食。客人原座不动,谈话也不间断。我说高茶“很实惠”,不但指吃的样多量大,更是指这样连续四五个小时的相聚,大可以海阔天空地足聊一通。
  茶会也是剑桥大学师生及同学之间交往的主要场合,甚至还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导师。当年我那位导师是戴迪·瑞兰兹,他就经常约我去他寓所用茶。我们一边饮茶,一边就讨论起维吉尼亚·吴尔夫或戴维·赫·劳伦斯了。那些年,除了同学互请茶会外,我还不时地赴一些教授的茶会,其中有经济学大师凯因斯的高足罗宾逊夫人和当时正在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以及20年代到中国讲过学的罗素。在这样的茶会,还常常遇到其他教授,他们记下我所在的学院后,也会来约请,人际关系就这么打开了。
  然而当时糖和茶的配给,每人每月就那么一丁点儿,还能举行茶会吗?
  这里就表现出英国国民性的两个方面。一是顽强,尽管四下里丢着卍字号炸弹,茶会照样举行不误,正如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国家绘画馆也在大轰炸中照常举行“午餐音乐会”一样,这是在精神上顶住希特勒淫威的表现。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中讲求公道,每人的茶与糖配给既然少得那么可怜,赴茶会的客人大多从自己的配给中捏出一撮茶时和一点糖,分别包起,走进客厅,一面寒暄,一面不露声色地把自己带来的小包包放在桌角。女主人会瞟上一眼,微笑着说:“您太费心啦!”
  关于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经常被列举的是火药和造纸。然而在中西交通史上,茶叶理应占有它的位置。
  茶叶似乎是17世纪初由葡萄牙人最早引到欧洲的。1600年,英国茶商托马斯·加尔威写过《茶叶和种植、质量与品德》一书,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1677年,共进口了五千磅,17世纪40年代,英人在印度殖民地开始试种茶叶,那时可能就养成了在茶中加糖的习惯。1767年,一个叫作阿瑟·扬的人,在《农夫书简》中抱怨说,英国花在茶与糖上的钱太多了,“足够为四百万人提供面包”。当时茶与酒的消耗量已并驾齐驱,1800那年,英国人消耗了十五万吨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在饮茶上的。
  17世纪中叶,英国上流社会已有了饮茶的习惯。以日记写作载入英国文学史的撒姆尔·佩皮斯在1660年9月25日的日记中做了饮茶的描述,当时上等茶叶每磅可售到10英镑——合成现在的英镑,不知要乘上几十几百倍了,所以只有王公贵族才喝得起。随着进口量的增加,茶变得普及了。1799年,一位伊顿爵士写道;“任何人只消走进米德尔塞克斯或萨里郡随便哪家贫民住的茅舍,都会发现他们不但从早到晚喝茶,而且晚餐桌上也大量豪饮。”
  茶叶还成了美国人抗英的独立战争的导火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波士顿事件”。1773年12月16日,美国市民愤于英国殖民当局的苛捐杂税,就装扮成印第安人,登上开进波士顿港的英轮,将船上一箱箱的茶叶投入海中,从而点燃起独立运动的火炬。
  咱们中国人大概很在乎口福,所以说起合不合自己的兴趣时,就用“口味”来形容。英国人更习惯于用茶来表示。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就说:“这不是我那杯茶。”
  18世纪以《训子家书》闻名的柴斯特顿勋爵曾写道:“尽管茶来自东方,它毕竟是绅士气味的。而可可则是个痞子,懦夫,一头粗野的猛兽。”这里,自然表现出他对非洲的轻蔑,但也看得出茶在那时是代表中国文明的。以英国为精神故乡的美国小说家亨利·杰姆士在名著《仕女画像》一书中写道:“人生最舒畅莫如饮下午茶的时刻。”
  湖畔诗人柯勒律治则慨叹道:“为了喝到茶而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难以想象——那可怎么活呀!我幸而生在有了茶之后的世界。”
  (编辑 王娜)
其他文献
他从小就有参军入伍的梦想,高考当年由于近视未能通过军检,错失了上军校的机会,心中暗自遗憾.2008年,他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本硕连续培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专业,获临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广州的湖北人不少,广州的湖北菜馆却不多,一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可能就是你我心中对湖北菜最初也最深刻的印记。  相比粤菜,湖北菜的口味略微偏重,与它的邻居湘菜相比,又不及后者辣,更没有川菜的麻。一点点咸、一点点辣……一切恰到好处,对于不能吃辣的广州人来说其实是不错的选择。炎夏初秋,一些食材正是当时,此等机会岂容错过,和湖北菜的亲密接触就此展开。  黄鹤楼、洪湖水、油菜花、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
本刊讯(特约记者 王根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一科的专家为孩子成功实施了高难度的寰枢椎复位手术.近日,杨杨拥着爸爸妈妈,一脸灿烂地rn向医生、护士告别,平安出院.
期刊
李兴老师擅长山水,其作品秉承黄宾虹风格,青山草木郁郁葱葱,山路顺山谷蜿蜒而上.远山以浓淡结合的水墨写出云雾氤氲,高山与民居,繁与简,虚与实,在互相对比衬托中更显画面灵动
做前列腺手术,可以在两三厘米见方的空间内,实现犹如绣花般的精细操作;做肾脏手术,可以绕开肠道等器官,将手臂伸到背后“隔山打牛”;未来像宫外孕等手术,或许不再是简单地切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大概是在一九一三年初秋,我到了北京。  中华民国成立后,海军部长黄钟瑛打电报把我父亲召到北京,来担任海军部军学司长。父亲自己先去到任,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四个,几个月后才由舅舅护送着,来到北京。  实话说,我对北京的感情,是随着居住的年月而增加的。我从海阔天空的烟台,山青水秀的福州,到了我从小从舅舅那里听到的腐朽破烂的清政府所在地——北京,我是没有企望和兴奋的心情的。当轮船缓慢地驶进大沽口十八湾的时候
本刊讯(通讯员 沈基飞)1月9日上午,记者从人民大会堂闭幕的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悉,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李松研究员,国际禁化武组织(OP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