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以阅读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aote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课外阅读发展语文素质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不仅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而且有效协同语文教学,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育人的作用。因此,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至关重要。
  一、多种形式促进学生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学生的兴趣阅读不再只是老师流于形式的名著推荐。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每天的课前三分钟图书推荐是一个保留项目,每天图书推荐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甄别适合书籍,在此基础上推荐同类型的图书。比如,学生在推荐《哈利·波特》时候,我就问其他同学对于魔法类的书感兴趣吗?由此展开学生的激烈讨论从而激发学生去借阅这本书的兴趣。当然还有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单元教学也有一定的阅读启示,比如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这篇文章是他的经典名著,在开始上课介绍作者背景时可以引入他的其他名著《战争与和平》以及《安列卡列尼娜》等,推荐学生阅读。再比如第五单元的关于鲁迅的文章,通过学生的学习激发其对鲁迅的了解,这时可以向学生推荐他的《呐喊》《彷徨》和《朝花夕拾》。在单元教学时候应该就有这样的单元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课本外的阅读。不管是什么班级,总有一两个学生是特别爱读书的,在适当的时候对这位同学的阅读量进行表扬,让学生以他为榜样。我校给学生购买了一批课外阅读书籍,以班级为单位阅读,每个人将自己阅读的书籍每个月再进行一次輪换。多种形式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有一定的提升,阅读范围也有了一定的扩大。
  二、开展多种阅读活动激发兴趣
  每周一节的语文阅读课也是我们的特色之一,通过学生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这节阅读课上学生可以阅读喜欢的课外书,读完相互交换,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范围,学会欣赏不同种类的图书。“同读一本书”活动上,在上学期的时候我给我们班的孩子推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学生一起读,一起交流、讨论,通过班上学生的交流体会,解读这本书。还有阅读交流会,通过学生的近期图书阅读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根据学生实际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的阅读指导也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尽管小学生都处于一个激发阅读兴趣的阶段,推荐的大多书籍适合他们的日常阅读,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倾向,有些喜欢冒险类,有些喜欢侦探小说,有些喜欢名著,有些喜欢散文,有些喜欢漫画。我会根据他们的阅读倾向推荐阅读,喜欢冒险类的我就推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游记》等,喜欢侦探的我就推荐《福尔摩斯探案集》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等,喜欢名著的我就推荐合适的经典名著,比如适合六年级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苏菲的世界》和《名人传》,喜欢散文的我就推荐《朱自清的散文全集》,喜欢漫画的我就会推荐《我在伊朗长大》。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书,只要是老师“单独”推荐,孩子的阅读兴趣都会极大。
  四、修炼自我成为学生的榜样
  不论是怎样的阅读推荐,教师以身作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老师爱读书,喜欢阅读才是给学生最好的示范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阅读课上我尽量做到不批改作业,跟学生一起阅读,学生看到老师阅读,他会更加愿意阅读也会沉浸在阅读中。再者可以有机会将自己读到的好书推荐给学生们,暑假期间我读了老舍的《四世同堂》,在开学的第一堂课花了五分钟给大家讲了故事梗概,推荐了这本书。没几天我就在班上看到了这本书,还有其他老舍的书籍。所以教师的爱读书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
  总之学生的的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阅读会为学生创造不一样的语文学习。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我国的教育翻译兴起于明清之际,清末出现高潮,至民国,教育翻译出现新的发展变化:教育翻译对象国呈现阶段性特征,教育翻译内容趋向理论化,译介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教育翻译队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为学生学习服务”作为确定教学方式的立足点,把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帮助,是否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作为衡量教法优劣的重要指标。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理解”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
一、点评时政视频,可以让学生的课前准备更精彩,更有实效  1. 利用时政视频点评,使课前准备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课前准备包括老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有效的课前准备需要老师精心做好课前的备课之外,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我采用了播放和点评时政视频的方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曾做过一个试验,从纵向对比看,试验班的班级,采用如课前读书、课前默写、观看视频及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一门所谓的“闲课”变成学生喜欢,乐学的学科呢?教师可以尝试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讲故事、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多种学习方式,变枯燥乏味的满堂灌为趣味盎然的精品课堂。  一、情景渲染,激发道德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视频、音乐、图片、教学
新教材中的“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和“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中的“小制作、小实验”等内容占比较大的比重,而这些活动内容大部分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完成。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实验和探究活动,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我们生活中能用来
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老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关系的好与坏,将影响到每个人在这家庭的生活与学习状况。一种很好的做法就是建立一个“情感银行”,它能反映出教师同学生的关系的好坏。它就像我们的一个商业银行账户一样,我们可以在里面“存储”信任,否则,我们就在“支出”,这样我们的班级就可能出现情感危机,如果我们能做到有很高的“存储”。那么我们同“家人”――学生的关系就会非常亲密。我们在情感
一、开展校园足球的目标与价值  1. 开展校园足球的目标  我们知道,足球比赛的对抗是这项运动的代名词,属于技能主导类项目,不单单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耐力、速度、灵敏等有较高的要求,还需要一定的战略目光、制定战术能力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等,而校园足球因其教育需要又在培养方向上与竞技足球有所区别。校园足球着重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通过足球运动的特点,让学生不仅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在足球运动中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集体是教育的工具”“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那么这种强大的教育力来自于哪里呢?他就是班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