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阿婆·老屋

来源 :贡嘎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c12322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老屋已30多年了。
  我已从一个青年渐入花甲之年。儿时及青春时期的记忆,永远留在了那里。“工农兵街59号”,这个带着时代特征的门牌,已成为一个家族永久的历史符号,沉寂在已逝去的岁月中,留给人太多追思。
  老屋在县城的老街上。一栋普通的藏式楼房,临街一扇大门,入内进深很长。一楼是猪圈和储物间,二楼是厨房和卧室,三楼一半是露天平台,一半是一间小屋。房子的左右及后墙都与邻居家墙连墙,可以打开窗户或隔着木板说话。从木板缝里能看到隔壁家。相邻的每家屋顶可以走通。那时,家家都不富裕,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没有偷窃,也不会有人想着去窥视别人的隐私,一切都很简单。一到夏天,家家户户窗台上栽种的各种花娇美艳丽,成为老街的一道风景。
  在老屋,我与阿婆前后生活了很长时间。
  阿婆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拉姆,藏语意思仙女。阿婆善良,面容慈祥,她生育了四个孩子。我母亲和两个舅舅都有出息,是国家干部。她是一个很典型的农区妇女,个子很高、一双大脚,泼辣能主事。听说爷爷都虚她三分。早年务农,后来在家照顾我们姊妹几个,料理家务,一直相随到离世。
   高原的夜空透蓝透蓝,天空布满星星。每天晚上,在如泄的月光下,孩子们挤坐在大人们的身边,听着古老的传说。我总是依偎在阿婆的怀里,直到睡意浓浓,才跟着阿婆回家。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和阿婆一块睡,一头钻进她温暖的怀里,尽情地去感受她的体温和熟悉的体味,然后沉沉地睡去。
   小时候,我的父母因为工作常常不在身边,阿婆就成了我儿时的主要依靠,她是我一生最亲、最挚爱的人。老屋因为阿婆让我留恋,老屋也因为有了阿婆才如此令人魂牵梦绕。
  许多年后,当我们再回到老屋,已经是一个高中毕业回乡的知青了。18岁的我充满活力,带着懵懂的理想和追求,回到老家插队。阿婆又成了我身边唯一的依靠。在老屋里我和她又度过了两年半的时光,我们相依为命,同悲同喜。这是我此生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一段岁月。之后在我的生活中,再没有过那般让人依恋的感受。阿婆是我的精神支柱,每当我收工回来,远远地,就能看见阿婆在门口等我,身影孤独,单薄。一看到我,外婆总是满脸欢喜,边给老街坊们打着招呼,边牵着我的手往家走。
  晚饭时,我和阿婆喜欢喝点酥油青稞酒,阿婆说酥油酒可以解乏又补身子。三分酒意后,阿婆唱歌,我随着,老屋里充满着婆孙俩的歌声笑语。阿婆爱唱藏戏段子和酒歌,我就是那个时候跟阿婆学会了很多藏语歌谣。晚上躺在床上,透进满屋的银色月光,继续听阿婆讲旧事,那些我永远也问不完、听不够的先祖们的故事,让我至今难忘。
  那时候条件差,没有啥像样的家具,但我总是把老屋收拾得整整洁洁。每天收工回来第一件事,打盆水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地洒,然后从头到尾扫一遍。桌上摆上一束鲜花。一个旧式半导体收音机里,播放着那个年代的革命歌曲和新闻。那还是我下乡时父亲送给我的唯一贵重礼物。墙上张贴着几幅那个时代的画,其中一幅红梅是我最喜爱的,一直没舍得换。老屋在我和阿婆的打理下总是充满生机和温馨。
  一次,生产队上山拉木头,下山时,我一不留神倒在陡峭笔直的溜槽中,身后拉着的十几根木头顶着我,以飞快的速度推着我朝山下冲去,这个时候谁也救不了我,一直冲到离溜槽出口不远的地方,才慢慢卡住。当时我已经吓得面无血色,整个背部被搓得血迹斑斑,火辣辣地疼。回到家,我伤心地哭着,阿婆和我一起哭,一边帮我搽伤,一边埋怨我爸妈太狠心,说咋个让娃娃受这个罪?老屋很静,屋里充满着淡淡的哀伤。
  老屋的命运在1983年的地震中彻底改变了。重建规划时老屋拆迁了。新址重建后的房子又过给了一个亲戚,不再属于我们。
  老街依然在,还有老街上那条清澈的小溪。今天的老街焕然一新,已是另一番景象。而我记忆中的老屋永远消失了。阿婆也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在为这座城市的新生欣慰之余,内心也为老屋的命运叹惋,犹如随风飘落的一片枯叶,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追思中,独自体味一份淡淡的失落,一丝绵长的挂爱。除了老屋的主人,没有人在乎它的存在与消失。也许这就是变迁,新的事物总是不可阻挡地来临,该逝去的必然逝去,该延续的依旧在延续·····
  老街、阿婆、老屋,永远是我人生温暖的记忆!
其他文献
雪花最高的栖息在7556  坚冰最后的体温在零度以下  东坡雪坡  以奔腾的姿态  憧憬恒温时代的辽远  西山冰山  以分娩的名义  祭奠四纪冰期的寂寥  落叶林多了一个艺名叫彩林  为一个鸟声交织的短梦  每年一度唤醒忧伤  太阳选的路径已经够高  如愿躲开亢奋的人群和油烟  却被久负盛名的金山银山挡在前面  只让出一条云朵的斑马线  操着官方语气反复强调:  风在此止步心不曾离开  关于命运和
期刊
在时光里往回走  晚霞褪去,阳光慢慢介入  清晨穿过高山和峡谷,花海和丛林  用最霸道的方式碾过我的身体  站在光秃秃的大地  从裹紧的藏袍里,钟情地把你掠夺  而你,锋利的紫外线  像一颗钉子,钉进我的脑袋  此刻,我借助一束光,诗兴大发  在无限的时光里往回走  来一场风情,来一场对峙  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放纵  忘记日子  忘了有多久  日子不在日历里  是你,在不知不觉中  幽禁了我全部的思
期刊
老前辈都说,龙池铺原先叫芦苇坝。很久很久以前,武陵大山深处的龙池铺是口深不见底的大塘,塘周围是密匝匝的芦苇。一日,靠西边森基岭山下一户作染坊的去塘里漂洗染布。素来一平如镜的塘面,突然一阵波涌浪翻,片刻后,一条金龙跃出水面。世人何曾见过这阵势?染坊人早吓呆了!待他回过神来,几十丈长的染布只剩下最后几尺未吞进龙嘴。染坊人丢布而逃,一路慌奔,一路惊呼:“龙吃布Ⅱ也!龙吃布吔!”众人赶来看稀奇,塘里风平浪
期刊
二水进门就觉得哪个地方不对劲儿,但又说不出来。  大寒节第二天,二水从外地打工回家,婆娘正在猪栏喂猪。坐在门槛边大木盆里的儿子看了他一眼,又继续玩绿色的脏橡皮球。儿子两岁多了,才刚出生一个月,二水就外出打工了。  二水刚把装满衣服的牛仔包从背上卸下来,婆娘进了屋。  “我回来了,渴得要死,给我烧盅开水!”  婆娘笑了笑,露出满嘴黑牙说,从场上回来最多个半小时,哪里渴得那么厉害,实在是渴了,去水缸里
期刊
附在凹凸的石墙上牛粪饼  像一件古老的艺术品  上面留着 阿妈纤细的指印  和掌心的温暖  炊烟袅绕  裹着酥油和糌粑的馨香  还有阿妈的味道  唤回我 一夜流浪的梦  格桑花铺上了田间的小路  阿妈的藏裙边洒满了七色花瓣  牛铃声响,山歌悠扬  晨曦下 我看到了阿妈  白度母一样圣洁的身影  和嘴角边美丽的笑靥  阿妈摇着经筒  伫立在村口  她的藏袍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花  雪山 染白了阿妈长长的
期刊
垂沉的黑夜被一盏油灯划破  光滑的佛珠引来了阿妈的背影  在跋山的道口,涉水的江边  苍白的头发依旧是温润我  年轮的染迹……  风起的岗坡上,积雪的原野上  被窝蒸熟了所有的日夜  使得我串起时光的尘缘  铿锵在雪域的深处  回望,无垠的牧场  阿妈的背影在秃鹫的翅膀上  翔越了视线  潸然滴下的泪便从夜幕里淌过  回眸我脚下所有的足印  用日月刻下的记忆  在耕作的农田里,在酥油的香气里  跨
期刊
1  冬尽春初,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之处的洮州大地,下了最后一场厚厚的濛田雪,很快就化了,地里酥汤汤的。等待春耕的人们说,地气热了。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满脸洋溢着希望的笑容。然而春天总是姗姗来迟,迟得让人有点无可奈何,也让人等得心焦忙乱。然而一旦春天迈开轻盈的脚步用温柔的大手把洮州大地一把抚绿的时候,人的心情也跟着绿莹莹的,无比的畅快。天气晴朗的时候,乡村的天空一片瓦蓝,山野一抹翠绿,河道里的
期刊
新年的前夜,雪簌簌地落了一晚,直到翌日早饭时才渐渐停歇,但天空却丝毫没有放晴的迹象,莽苍苍一片混沌,如传说中的“冰河世纪”。然而雪总是让人着迷的,这有着轻盈曼妙舞姿的冬日的小精灵,只需一夜便可将山川大地打造得素裹银装,圣洁如天国。  雪无疑是萧瑟的冬日里唯一一道亮丽而暖人的风景,这亦或许是爱雪之人最好的借口。似乎没有人会对雪心存厌烦之感,就算积雪成灾,也远没有夏天的洪水那样肆虐狂烈,让人心生恐惧,
期刊
摘要:列美平措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相对狭隘的族群观念束缚,从人类整体意识出发,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生态危机意识、现代文明侵袭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来灵魂上的自我放逐和对生命终极指向即圣地的追寻。这是他诗歌创作的价值所在,代表他诗歌创作的思想深度。  关键词:列美平措,生态危机意识,现代文明侵袭,自我放逐,生命终极指向  在论及列美平措的诗歌创作时,大多都从他诗歌中体现出的藏人意识、族裔认
期刊
“我是我自己的替身。真正的我,早就被卖掉了。”央玛说这话的时候,正坐在我对面。低着头,右手拇指指甲使劲地抠着左手手腕上的表带。  表带是皮质的,暗黄色。这是一种看上去有些令人忧郁的颜色,很像窗外慢慢暗下来的天色,又像她暗红的眼眶垂直于地板那段直线距离里,阴暗的线路。“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讲起,这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她说,“但我知道这是件很庄重的事情,所以我提前洗了个澡,将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化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