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典传承文明 让诵读成为习惯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ra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小学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黄金阶段,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接受传统文化道德和先进人文理念的熏陶,对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增设诵读课程,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
  要想让国学经典从真正意义上走进课堂,直面学生,我认为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有固定的诵读时间,因此我校在课表上增设了一节国学诵读课,安排在早自习时间,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另外还规定每天早上和中午上课前10钟为诵读10分钟,并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规定了不同的诵读内容。低年级遵循“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从易到难,从少到多”的原则,高年级侧重“大量诵读,感悟诗意,入情入境”的原则。如一二年级以《弟子规》、《千字文》为主,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意思浅显易懂。中年级以《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笠翁对韵》为主,高年级既可背《唐诗三百首》,也可适当背诵《论语》、《大学》等内容。有了时间和内容的保证,国学诵读才算真正走进了课堂。
  营造诵读氛围,用国学经典浸润校园
  一所好的学校,其每一处每一角都是教育的场所,都蕴含着教育的功能。
  为了营造诗意的环境,让学生 “与圣贤为友,偕经典同行”,不管是走廊还是墙壁,校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经典文化味。学生走进校园,行走驻足间浏览的都是历代名人的诗词歌赋,呼吸的都是经典名句散发的芬芳气息,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
  不仅校园处处有经典,教室也不例外。每个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了一块“每周一诗”栏目,由班干部负责每周更新,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与习惯。国学经典成为了学生每周不必可少的精神食粮。教室墙壁也是很好的教育阵地,很多班级的墙壁上都贴满了经典诗文,他们把喜爱的诗人及经典诗作通过手抄报、画配诗、书法作品等形式展示出来,还有的班级甚至在墙上直接作画,写诗,墙壁成了学生学习经典的舞台,也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空间。另外,学校网站开辟了国学经典诵读栏目,既有适合学生的视频、动画、图片、故事,也有适合家长和老师观看的讲座,这样,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拓宽古诗文欣赏的视角,让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古典作品。
  加强学科整合,用国学经典夯实底蕴
  去年我校申报了省级课题《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经典古诗词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连,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比如,在学到关于爱国类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读读中国历史上爱国诗人写的诗,如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空悲切,白了少年头”,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通过品读这些诗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他们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精神。此外,诵读经典古诗文还能培养语感、提高写作能力。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很轻松地就能引章据典,将经典诗文中的故事、例子、名言等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提升了自己作文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水平。
  再如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小学低段开展的《弟子规》、《三字经》的经典诵读,让学生提前认识了大量的汉字。比如《千字文》这部书,学生就可以认识近1000个汉字,即使有的学生有些字不会写,但也能达到“认”的水平,遵循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先认后写”的教学原则。
  开展诵读活动,用国学经典传承文明
  近几年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主要有国学诵读比赛,国学表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古诗文手抄报展览等。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国学诵读比赛更是让人拭目以待。有些班级的老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同台表演,这在学生看来,是最好的示范,它比任何说教更有作用。这项活动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魅力,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还有很多家长反映,自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活动以来,感觉孩子在文明礼仪方面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读《三字经》,孩子们懂得了孝顺,知道体贴父母了;读《弟子规》,懂得了尊敬老师,也更加热爱学习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古诗文不也都在告诉学生做人就要做谦谦君子吗?与经典同行,其实就是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对话,同时也是一个寻求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
  建立长效机制,让经典诵读成为习惯
  经典诵读不是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就是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经典诵读日常化、持续化,让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
  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国学诵读得以长效发展的前提与保证。目前,我校结合教学进度与学校规定的诵读内容,已经将经典诵读的内容纳入了期中、期末的语文考试的范围。这样一来,不仅教师重视,学生重视,连家长也高度关注。
  另外,在平时的诵读过程中,我们还设立了考级制度,一个年级设立一级。随着内容的难度加大,级别也不断增加。学生可以逐级申请考级,考级通过,颁发考级证书。
  书生朗朗,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种子播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作者单位:咸宁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鲁迅一生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在他的各种文体著述中,对国民劣根性及其社会根由的锐利透析、辛辣讽刺、无情抨击及活脱脱的摹写、刻画比比皆是,而其指归却是“立人”,使国人都具人格而不是“奴格”。我们知道,鲁迅能够成为作家,来自于他的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那就是他在1906年的弃医从文,其实鲁迅的从医选择是相当实际而有意义的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一面可以救治“被误的病人”,可以在战时做军医;一面可以促进“国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人们电子账户的资金规模越发庞大.随着人们对资金安全需求的不断提升,电子余额保障型保险应运而生,作为我国保险业中的一种新型的保险种类,目前发
在中考数学命题中,为了便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常常釆用多题把关来增加试题的区分度。有许多题目难度并不大,但命题设计有“陷阱”,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解题时审题不严,思考不周,便会误入这些“陷阱”,造成解题的失误。本文以中考题为例介绍几种求解策略,供读者参考。  一、理解概念,越过“陷阱”  命题者往往围绕数学概念设置“陷阱”,只要我们透彻理解了课本中的每个数学概念,并注意灵活运用,就能越过
摘 要:板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重要教学手段,是一种简便而又有效的直观教学形式。板书艺术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性,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思路,又是教学目的体现。因此,精心设计板书,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是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历史教育 提纲式板书 图标式板书    图示式板书问题式板书  教师站在讲台上,在一定意义上宛如演员站在舞台上一样,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调动各种手段,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摘要]传统的教育方式压抑甚至抵制探究的本质过程,使学生具有或保持强大的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已经成为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基本问题。本文从兴趣、设问、实验、生活、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驱动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驱动力    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的传统教育已经越来越束缚学生的手脚,压抑甚至抵制探究的本质过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怎样使学生具有或保持巨大的驱动力已成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我们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主要农产品总量基本实现平衡,农产品的供求已由量的增加逐步转向质的提高虽然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甚至没有解决最低层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本文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原理出发,对经营规模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做出分析,并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农业经营规模制度安排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资金和商品跨越国境进行交换渐成常态,资源流动的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实现了最优的配置。全球化一方面给开放的国家带来了福祉,而另一方面也使
方法一、调理大脑思绪,提前进入数学情境  考前要摒弃杂念,排除干扰思绪,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创设数学情境,进而酝酿数学思维,提前进入“角色”,通过清点用具、暗示重要知识和方法、提醒常见解题误区和自己易出现的错误等,进行针对性的自我安慰,从而减轻压力,轻装上阵,稳定情绪、增强信心,使思维单一化、数学化、以平稳自信、积极主动的心态准备应考。  方法二、“内紧外松”,集中注意,消除焦虑怯场  集中注
按照中建总公司的战略部署,中东公司当前正在中东地区推行区域化经营战略,在海湾六国实行一体化经营。增优势,提升整合社会资源能力作为市场的外来进入者,企业必须学习当地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