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融于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6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学有所得,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比如我们可以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者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我们还要不断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唐代贤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意思是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根扎得深;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泉挖得深。古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就是深及泉水的根,就是源源不断的泉。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二、提高素养
  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近、现代无数名人(诸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的早期求学经历证明,他们无一不是接受了扎实、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给他们人生奠定、注入了坚实、长足的发展基础和动力。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即使难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灵却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三、节日熏陶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在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中能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是否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等。让学生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组织学生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其他文献
进一步科学研判“一带一路”国家的各种政治、经济、法律以及军事风险;进一步加大抱团出击、联合经营、整合资源开拓海外市场力度;进一步关注亚投行、丝路基金的投向、投量,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中的会计要素的设置问题进行理探讨,从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作用出发,分析了会计要素设置的关键性因素,简要介绍了会计要素设置的观念基础,并总结了基本观念对会计要素设置的影响,最后对会计要素设置的依据加以分析。  [关键词]财务会计;要素设置;设置观念;依据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74-1.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破解权力腐败,就必须厘清权力边界与权利边界,变绝对的权力为相对的权力。权力是管理社会的需要,权利是人的权益
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具有生命力的、开放的、发展着的活的系统。如何运用合乎语言的性质、合乎人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外语教学活动“活”起来,是外语教育工作者理应探讨的问题。  一、师本化教材,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面对英语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式,为了使英语教育与国际接轨,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从而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寻求最佳方法。一方面选择有利于开发
进一步了解以及掌握消极经济管理跟积极经济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经济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在目前的现代经济学中,还没有进一步完善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
鲁迅一生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在他的各种文体著述中,对国民劣根性及其社会根由的锐利透析、辛辣讽刺、无情抨击及活脱脱的摹写、刻画比比皆是,而其指归却是“立人”,使国人都具人格而不是“奴格”。我们知道,鲁迅能够成为作家,来自于他的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那就是他在1906年的弃医从文,其实鲁迅的从医选择是相当实际而有意义的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一面可以救治“被误的病人”,可以在战时做军医;一面可以促进“国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人们电子账户的资金规模越发庞大.随着人们对资金安全需求的不断提升,电子余额保障型保险应运而生,作为我国保险业中的一种新型的保险种类,目前发
在中考数学命题中,为了便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常常釆用多题把关来增加试题的区分度。有许多题目难度并不大,但命题设计有“陷阱”,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解题时审题不严,思考不周,便会误入这些“陷阱”,造成解题的失误。本文以中考题为例介绍几种求解策略,供读者参考。  一、理解概念,越过“陷阱”  命题者往往围绕数学概念设置“陷阱”,只要我们透彻理解了课本中的每个数学概念,并注意灵活运用,就能越过
摘 要:板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重要教学手段,是一种简便而又有效的直观教学形式。板书艺术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性,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思路,又是教学目的体现。因此,精心设计板书,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是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历史教育 提纲式板书 图标式板书    图示式板书问题式板书  教师站在讲台上,在一定意义上宛如演员站在舞台上一样,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调动各种手段,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摘要]传统的教育方式压抑甚至抵制探究的本质过程,使学生具有或保持强大的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已经成为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基本问题。本文从兴趣、设问、实验、生活、评价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驱动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驱动力    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的传统教育已经越来越束缚学生的手脚,压抑甚至抵制探究的本质过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怎样使学生具有或保持巨大的驱动力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