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记

来源 :贡嘎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zhang_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冬尽春初,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之处的洮州大地,下了最后一场厚厚的濛田雪,很快就化了,地里酥汤汤的。等待春耕的人们说,地气热了。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满脸洋溢着希望的笑容。然而春天总是姗姗来迟,迟得让人有点无可奈何,也让人等得心焦忙乱。然而一旦春天迈开轻盈的脚步用温柔的大手把洮州大地一把抚绿的时候,人的心情也跟着绿莹莹的,无比的畅快。天气晴朗的时候,乡村的天空一片瓦蓝,山野一抹翠绿,河道里的白杨树绿得发亮,水清得耀眼。这时候,骑上摩托车到乡村去看看风物景致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周末,我决定骑车带着女儿敏润寰到记忆中的乡村走一趟。每年的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的一些情景以及村里的一些物事景致來。
  村子在县城的东边,从县城到家也就十公里的路程,不是太远。太阳出来后我和女儿就骑车出发了。车骑得很慢,迎着晨风和暖阳,我哼着老歌儿,女儿唱着儿歌,一路走走停停,看看路边开着各色野花的山坡,翠嫩无比的人工林,长势旺盛的庄稼;谛听鸟儿的呜叫,牧童嗓音嘹亮的山歌。或是望着山坡上一边移动一边吃草的羊儿,朝着远山里一处绿旺旺的青草移步的牛儿,心里有种久违了的或是说不出的愉悦和轻爽。
  记忆中的乡村是一个浓笔涂抹的水墨画般的村子,叫敏家咀,它还有一个名称叫柯乩,柯乩是藏语,是凸城的意思。考其究,村前陈家河与下河交汇处确有一城遗址,东临前坡山,南西北三面凸出。翻过山嘴就能望见村中央耸立着的一座高出其他建筑或是房舍的清真寺,它是村里上百户人虔诚礼拜的地方。村子四面环山,东面是流沙湾,山湾的腰际里缺了一划,这一划处有条小河流着,叫陈家河,水量不大,但也清澈。北面是前坡山,山下一左一右流来两条不大的河,叫千家寨河和沙巴河,两条河在山前不远处汇聚成了一条河,叫下河,在它流经的地方,也渗出了许多泉眼,终年咕咕地冒着股股泉水。村子中心的河滩里有一泉名曰柯乩大泉,柯乩大泉终年淌着碗口粗的一股子清澈无比的泉水,汇聚上其他泉水和河水,终成一条大河,叫坡叉河,把村子一分为二,我家就在河的西面,离河近,离公路也近。因有水,村里当年沿河修了几盘水磨,解决了村里人磨面榨油的难题。当年有这样一条河流经村里是人们的福分,曾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丫头给到柯乩呢,油房水磨跟前呢!”西面是阳坡山和红土坡,省道由西而人,在红土坡上盘了两盘,从红土坡和阳坡山之间下来,在村口朝南拐了个弯,直直向东南方盘去。阳坡山山场大,平整,耕地少,是村里放羊放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那平平展展的山坡上开满了山丹花、狗蹄子花、马莲花……青草掩藏在花丛里,整个山场成了野花的海洋。牛羊走在山上,远望像走在巨大的花毯上。南面是一座挨一座的矮山,远望,只能望见几座矮山后面秦岭山脉延伸处的那个叫迭部石门的地方,青黛黛的,有白云缭绕着,再远处是蓝天底下重峦叠嶂高耸入云的高山和悠然缠绕在半山腰的白云。坡叉河欢畅愉快地流淌在那错落有致的矮山间,弯弯曲曲流泻而下,一路携带着条条小河和众多泉水在不远的地方再度汇入洮河,滋养着洮河两岸的土地和人们,最终追寻黄河而去。河道两边是村里人栽植的松柏、河柳、白杨和酸刺,密密麻麻的,已长大成林。每年夏季,这里是儿童的天堂,拦河嬉水,打漂水,捉鱼儿,掏鸟蛋,玩个天昏地暗。同时,也是鸟儿的天堂,黄鸭、野鸭、长脖子雁啦,铃铛雀、水雀、红雀啦,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鸟儿都悄悄地来到这儿的水草丛里或是密林里的树枝上盘窝、下蛋、孵卵,繁育自己的后代。在傍晚的村街上如果听到有人大声喊嗓地训斥一个孩童的时候,一定是这个孩童掏了河道里的鸭蛋或是鸟蛋,正在挨大人的训呢。
  车走走停停,我给女儿说村子的过去,也说我当年孩童时的一些片断。女儿仔细地听着,像在听一个遥远的故事。其实,故事并不遥远。我的故事就是她的故事,只是她还没有深入到这些故事里面而已。
  女儿说,您把儿时的乡村讲成了童话世界。
  我笑着给女儿说,生活本身就是童话世界,只要你深入到生活里面,这就是一个童话世界,只要你肯想象,你爷爷奶奶都是童话里的人物。你的想象越丰富,你的童话世界就越精彩。
  女儿说,现在已经很精彩了。
  我说,大自然本身就很精彩。
  女儿说,我知道了,怪不得您一直写家乡写村子和写村子的人呢,写了多少年也写不完。
  我抚摸着女儿的头说,家乡是写不完的,尤其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它在你心里一天一个样。你试着写吧,你永远也写不完写不透,永远有抒不完的情。
  女儿望着我神情凝重地点了点头,算是对我解释的认同吧。
  2
  走到村前的半山上,15年前退耕后植的树木已经长大成林了,多的是落叶松,中间也植了少量酸梨树。落叶松发出了嫩芽,绿油油的,酸梨子开着粉红的花儿,点缀其间,像油画似的耐看。我领着女儿坐在林间,林间生着碎草,开着白色花瓣上有红点的碎花,村里人叫它地梅花。地梅花开得早,在冬尽地开万物才萌动的时候,地梅花就悄然地贴在地皮上绽放了。几只红肚腹的野鸡在碎草和碎花上窜来窜去地啄食着草芽。女儿没见过野鸡,指着野鸡悄悄地说,看!好大的几只鸟儿!我儿时的时候,野鸡遍地飞着,尤其是冬天下了雪的时候,饿昏的野鸡就扑楞楞地乱飞着找吃食,一不小心就会落在谁家的院子里,空着肚子再也飞不上墙头,和那些家鸡混在一起,吓得家鸡咕咕地叫着跑着。
  这植了树的半山坡上,原是20世纪70年代修的梯田。那个时候,没有机械,全凭人工修,是费了好些年限和气力的。后来县上要退耕造林,村里还为此和乡上县上闹过一阵子。有老人去质问乡上和县上的领导说,有那么多的山沟荒滩荒山不去植树,为什么偏要在群众的耕地里去造林呢,乡上和县上说上面的政策就这样,要退山上的耕地。最后群众胳膊拧不过大腿,把这半坡上的地全退耕植了树。这是村里最平整的阳坡地,是村里的面碗,这让村里人为此惋惜了好些时日。现在树长起来了,春天一到,绿生生的也好看。村里坡度陡的土地都不长庄稼,村里人当初也想退耕了,却没有退成,乡上和县上说,不想种了自己退,但没有任何补助的。村里也就没有退耕的打算了。这些土地没有太大的收成,人们奈奈何何地种着,一年收一茬庄稼。父亲也种着几亩地,每到种田的时候,父亲就摇着头说,这些地种着没有个好收成,不种撇了也可惜。父亲每到种田的时候很纠结,但纠结归纠结,田还是照种不误,用他的话说是不种点田,八月里别人家收割庄稼的时候急人呢。父亲劳动了一辈子,其实是心里撇不下土地,土地是庄稼汉人的命根子,没有了土地那就不叫庄稼汉了。   父亲有时望着退耕的土地上长高的树木,绿生生油旺旺的,脸上会露出一丝微笑来。十几年过去了,他在心里逐渐认同了当年的退耕还林工程。
  女儿像只调皮的兔子,在林缝里跳来跳去,做着鬼脸,看出来她很开心。
  以前冬天下了雪的时候,跟着大人们在这一片地里还追过野鸡呢。这里地平,因是阳坡地,野鸡找不到吃食的时候会飞到这里刨食吃。于是大人们就使唤小儿们去追,追得野鸡满山乱飞。野鸡最后飞乏了时,就又飞回到这平平整整的地里来,这时候,大人们就守株待兔,飞下山的野鸡全被他们捉去了,去追野鸡的小儿们追了一场,回家时倒也两手空空,带着一脸的怨气和不满。那时候,只要一到冬天,家家的门洞里时常会放几根小儿胳膊般粗的柳棍,柳棍的作用不仅仅是上山追野鸡时拄,而且追时发现雪洞了可以用柳棍探知里面有没有钻着野鸡。
  我记得有次雪下得很大,飘飘扬扬地下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推开门看时,大雪厚厚地掩住了大地,天地间一片洁白。父亲走下台阶到院中的雪地里走了几步,看了看雪的厚度,说,昨天雪下得猛也下得厚,掩过了鞋面,是追野鸡的好时候。昨天下了一整天,野鸡也饿了一整天,鸡的嗉子老鼠的眼吃不多看不远,而野鸡吃不多也就飞不远。饿空的野鸡飞起落到雪里就出不来了。父亲这样说的时候,我就跃跃欲试了。我在很早以前就偷偷地从园子角里砍了一根柳棍,藏在灶房的案板底下,已经干透了,拄在手里轻轻的。父亲吩咐母亲做点干饭,吃饱了好追野鸡。母亲笑着说,房顶上的雪没有扫,院子里也还没有扫,你吃干饭呢,碎饭都没有,茶水开了,自己拿上块馍馍吃了追去。帮母亲扫雪的我也丢下了手中的家什,进屋吃喝去了。
  吃了馍馍喝了茶,父亲拄了根铁锨把,我从案板底下抽出藏着的柳棍拄着跟上父亲出发了。父亲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父亲在前面给我踩路,我像只小鹿似的跳跃着,踏着父亲踩出来的深深的脚印,向山上走去。父亲说,这时候还早,野鸡正藏在地塄坎上的荒草底下,人走上去,它们就会飞出来。野鸡饿了一天一夜,只要使足了劲飞上一气子,就没劲力了,就会直直地落下去,落下去时像丢出去的一块石头,沉沉地落在雪地里就飞不起来了。只要把野鸡咤飞,盯住它落下去的地方,然后寻找它落下跌出的雪洞就行了。找着雪洞就能捉住野鸡。
  父亲和我踩着松软的雪毯,慢慢地爬上了山。果然如父亲所说,一群野鸡在一处长着长草的塄坎下被我咤飞了,“呱哒哒”地飞起后没有飞多远就一只跟一只地落在了一处塄坎底下。我跟着父亲如离弦之箭奔向那里。父亲捉野鸡有经验,他看到雪洞后慢慢走过去,看到离雪洞一尺多远的地方稍微有点高耸,然后从那儿猛地用手钻下去,野鸡就捉在手里了,父亲笑着轻声说,这就叫瓮中捉鳖。可我捉了几次,都没有捉到野鸡,手刚从雪洞里探进去,野鸡就“呱哒哒”地从雪中激起飞走了。
  不过,看到父亲能捉到野鸡我很高兴。
  女儿笑着说,啥时候我们也捉回野鸡?
  没地没雪在哪儿捉野鸡呢?再说捉野鸡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具备。冬天雪下得厚,可以像父亲那样追野鸡,但一个冬天也很少落那样的厚雪。雪下得薄了,追野鸡就需要人满山洼咤着追着,让野鸡不得闲着,野鸡没人追就不会乏,野鸡不乏,你就追不着。只有野鸡被追乏的时候,它才会顾头不顾腚,把头钻进雪堆或是梢棵子缝里,让人一捉一个准,像人说的是活取了。
  现在这片地变成了人工林,落叶松长得嫩扇扇的。到了冬天就成了野鸡的避难所了。红肚腹的野鸡昂着头在树底下窜来窜去,像是在找寻着什么,东张西望的。女儿说,这些野鸡真是好看,要是捉只回去养在家里该有多好。我笑着对女儿说,野鸡不是在家里养的,就是养也养不活养不恋,有句古言说:打死家鸡不出门,养死野鸡不恋家。就是这个道理。
  松林里的松香味很浓。女儿使劲地吸了吸,说,有股淡淡的香味呢,没树的那面山坡野花开得红嘟嘟白晃晃的,肯定比这里还香。我携着女儿走出林子到开满野花的山坡上走去。
  3
  山坡上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野花。红嘟嘟的是山丹花,白粉粉的是马莲花,粉红色的是狗蹄子花……还有各样的小花也争奇斗艳地绽放着,走在花丛里,如走在厚绒绒的地毯上。女儿脱下鞋子提在手里,在山坡上大喊大叫地跑着,像只撒欢的羊羔。又像是儿时的我。那个时候,我是孩儿头,春天的时候,我时常领着一群半大小子雄赳赳气昂昂地到村外的草坡、河滩和树林里去玩,一玩就是一天,不是今天玩丢了鞋,就是明天玩丢了衣裳。总之,我们天天疯玩,天天丢东西,也天天挨家人的责骂。天晴时,我们也帮家里人去放牛羊。犏牛和绵羊好放,赶到山里往那宽宽展展的草坡上一放,任牛儿羊儿自由吃草,我们玩各种游戏。但山羊和雌牛难放,山羊乘人不备会偷跑到人家的地里偷吃庄稼,会招来地主的责骂;而雌牛虽然嘴馋,但也不偷着去吃庄稼,然而天热时却在牛虻的叮咬袭扰下疯跑呢,我们通常叫跑虻蚱。一旦雌牛疯跑了的时候,人是追不上的,雌牛疯跑着躲避牛虻,牛虻飞旋着追赶雌牛,雌牛就没有目标没有目的的疯跑,跑着跑着会跑得无影无踪,放牛的孩子们最害怕雌牛跑虻蚱。因此家里人让我们去放山羊和雌牛的时候,我们就有十万分的不愿意。但家里人不去放,你还得放,放牛羊的时候我们还得玩。玩着玩着就会玩出事情来。想到这些的时候,那一幕幕的情景就会显现在眼前,像过去了几天的事,是那么清晰明了。
  现在养牛和羊的人家少了。其实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务忙着挖光阴去了,家里就留下了老人和儿童。条件好的人家在孩子上学时,到县城里租了房或是买了房,陪着孩子住到了县城里,村子里就空着。村子里是年轻人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少,老人也慢慢地往外溜。人走了,房子就空着,过上几年,进出家门的土路上都长上了荒草,掩住了进出的路。家中的院子里各种果树还长得旺旺的,院墙掩不住春天里果树绽放的各色花儿,但肥沃的园子却再也不长蔬菜了,而是长着茂盛的杂草,到冬天时,有眼尖的野鸡或是野兔悄然钻进园子里,在杂草丛里做窝。再过上几年该变成野地了。村里老人感叹着。有的人家的房顶上也生着长长的荒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像波浪似的。当年家家户户都养牛和羊的时候,村道上的草长都来不及长呢,不是清晨让早出门的牛儿和羊儿吃掉就是让那些大街上閑逛的鸡们啄掉了。现在牛儿和羊儿也都不吃村道上的草了,也许那草儿可能受到了污染有别的异味呢。反正村道上的荒草长得一年比一年茂盛,一年比一年多。那些出门的牛儿和羊儿看都不愿意看一眼。牛儿和羊儿到山上吃草都是挑三拣四的,谁还吃那有异味的草呢。   山上放的牛和羊少了,草就使了劲地生长。野花也就使了劲地开放。草啊花的多像女儿的个儿,直往上蹿呢。草儿长着,女儿笑着,忽然一个转身,发现那些含苞待放的花儿全咧开嘴笑了,笑得哗啦啦的有点像人的声嗓。
  我和女儿躺在山坡上的花丛里,耳边有蜜蜂嗡嗡飞着,虫儿笑着,鸟儿鸣着,羊儿叫着,蓝天底下白云飘着,山底下有缕缕炊烟冒着,吃晌午的时候到了。女儿指着山下村子里的炊烟讲,肚子好像有点饿了。我掏出手机递给女儿,让她给奶奶打电话,就说我们回家来了,想吃点啥。
  母亲在手机里头问我们在哪儿。女儿说就在村子前面的山坡上。母亲说那还不快点回来吃,说完“啪”的一声丢了电话。我知道,母亲应该是给她儿子和孙女生火做饭去了。
  我和女儿下了山,女儿指着红土坡那儿冒着浓烟的地方说,那地方的烟太浓了,黑滚滚的。我知道那是砖瓦厂在烧砖瓦。几年前,有人在那儿租了地办了砖瓦厂,从此以后,那一片土地就失去了它往日的色彩,被剥光了地皮,裸露着红叽叽的光身子,要多难看有多难看。那片地场,紧挨着公路,公路沿线曾经植了很多白杨树,行道树后面是苗地,但现在苗地没有了,行道树也被烧砖瓦的人偷偷砍了当成烧柴烧了,稀稀拉拉的。
  我指著那片地对女儿说,那片地里有我儿时的很多故事呢。吃过晌午我讲给你听。
  女儿笑着说,现在讲吧。我笑着没有搭理她。
  4
  那片红光光的土地上曾经生长过荒草,后来开了荒种过庄稼,滋养了一村子的人,也生长着一些故事。再后来就让眼红那土地的人办了砖瓦厂。原来种庄稼的时候,半坡上有一块一亩大的荒坡,没有开垦而是栽了一些白杨和柳树,春夏之季,人们常拖儿带女到那儿打平伙,成了村子人交流的平台,成了儿童们玩耍的天堂。大人的嬉笑声,儿童们的打闹声时常从那儿传下来在村子里回荡。但现在那些都不存在了,只有机器的轰鸣声天天回荡在村子里,惊扰着人们的生活。一座山或是一片土地要是没有了植被,就像人没有了生命体征一样,看着那片土地上冒着的黑烟,听着机器的轰鸣,心里真不是滋味。
  吃着晌午,谈着村情,一家人其乐融融。
  父亲指着村子周边说,这几年村里人把土地卖了,把树木卖了,把山场卖了,让人办砖瓦厂揭了地皮挖了土;办沙料厂,起了草皮挖了沙,把原本平平展展亮亮敞敞的河床挖成了马蜂窝;办起了彩钢厂,把边角料和垃圾扔得满村都是,让人惨不忍睹。最近又有人和兰州的什么公司又勾勾搭搭的,要转让村里仅有的那点土地和放牛放羊的那点草地了。真要把那点土地和草场转让出去,村里人除了那眼泉之外就没有一寸土地是村里的了。你修房需要沙石,自己喊上几个人到河滩里捞上几车,可现在你修房的话得拿钱买。当初办砖瓦厂的时候,说村里人修房时砖瓦只收成本价,但现在却是市场价,没少一分。办彩钢厂时,经办的人说厂子办好后村子里以后修路、引水就是彩钢厂的事了,村里人就不要管了。可是现在,你也看到了,村里的路碾烂了,烂得不成样子了,埋在地底下的引水管也压破了,路上成了泉,也没有人管了。有人去找了彩钢厂的人,彩钢厂的人竟嘿嘿地笑着说,路又不是我们碾烂的,还有砖瓦厂呢,让砖瓦厂的人修啊。去的那几个人就生气地回来了。唉!这里没人管了,村里拿事的也管不上了。
  父亲说得很伤心,也很悲痛。他伤心的是人心都变了,人人嘴里没有实话了;悲痛的是村子变得不像村子了。
  再过上苦干年,我们的儿孙该到哪儿去生存呢,如何生存呢,这是一个大问题。
  自从村子变成了这样,父亲就没有了好脸色,整天阴沉着脸,带着一副不乐意的神色,让人看着心焦。母亲就时不时地批评父亲,说父亲整天放着个脸盘子,让一家人爽快不了。
  青山绿水没有了,整天脑子里吵哄哄的,再说看着那满大街的垃圾,让人心焦。父亲的那些老连手们也都是一副不乐意的神色,好像谁掰破了他家盘里馍馍似的。
  女儿悄悄拉着我的手说,阿爷的心情不好。我笑着对女儿说,是村里的空气不好,惹得阿爷心情不好。
  母亲坐在木凳上,望着一簇簇开放的梨花,说今年梨花没有去年开得多,李子和樱桃都不开花了。我仔细地看了一下,母亲说得没错,一簇簇的梨花的确没有往年开得密。往年梨花开时,树上没有空隙,全是白色的梨花,在树下走过时拂了一身还满。李子和樱桃发出了青青的嫩芽,只有几朵花儿挑在枝头上。母亲宽慰地说,今年花儿是谢一年了。其实,我看着李子和樱桃树,它们的嫩芽瘦瘦的,薄薄的,是在作最后的弹挣,最后一把劲使完后,就会慢慢枯掉。我没有对母亲说,怕她伤心。母亲对家中的牛羊家禽、花草树木都有一定的感情,要是牛羊家禽病了,或是花草树木干枯了,她都要难过上好多日子。那年我家那头养了八年的奓角老牛卖掉的时候,母亲看着空荡荡的牛槽伤心了好些日子。奓角老牛是包产到户时生产队分给我家的耕牛,父亲把它从饲养院牵来的时候它就奓着两条油亮亮黑光光的长角,望着令人生畏,父亲让我们兄弟几人给它喂料添草时心里就颤抖着不敢靠前。每当这时,父亲就大笑着说,胆小鬼们,它那角是聋子的耳朵样子货,看着凶,但不抵人。它两条长角看着凶巴巴的,只要它一晃头的时候我们就跑得远远的,怕它抵着我们。它来的时候也没有个名字,我们就叫它奓角。后来我牵着父亲的衣襟给它喂料添草,还顺势摸过它的角,角尖光溜溜的。时日一久,我就跟它混熟了,给它喂料添草的时候,它还低下头用它那痒酥酥的舌头舔我的手背,开始跟我亲呢起来。甘南的春季长,夏季短。夏季的时候,正好放暑假了,那放牛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父亲就专心做他的事。晨礼刚一结束,父亲就唤奓角起来,抖掉身上的粪土和碎草,在圈里转几圈,撒撒尿,拉拉粪,活动一下筋骨,抖擞一下精神。然后唤我起来吃早饭。我吃饭的时候,奓角早就按捺不住它的性子,“哞……哞……”的叫上几声。我牵着缰绳走在前头,它紧跟在身后,亦步亦趋地走着。到泉里喝了水,我牵着它走过田间小道,跨过红浆河,穿过树林,走向阳坡山。阳坡山平坦宽展,视野开阔,我们都喜欢到那儿去放牛放羊。夏天的时候,阳坡山上的草长得旺旺的,像是铺了一层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躺在草地上,有微风吹过,青草的纤手随风轻拂脸颊,一种痒酥酥的受活就流淌在滚热的血液里,再也不想起来,只想永远躺下去。可是现在阳坡山却被人用铁丝网围了起来,那平坦宽展的长着青草的地方被推平修了房子,说是什么养殖厂的厂房。各种野花野草不见了,我看着是那么的陌生,再也挖不出当年的那点美好记忆来,心里觉得是那么的失落和惆怅。我儿时的故事全在那修了房子的地方荡漾着,飘游着,就是走不到我的记忆里来。女儿看着我皱眉的眼神,知道我再也讲不出故事了。我也知道,面对这样的结局我是讲不出故事的。父亲叹息着说,全乱了套了,一个村子没有了山场,没有了土地,没有了绿色,没有了泉水,那村子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现在的人是见钱眼开,只顾眼前不顾往后,钱总有花光的时候。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要是在我们的手里把土地弄没了,把山场卖完了,我们的儿孙后代拿啥生活呢。全是一帮不顾后事的败家子。父亲越说越气,最后气得脸色有点青紫。母亲嗔怪地说,就你一个人整天吵吵嚷嚷地爱管闲事,你看别人都务忙各自的家务呢,谁还有闲心管村子里的事呢?母亲这样一说,父亲就铁青着脸不说话了。他知道,村里的事,他一个人说了不算,再说也不是他说了算的事。父亲说,气人的事还在后头呢,今年乡上给村里每户一万元维修费修葺院墙,把原来的土墙拆了砌成石基砖墙,这时候,就有人乘机扩大院墙地基,把自家院墙的地基全扎在了墙外,把原来很宽敞的村道挖占挤兑得很是狭窄,看着村道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忽地堵在胸口,有点窒息,心里很不舒服。
  说实话,我还是喜欢乡村的过去,哪怕村道上尘灰飞扬,走在村道上双脚还会沾上牛羊的粪便,但那有乡村的气息和纯朴。那种乡村的味道一直留在记忆深处,可是现在乡村变了样,干净整洁了,但却没有了乡村的纯朴,也没有了乡村的气息,只有一种钢筋水泥的炽烈和磕脚的坚硬。只有进了乡下老家的院门,才有一丝乡村的气息弥漫着,升腾着。房还是原来的房舍,树还是那棵杏树,院子里仍像多年前一样有一股土腥味弥漫着,升腾着。
  抬头仰望村子上空,也雾腾腾的,空气里没有了往年的那种清新味。
  我站在村街上很是惆怅,也很失望。我记忆中的蓝天,白云,青草,野花,蝴蝶,蜜蜂,清泉,树木……一切都化作了尘埃。
  没有了这些,我就会彻底地失去记忆,失去记忆中的乡村光阴,失去精神的家园。
其他文献
血脉飞翔  一个沉重的姓氏  源远流长的骄傲  我彻夜无眠的追问和怀想  眼含热泪想象一些情节  历史记载的残缺  一场场征战  苏秦在六国行走  沉沉的相印挂在家族的宗庙之上  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  和平共处的原则源于此  多少生灵万物复苏  贝加尔湖畔  牧羊的长鞭飞扬着民族的气节  屈辱沉淀在大雪纷飞的草原  鸿雁传书的哀鸣  悲苦的十九年坚守  雪落成冰血融苍穹  不堪回首的往事  待到荣
期刊
向远山走去  山在山的前面  山在山的远处  山在山的上方  山 在群山之中  山在群山之外  向远山走去  山 是空山  空山有鸟语 空山有道  有星星的残骸 有云的幻影  空山有神仙的传说  空山就是山  山是风和我们的家  山是你一生的远方  向远山走去  山是雪域化境里的山  山是千山万水的山  山是石头和树的山  山是飞马凤凰的山  山就是山外青山  山就是神山和雪山  向远山走去  云
期刊
瞻对,或铁疙瘩  一柄剑化为一块铁疙瘩  元代皇帝很高兴。一块铁疙瘩  化为一脉豪酋,进而化为一个县名  清代皇帝不高兴,民国总统  不高兴。为了把铁疙瘩化回去  化回到原初的宫殿,化回到权杖的手心  雪化了,冰化了,路化了,人化了  县名没化,铁疙瘩没化。一个化字  让一个国家的人马不成体统  颜面丢了三番五次。一个化字  拿了多少将军头,成了多少英雄事  当瞻对一词化回为瞻对本冲,又  化回为
期刊
那不该叫唤的  当早曦的阳光散落在熟睡的脸庞  那不该叫醒的人生  又一次折折叠叠地卷起  当零碎的心灵、迈进这彷徨的旅途  是救赎、亦是赎罪  不知不觉间、时光淡去了一切的温暖  在不确定的某个夜晚  将自己深深地埋葬、却又恨被遗忘  到最后、现实给不了原谅  不问不痛亦无痒  听着梦里的脚步,沿着心碎的缝隙  泪水悄悄地流淌、被叫唤已是梦里的墓碑  为我刻着 一曲逍遥、半世浮华  这也许是不该
期刊
雪花最高的栖息在7556  坚冰最后的体温在零度以下  东坡雪坡  以奔腾的姿态  憧憬恒温时代的辽远  西山冰山  以分娩的名义  祭奠四纪冰期的寂寥  落叶林多了一个艺名叫彩林  为一个鸟声交织的短梦  每年一度唤醒忧伤  太阳选的路径已经够高  如愿躲开亢奋的人群和油烟  却被久负盛名的金山银山挡在前面  只让出一条云朵的斑马线  操着官方语气反复强调:  风在此止步心不曾离开  关于命运和
期刊
在时光里往回走  晚霞褪去,阳光慢慢介入  清晨穿过高山和峡谷,花海和丛林  用最霸道的方式碾过我的身体  站在光秃秃的大地  从裹紧的藏袍里,钟情地把你掠夺  而你,锋利的紫外线  像一颗钉子,钉进我的脑袋  此刻,我借助一束光,诗兴大发  在无限的时光里往回走  来一场风情,来一场对峙  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放纵  忘记日子  忘了有多久  日子不在日历里  是你,在不知不觉中  幽禁了我全部的思
期刊
老前辈都说,龙池铺原先叫芦苇坝。很久很久以前,武陵大山深处的龙池铺是口深不见底的大塘,塘周围是密匝匝的芦苇。一日,靠西边森基岭山下一户作染坊的去塘里漂洗染布。素来一平如镜的塘面,突然一阵波涌浪翻,片刻后,一条金龙跃出水面。世人何曾见过这阵势?染坊人早吓呆了!待他回过神来,几十丈长的染布只剩下最后几尺未吞进龙嘴。染坊人丢布而逃,一路慌奔,一路惊呼:“龙吃布Ⅱ也!龙吃布吔!”众人赶来看稀奇,塘里风平浪
期刊
二水进门就觉得哪个地方不对劲儿,但又说不出来。  大寒节第二天,二水从外地打工回家,婆娘正在猪栏喂猪。坐在门槛边大木盆里的儿子看了他一眼,又继续玩绿色的脏橡皮球。儿子两岁多了,才刚出生一个月,二水就外出打工了。  二水刚把装满衣服的牛仔包从背上卸下来,婆娘进了屋。  “我回来了,渴得要死,给我烧盅开水!”  婆娘笑了笑,露出满嘴黑牙说,从场上回来最多个半小时,哪里渴得那么厉害,实在是渴了,去水缸里
期刊
附在凹凸的石墙上牛粪饼  像一件古老的艺术品  上面留着 阿妈纤细的指印  和掌心的温暖  炊烟袅绕  裹着酥油和糌粑的馨香  还有阿妈的味道  唤回我 一夜流浪的梦  格桑花铺上了田间的小路  阿妈的藏裙边洒满了七色花瓣  牛铃声响,山歌悠扬  晨曦下 我看到了阿妈  白度母一样圣洁的身影  和嘴角边美丽的笑靥  阿妈摇着经筒  伫立在村口  她的藏袍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花  雪山 染白了阿妈长长的
期刊
垂沉的黑夜被一盏油灯划破  光滑的佛珠引来了阿妈的背影  在跋山的道口,涉水的江边  苍白的头发依旧是温润我  年轮的染迹……  风起的岗坡上,积雪的原野上  被窝蒸熟了所有的日夜  使得我串起时光的尘缘  铿锵在雪域的深处  回望,无垠的牧场  阿妈的背影在秃鹫的翅膀上  翔越了视线  潸然滴下的泪便从夜幕里淌过  回眸我脚下所有的足印  用日月刻下的记忆  在耕作的农田里,在酥油的香气里  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