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所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开展阅读教学应注意把目光聚焦到学生的阅读盲点——言语表达形式上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选材的别具一格、谋篇布局的精致巧妙、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语言形象的具体可感、表达条理的清晰有序等,力求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促使学生揭开语言的“神秘面纱”,学会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从而有效提升言语应用能力。
一、关注匠心独运的特色结构
“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素。只有把握好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的内在组织系统,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我们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相对高度的宏观认识。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我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深人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比如,我们抓住《海上日出》一文中“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一句,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品味文中日出的奇观。又如在《和时间赛跑》一文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执教时,我紧紧抓住“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指的是哪些事物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词析句,反复诵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和交流中,不仅习得了语言文字,感受了时间就是这样一去不复返,而且还习得了作者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以上案例表明,教师充分关注了文本的“特色结构”,故能真正做到让学于生,顺学而导,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着眼准确生动的遣词造句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就是落实字、词、旬的感悟、理解、内化和运用。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明显体现文章情感的词句,还要紧紧扣住“文眼”。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关键,便能见微知著,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陛,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石破天惊的效果。
如我在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这篇课文时,充分挖掘语言生长点,引导学生通过品析关键词句,抓住父亲的眼神、语言、动作来感受父亲的严厉。具体操作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也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谁来谈一谈,你从课文哪些词句感受到了父亲的严厉?”学生分别从“他瘦瘦高高的,站到我的床前来,瞪着我……”这句话中的“瞪”、“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感受到了父亲的严厉。这时教师相机引导……刚才两个“快起”,后来为什么只剩下一个“起”。这样,就引导学生感悟出“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了。
以上教学,教师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通过对言语形式的品味,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又激活了课堂,使学生更富有灵气,更有激情。徜徉于言语文字中的他们,如蜜蜂采蜜一般,乐此不疲。因此,若我们把语文教学的对象定位于言语,并抓住“言语形式”这一要害,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三、聚焦容易忽视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情感的载体,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的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是“言已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
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描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读到这里时,学生一定会产生共鸣,因为水底世界也是他们的向往。生活中观察的积累,使学生对于最后省略号的想象游刃有余——漂浮的水草、戏水的小虾、窥视水面的小乌龟、咧嘴的河蚌、黑压压的蝌蚪、奇形怪状的卵石……因此,教学时我抓住了这个省略号,让学生即兴想象添白。这样一来,不仅激活了文本,也让学生走进了主人公法布尔的内心世界,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于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更积极,更精彩了!
再如执教《迟到》一课时,我也抓住了作者在使用标点符号上的别具匠心,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严厉,同时让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所在,培养其语感。文中的“三个感叹号”,让学生体会到了‘父亲此时要小作者必须起床,已经是不能商量了”。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如果能聚焦到这些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标点符号,探寻到它在文本中的价值和作用,就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舔花,亦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别具一格,同时也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挖掘可迁移的读写结合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遵循了叶老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挖掘运用可迁移的“读写结合点”,设计指向言语形式的随文练笔,如言语形式的仿写、言语材料的仿用、写作方法的迁移等,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并及时进行模仿、迁移、借鉴,让学生对文本的句式更加烂熟于心。
还是以《装满昆虫的口袋》~课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然后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一写自己最迷恋的事物。学生“现学现卖”,写得生动有趣。
又如在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我在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一去不复返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联系生活,创编诗歌。如“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我们即将过去的课堂四十分钟,也将永远不会回来了”等。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贴近言语形式、催生言语感觉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将课堂立足于言语形式,在比较、揣摩、品味、鉴赏中润泽言语生命,培养言语感觉,生成言语智慧,提升言语能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朝着真淳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语文教材犹如一座宝藏,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本密妙”——或是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或是独具个性的布局谋篇,或是精准妥帖的表达形式,或是隽永深刻的语言内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练就一双慧眼,在课程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立足文本的言语形式。筛选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力求精练、一课一得。须知。教学只有于文本的恰当处、关键处“重锤敲击”,才能最大化地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才能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编辑 巴千里)
一、关注匠心独运的特色结构
“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素。只有把握好文章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的内在组织系统,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我们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相对高度的宏观认识。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它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每篇课文在其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我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深人品味文本谋篇的巧妙和构思的精妙。
比如,我们抓住《海上日出》一文中“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一句,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品味文中日出的奇观。又如在《和时间赛跑》一文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执教时,我紧紧抓住“所有时间里的事物”指的是哪些事物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词析句,反复诵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和交流中,不仅习得了语言文字,感受了时间就是这样一去不复返,而且还习得了作者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以上案例表明,教师充分关注了文本的“特色结构”,故能真正做到让学于生,顺学而导,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着眼准确生动的遣词造句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就是落实字、词、旬的感悟、理解、内化和运用。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明显体现文章情感的词句,还要紧紧扣住“文眼”。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关键,便能见微知著,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陛,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石破天惊的效果。
如我在执教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这篇课文时,充分挖掘语言生长点,引导学生通过品析关键词句,抓住父亲的眼神、语言、动作来感受父亲的严厉。具体操作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也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谁来谈一谈,你从课文哪些词句感受到了父亲的严厉?”学生分别从“他瘦瘦高高的,站到我的床前来,瞪着我……”这句话中的“瞪”、“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感受到了父亲的严厉。这时教师相机引导……刚才两个“快起”,后来为什么只剩下一个“起”。这样,就引导学生感悟出“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了。
以上教学,教师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通过对言语形式的品味,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又激活了课堂,使学生更富有灵气,更有激情。徜徉于言语文字中的他们,如蜜蜂采蜜一般,乐此不疲。因此,若我们把语文教学的对象定位于言语,并抓住“言语形式”这一要害,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三、聚焦容易忽视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情感的载体,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容易忽视的言语形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是“言已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
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描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读到这里时,学生一定会产生共鸣,因为水底世界也是他们的向往。生活中观察的积累,使学生对于最后省略号的想象游刃有余——漂浮的水草、戏水的小虾、窥视水面的小乌龟、咧嘴的河蚌、黑压压的蝌蚪、奇形怪状的卵石……因此,教学时我抓住了这个省略号,让学生即兴想象添白。这样一来,不仅激活了文本,也让学生走进了主人公法布尔的内心世界,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于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更积极,更精彩了!
再如执教《迟到》一课时,我也抓住了作者在使用标点符号上的别具匠心,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严厉,同时让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魅力所在,培养其语感。文中的“三个感叹号”,让学生体会到了‘父亲此时要小作者必须起床,已经是不能商量了”。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如果能聚焦到这些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标点符号,探寻到它在文本中的价值和作用,就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锦上舔花,亦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异彩纷呈,别具一格,同时也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挖掘可迁移的读写结合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遵循了叶老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挖掘运用可迁移的“读写结合点”,设计指向言语形式的随文练笔,如言语形式的仿写、言语材料的仿用、写作方法的迁移等,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并及时进行模仿、迁移、借鉴,让学生对文本的句式更加烂熟于心。
还是以《装满昆虫的口袋》~课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然后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一写自己最迷恋的事物。学生“现学现卖”,写得生动有趣。
又如在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我在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一去不复返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联系生活,创编诗歌。如“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我们即将过去的课堂四十分钟,也将永远不会回来了”等。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贴近言语形式、催生言语感觉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将课堂立足于言语形式,在比较、揣摩、品味、鉴赏中润泽言语生命,培养言语感觉,生成言语智慧,提升言语能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朝着真淳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语文教材犹如一座宝藏,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本密妙”——或是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或是独具个性的布局谋篇,或是精准妥帖的表达形式,或是隽永深刻的语言内涵……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练就一双慧眼,在课程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立足文本的言语形式。筛选出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力求精练、一课一得。须知。教学只有于文本的恰当处、关键处“重锤敲击”,才能最大化地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才能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编辑 巴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