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美术课程建设的几点辨析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51775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课程建设进行审视与匡正,有几个观点需要明晰:课程的概念不能泛化,谨防校本课程开发“潮流化”;校本课程的要素必须完善,尤其要重视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要科学和规范;校本课程的逻辑必须严谨,内容体例要成系统;课程的主体要明确,始终突出国家课程的地位.
其他文献
从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出发,数学深度学习的基本样态包括整体有联系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以及轻松安全的课堂文化.为此,教师需要理解教学内容中的“大观念”,引导学生利用大观念关联与统整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发言和讨论,并辅以高质量的教学反馈;通过更贴近学生认知基础的情境和任务、更适当的学习方式,打造学习共同体互动的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教师需要重视资料拓展,并能在教学中将这些资料与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融通,助力学生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拓展资料,需要拓展与文本主题相关的资料,拓展与文本背景相关的资料,拓展能够填充文本空白的资料,拓展有助于升华文本主旨的资料.
学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在新课改背景下,将教师的学科理解作为教研的主线,以教学现场研修作为教研的主要方式,构建“一线四场”新型教研模式,能找到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提升教学质量,有力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量感是借助于数、以计量单位为基础对现实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轻重、快慢等抽象出的属性(即量)的感觉.量感的培养必须以具身体验为基础,触发、带动头脑想象、思考,从而获得完整的经验(感官经验和思维经验),形成以“感性”为基础的“认识”.具体可以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实感具身、实境具身、离线具身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孕育、完善、发展量感.
“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部的根本要求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无论从什么价值观出发,教学一定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管理的重点工作就是关注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教学无非涉及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组织相关活动等,学校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高效实施,需要回到教育教学的常识和常规.
小学数学实景学习主要包括场景、任务、评价和资源四个要素.通常,教师需要根据某一节课、某个学习主题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实景学习任务在校园内精选场所﹐并且预设好转场的方式.实景学习任务具备真实性、挑战性、实践性、便于移情、重视综合性思维等特点,可按照课堂推进的过程分为感知任务、操作任务、分析任务与延伸任务.实景学习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除了借助课堂上知识技能性的即时练习检测之外,还采用评价量表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成果性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有数学画、数学故事、微型报告等.此外,教师
空间观念是在对图形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关键时期.而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发展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包含观察、想象、比较、抽象、综合、分析,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之以恒地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试错中领悟、在操作中体验、在交流中优化,让学生的空间观念之“根”长得更深、抓得更牢.
依托校名、地理位置、建筑设计风格、服务人群等资源,开发“乐·善”课程,并从三个方面搭建课程架构,分别推进生活式农食课程、鉴赏式电影课程、体验式登山课程、拓展式旅行课程、嵌入式体育课程、历练式成长仪式课程、互动式交通课程的实施,培养“快乐健康、阳光善良”的学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引领学生认识运算的意义、明确运算的对象、明晰运算的算理,准确理解运算;充分利用工具、自觉判断结果合理性,精准实施运算;进而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灵活选择运算,自觉应用“数学的”方式灵活地解决问题.
根据“办真正扎根乡土、走进自然、儿童喜欢的现代化农村小学”的办学愿景,充分挖掘地域课程资源,开发具有鲜明乡村特色的“五色”课程,造就拥有“田野胸怀、劳动精神、探究能力”的“小小研究员”.具体思路为:打造课程物型环境,以“儿童自然科学院”为依托,细化实施“青色”课程、“黄色”课程、“白色”课程、“黑色”课程、“红色”课程,让学生在持续的观察分析、动手实验、亲身体验中提升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