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活动中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绪论
  (一)背景和意义
  目前,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忽视现象。当今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理论学习的提升。然而,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也十分重要。这是教材的需要,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与其衣着品味、谈吐交流,通古博今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简单依靠教师个体为单位寻求这方面的发展,提高度与提高率均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以往的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以灌输式接受为主,多以讲座、自学形式进行,缺乏调动主观能动性和挖掘潜力的好策略好方法。
  (二)主要内容
  本文探索在教师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积累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为其他管理者提供经验。
  二、探索与实践活动
  (一)研读活动分析
  主题活动1:《教师人文读本》研读活动
  人文素养的提高,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教师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与时俱进的必修课。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要有选择的提供教师学习读本加一充电。08年暑假,我们以《教师人文读本》作为阅读材料,提供给教师学习,这本书共上下两册16单元。内容丰富,感性、知性到理性,都给大家带来启发。我们试图让老师在学习中进一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师爱”是为师之“魂”。教育的全部秘诀就是一个字——“爱”“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被爱中学会“爱”,学会做人。这样的教师就会让学生对其产生超乎寻常的向心力和信赖感,就会让学生在其灵魂深处生发一种高度自觉的内驱力和自策力,就会赢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与由衷敬佩。
  (二)宣讲活动分析
  主题活动2:《南怀瑾99个人生道理》党员主讲的微型党课宣讲活动
  我校的教工人数不多,但党员人数不少,占了将近三分之一,作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我认识到这支队伍的建设,有助于带动全体教工和整个学校的向前发展。《南怀瑾99个人生道理》这本教材通过了一个个小故事,阐明为人、处事基本原则,帮助党员及老师们正确认识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促进生生、师生及教师间的和谐很有帮助。在学习形式上,我们尝试性地采取支部全体党员各担任一次主讲的“微型党课”,在每周的教工学习大会上宣讲的活动系列,而每一次党课的结束,都会另有一次课堂延续,即:全体教工共同参与以“启示录”的学习形式谈感想,我们还将教师启示录中的精彩片段汇总后再作交流反馈。使大家学得实实在在,并且学有收获。
  (三)学术节分析
  主题活动3:“人文进课堂”校学术节活动
  人文是一种思想,勤学习有益于教师良好人文素养的滋生;素养是一种内蕴,融教学有益于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由此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取决于教师良好人文素养的影响。鉴于这样的认识与思考,以“话人文 绘课堂”为主题的校园学术节活动全全校全面展开。近一个月中,我校围绕主题开展了学习、实践、总结三个阶段的活动。
  学习篇:校长引领学习;以《努力塑造学生良好形象》为题的专题讲座成为校园学术节的序幕,通过今昔学生形象变化的对比,激发起教师“提升人文素养、德育进入课堂”育人观必须与时俱进的责任意识。
  实践篇:教师实践课展示: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人文进课堂 师生共和谐”的学科德育三课两反思实践课展示活动,教研组专题课例交流:以备课组为单位,选取本备课组中的一节实践课例作“人文进课堂 师生共和谐”的学科德育案例分析,教研组成员共享;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以“读”、“写”为评比项目,围绕学术节主题开展儿童人文读本推荐与人文课例环节设计的比赛。
  总结篇:网络互动研讨:以“寻找教育教学中的遗憾”为题开展人文课堂经验总结的网络研讨活动,由遗憾之中寻求超越;这次校园学术节活动,不仅主题有新意,而且围绕主题的三阶段活动均尝试了新的整合:全新的主题式校园学术节活动,使学校的面貌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三、实践活动效果
  (一)思想觉悟的提高
  尤其看到了行政班子之间的团结协作,通过群众访谈了解到:党员们精神面貌有所加强,乐于奉献,全体党员带头积极加入上海市志愿者;在抗震救灾活动中,捐出第二次特殊党费,中层干部的服务意识有所增强,能够笑对老师,有的也能不计前嫌微笑面对与自己意见不合的教工,管理方式上更加注意人性化,。我们深深感到:在共创文明和谐校园的今天,单位的领导爱群众就会爱出和谐、群众爱领导就会爱出信任、领导爱领导就会爱出高尚、群众爱群众就会爱出文明。人生如茶,水温够了、时间够了,茶香自然会飘逸出来。
  (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不论是教研还是教学,教师都能够静下心来刻苦钻研,近年来,我校的《在小学构建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立体模式的研究》获得了区级重点课题二等奖;《公办小学中新上海人子女的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成为市级子课题,为市妇联、市教委等相关部门提供有效依据、品社学科教师获得上海市青教评比二等奖;教师英语技能大赛获全区个人一等奖,团体三等奖;我校还多次成功承办区级“田一杯”拍毽比赛;2012年,学校90年校庆,全体员工凝心聚力,奋发向上;我校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单位等等。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令人振奋,欢欣鼓舞,因为在我们这所普通的小学校里,我们教师队伍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有很多途径,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加以实施,是一种比较可行且容易操作的方式,与其他方法比较,其特点为:鲜活生动,易于激发、调动教师参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便于积累活动案例,以期形成學校人文素养师资培训的方法研究体系;能结合学校的各项主要活动和即定的教师培训目标开展活动。
其他文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
期刊
今天的数学课学习“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第二个环节:归纳一次函数的共同特征,我把第一个环节中列出的6个函数关系式列在一起:  (1)y=0.5x+3(2)y=3\25x (3)y=60—3\25x  (4)C=2πr(5)y=x的平方 (6)y=8\x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上述6个函数关系式中,哪几个具有相同点?相同点是什么?”  王彤(班级前5)举手说:“我认为2、4、5、6这四个是一类,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以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
期刊
特殊教育的主要精神是考虑到每个孩子个体内在及个体之间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学习方式和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和使用特定的技巧;对于一些学生需要在教室里运用特殊的设备或技术来克服他们的残疾,以达到预期的就教学效果。  2014年9月,我校按照招生规章制度新招了两个一年级平行班,学生入学后主管这两个班的两位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模式,其中小一(2)班实施所有家长
期刊
所谓“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对幼儿学习成效或语言行为的期望。教师期望可通过语言、目光、表情、姿态动作等具体行为来实现。而这些行为也必须会折射出教师自身的幼儿观、教育观、信念、动机和人格特征等。教师的这些行为所表现的倾向性,自然而然地会被幼儿感受为严厉或宽容、拒绝或接纳、否定或赞许等态度倾向。从而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及自信心,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在任何一个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不同的儿童
期刊
春节时,我从一个图书馆的墙上看到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可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可就理解了。对此,我感触颇深。可能有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考试之前都给学生认真复习,都给学生强求哪类知识很重要,有经验的老师还会强调,这类知识绝对要考,希望大家掌握好。但是,考试结束后,老师一看试卷,非常生气,有的学生连考之前老师复习时反复强调,并且还做过的原题都给做错了。这说明学生对听来的知识的确容易
期刊
师生关系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它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同时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激励因素,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促进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06%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
期刊
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这一天早晨是北京APEC会议后少有的清爽的早晨。橘黄色的朝阳散发着温柔的光辉,丝丝清凉的微风摇动着坚守在初冬枝头最后的枯叶。上午前两节语文课在初二(五)班,我是这个班级的任课教师。  这一天,按着教学计划,全年级要在课堂上完成一篇题目为“我用心去 ”的半命题记叙文,横线处要学生自己填写感受,作文要求之一是要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纸发下去了,教室里很快就变得鸦雀无声。
期刊
班级文化是班级所共同形成的固定的风尚、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射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班级成员。而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情怀的科目,本身就具备构建班级文化的天然优势。将两者结合起来,既为语文教学拓展了空间,也为班级文化的建设寻找到了新的载体及外化形式,可谓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一、感知——语文课堂引领班级精神文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聚集了古
期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单纯幼稚的小学生。学生一旦犯错,老师就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因此,批评是为达到教育效果所采取的必要手段。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尊心、逆反心理都很强,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又较差。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质,怎样才能使批评达到最佳的效果呢?批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批评要实事求是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批评才有說服力和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