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与《情人》之比较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d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倾城之恋》中男女关系的世界里,没有和谐,也不见圆满,有的只是残缺、破碎、无奈与挣扎。杜拉斯在《情人》中试图伸张与重构女性,她用女性话语书写女性独特的经历、感觉、隐秘的内心世界。
  
  法国作家杜拉斯和中国作家张爱玲都是优秀的极具个性的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1984年获龚古尔文学奖。1985年,王东亮先生翻译了《情人》,杜拉斯在中国文坛掀起波澜。她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淋漓尽致,那份绝望的美,爱情,欲望,激情都在她的镜头下变得虚幻和绝望。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含中国文字的独特韵味,既体现着通俗文学的故事性,又融汇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性,直逼人类生存的困境,揭示了人生的悲观主义的本质。《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富传奇色彩的小说,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都市为背景,以男女关系为观察角度,描写了光怪陆离的洋场生活及封建遗老遗少的没落历史,表现了糟粕文化同流合污情形和苍凉的时代氛围。笔者将比较她们代表作中的女性世界及东西方文化的冲撞。
  
  比较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世界的描写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新时代的旧女性,受过新式教育,渴望追求个人幸福,可是却像一只羊羔,她被迫嫁人,被迫回家,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处处忍受着家人的奚落和冷遇,当与家人的矛盾最终爆发出来以后,只能破釜沉舟,将自己嫁给范柳这个花花公子,明知爱上他没有希望,但恶劣的生存环境却逼着她一步步走上冒险的绝路。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世界中,一方面是她们原来所赖以生存的旧有经济保障的逐渐失去,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旧的文化和教育却又束缚着她们无从适应和接受。她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种种因素都驱使她们把获取安稳人生的目标锁定于男人身上,男人成了她们所有欲望的集结点,成了她们获取安稳人生的唯一途径。《倾城之恋》中男女关系的世界,那里没有和谐,也不见圆满,有的只是残缺、破碎、无奈与挣扎。白流苏扮演着双重矛盾的角色,是被压抑着,同时也是压抑自我的施虐者。
  《倾城之恋》中范柳原曾明白地告诉白流苏:“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这就是女性的命运,要等到战争把文明毁了,两人劫后相逢,才可能得到其乱世余生的一点“真心”。对男人而言,她们更多的是作为性的对象、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存在,为了人生的安稳,她们却不得不忍耐着、承受着。她们的精神麻木愚昧 ,习惯于屈辱与卑贱 ,以至出现精神病症和畸变 . 张爱玲表达了一种女性主义的困惑和批判。
  《情人》中,情人是经济不独立的成年人,生活中唯一期待的事就是恋爱与婚姻。当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时,他只会痛哭流涕地抱怨,继而认命。“母亲是家庭的支柱,对儿子的爱让她屡屡把女儿置于无爱的荒漠中。杜拉斯重构女性主体形象,大胆挑战,颠覆传统男权社会的女性审美规范。她的反叛姿态不仅是对女性地位、本质的追问与对女性的关怀,同时显露了作家对人类的浓重的人文关怀。
  《情人》中的“我”在对待感情问题上,十分理智,能够冷静地看待自己的处境 清醒地意识到金钱和种族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尽管现实中存在与黄种男人物质上的依附关系,但精神上,她并不屈从。她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最大的愿望是以后离家出走,当个作家,相反倒是黄种男人任由家庭摆布,内心空虚,只好在爱情中求得解脱。杜拉斯用嘲弄、蔑视的方式戏谑曾经是社会和家庭精神支柱的男人,对女性形象进行了重构,即独立、反叛、无所禁忌。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角度看,毋庸置疑,杜拉斯在《情人》中试图伸张与重构女性,她用女性话语书写女性独特的经历、感觉、隐秘的内心世界。
  
  比较两部作品中的东西文化冲突
  
  《情人》中的华人,麻木、怠惰、驯服而没有主动性,头脑迟钝,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情欲及生殖力,他是受过白人教育的黄种人。但华人终究只是个黄种人。白人小姑娘的母亲与哥哥甚至瞧不起那个中国人,即使吃饭也不愿意多和他讲一句话,他们有着白人的自豪与骄傲。而那个中国人的父亲也坚决反对小姑娘与儿子的来往。作品中的东西冲突主要表现在门第,种族观念的冲突上。
  《倾城之恋》中的文化冲突体现在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人身上。白流苏对待婚姻是传统而郑重的, 是一种东方典型的婚恋文化心态。范柳原从小在英国长大, 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特殊的生活背景养成了他漂泊的个性。作为华侨,他被西洋文明疏离,怀着对故乡的梦幻和期盼,回到祖国,却又陷入深深的失望,所以当他从流苏身上找到了“真正的中国女性美”时,他感觉到一种本能的依恋和久违的安稳。流苏在恋爱中寻找的是经济保障, 而“柳原在这场‘倾城之恋’中所追求的是‘一点真心, 真感情,最能表现他对流苏真心的是战争爆发后, 他仍不顾生命安全来救流苏。他要流苏懂得他, 懂他的真心, 懂他的追求, 懂他不愿接受婚姻的理由, 实则也是要她懂他的文化。流苏对爱情生活的理解正如《诗经》中的那句“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柳原却觉得那样很可笑, 在他接受的西方文化中“真心并不是与时间连在一起的”.所以中西文化对爱情观的差异就显而易见的流露出来了。柳原与流苏的爱情观争执实际上是他们文化背景上的撞击, 是中西文化不同层次要求的矛盾碰撞。中西文化矛盾不僅表现在他们之间的爱情观上, 更表现在他们对待婚姻与经济的关系上。流苏是把婚姻与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 婚姻是经济的基础, 只有抓住婚姻才能使经济得以永久性的保障, 她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而柳原认为婚姻是不能与经济放在一起的, 婚姻是独立的, 与经济沾在一起是庸俗而掺假的, 所以柳原一针见血地指出流苏对婚姻的定义是“长期的卖淫”。
  优秀的东西方文化孕育了两位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以各自的方式关注着女性命运,共同书写女性欲望的情结。张爱玲的作品深含中国文字的独特韵味,又融汇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性,直逼人类生存的困境,揭示了人生的悲观主义的本质。杜拉斯则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淋漓尽致,那份绝望的美,爱情,欲望,激情都在她的镜头下变得虚幻和绝望。无论她们的作品的女性世界和文化有何不同,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
其他文献
水稻生长前期包括返青期、分蘖初期和盛期,这阶段的水层管理要达到“前期早发棵,分蘖不徒长”的目的。水稻插秧初期,由于活棵的需要,应保持一定水层,控制水深4~1厘米,以满足
中小学校长培训是一项事关我国校长队伍建设目标实现和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加强中小学校长培圳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专家型中小学校长队伍,是
当秋季候平均气温一般稳定在3℃以下,冬小麦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开始进入越冬阶段。天津属于北方冬麦区,由于冬季气候寒冷,绝对最低气温常达-20℃左右,再加之干冷风的侵袭,往
关于教育,最同意的是夸美纽斯说的“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和斯宾塞说的“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即是以专门的、专业的、目的性极强的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固有及应有品格、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  “做”学校文化,做“足”学校文化,在于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成长并为将来融入社会生活作充分准备的“小社会”,而不是教师培训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和考试内容的训练场;在于使教育真正成为教师培育人
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人才体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就业指导则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诠释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预测
Vinall(1936)把栽培高粱护颖的质地分为硬质、革质和纸质三种。他们指出,大多数品种的护颖都是硬质的,少数品种的护颖尖端稍近纸质而中部仍是硬质。Ayyangar 等(1936)曾报道
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个画面:老师们要找校长办事情,先要四处打听同校长接触最亲密的行政领导或老师,校长今天心情怎样?校长今天高兴吗?探听到校长心情不错了,
目前由于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这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使学生就业时能更符合市场要求,迅速融入企业。    中專毕业生毕业包分配的就业制度曾经盛行一时,如今这一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取而代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在近10年间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国内教育领域教学方式、办学方向、招生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些变革
进入二十一世纪,党中央与时俱进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并以此指导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也应以此为根本和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推进主体性德育教育。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德育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其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改进创新,才能提高德
这是一个布满强权和偏见的世界,这里充斥着失业、饥饿、凶残、欺诈……罪恶如毒水般横流。在这个世界里,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的上层,他们滥施手中的权力,肆意妄为;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如蝼蚁般地生活着,苟且偷生。这就是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试图用自己的理念和信仰来修复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试图以此来拯救人类沦丧的道德,重塑人类的良知和尊严,把被“人为”破坏的人类秩序重新修复完整。  所谓人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