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手中取得成功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时,我从一个图书馆的墙上看到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可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可就理解了。对此,我感触颇深。可能有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考试之前都给学生认真复习,都给学生强求哪类知识很重要,有经验的老师还会强调,这类知识绝对要考,希望大家掌握好。但是,考试结束后,老师一看试卷,非常生气,有的学生连考之前老师复习时反复强调,并且还做过的原题都给做错了。这说明学生对听来的知识的确容易忘记。那么,如果我们的课堂上少一点“听见”了的东西,多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多一些“看见了和做过了”的东西,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了,也就更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了。那么,就让咱们教师来体验“放手”带来的成功吧!
  首先,我们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选择,给学生最大的宽容,把每一位学生真正当人这个问题中体验放手的成功。前不久,我在网上看了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的一节数学课,颇受启发。他上的“分数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学得非常主动,很有主见。当意见发生分歧时,都为自己解释,争论非常激烈。老师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之中,很尊重学生的选择,比如,有几个学生喜欢画画,开始他们就是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分数,老师就让他们画,到后来学到分母较大时,那些学生才终于明白写分数的确比画画方便得多,也欣然接受了分数这个朋友。那就说明如果老师能多听听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多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多一些鼓励,给学生最大的宽容,学生一定学的更主动,对知识的掌握一定更牢固。而我们也会觉得轻松,还能发现他们很多闪光之处,从而体会快乐感。
  其次,教师放手让学生思考和交流,尽其所能发挥学生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们内心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火花得到碰撞,体验创造的快乐。而教师需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机会。教学不能停留在依赖模仿与记忆,而要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提倡学法多样化,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一直以来,在许多教师眼里,认为学生不断地提问是其“顺利”教学的绊脚石,尤其是在公开课时,更是如此,生怕某一位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打乱了自己精心设计好的“套路”。其实,让平静的课堂局面起点风波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体现,也应该是教师求之不得的现象。这时放手是一种美丽!因此要为学生提供身边有价值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生活场景让他们在活动中去探索,体验成功,学会合作。创造条件让学生多一些亲身经历,多一些学生“看见了和做过了”的东西,效果一定要比老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要好得多。这学期我试着对学生放手,给我的感触是:现在的学生真的很能干,只要你给他们机会,她们会创造出奇迹,他们会让我们感到吃惊。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大胆验证,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意外。为了验证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剪下来进行重叠,画一个面再用另一个面去重叠,画两个面进行重叠,通过量长和宽进行比较,盖一个印去重叠,在沙坑里压一下进行比较……为了验证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学生也想出了很多办法:测量、利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推导出来、剪下来比一比、压痕比较、利用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性质进行推导。
  在教学解方程时,上完例题6X+3X=36,我没让学生做书上的题,让学生出一道类似的题做。之后,请几位学生把自己出的题写在黑板上,来考考大家。于是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都出了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如5X+6X=66、11X+13X=72等。我说:你们都能干,都出了与例题类似的题目,能出其它方法的吗?学生马上又出了减法的,如8X-4X=40、22X-12X=40等。这时有学生说,我还能举除法的,比如,8X÷4X=20,我一看,出问题了,此题无解。我对大家说:“此题大家会做吗?”由于刚才的成功,大家都很有激情的说:“会”。我只好让大家动笔算,没想到大家都异口同声的回答:X=10。此时我又问她们:对吗?学生都很自信的回答:对。我又让他们验算一下,看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吗。学生验算后都很郁闷,怎么不相等呢?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把题目改成“8X÷4X=2就相等了。有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说改了之后,X可以为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大家一算,真是这样。我马上问:为什么改之前没有解,改之后就有解了,这个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探讨。本想就此打住,没想到有一位后进生在下边小声说:我还可以做乘法的,并且让大家都做不出来。大家都不服气,我一看多好的机会,为何不让这位后进生“潇洒”一回。我把他出的题目写在黑板上:15X×25X=37500。刚才不服气的学生算了很久都没算出来,都怀疑是出错了。那学生站起来自信地说:“答案是X=10。不信,你们可以验算。”在验证之后,大家不由自主地给这位同学以热烈的掌声。下课之后,这位学生到我办公室找我,说大家都要求他讲解是如何做的,但是他也不会,他说因为出题之前是事先想好了X=10再出的题目,想请我再给他讲解一下,他再去讲给大家听。我给他讲清方法,他出我办公室的時候那愉悦的表情令我至今难忘。后来,很多学生研究出: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就可以解释课堂上出的两道除法题为什么一道有解一道无解。
  看着孩子们充满自信的眼神,静静聆听孩子们口若悬河的发言,我欣喜万分,因为放手,让我听到了花儿竞相开放的声音,因为放手,让我看到了课堂上最精彩的一幕。“一切为了孩子的需要”,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需要,研究孩子的需要,让课标去适应学生,让教学去适应学生,这样的课不正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吗?咱们老师也应该“该放手时就放手,欣欣然然走新路”。请大胆放手吧!让我们体验放手的成功!
其他文献
一、当前小学德育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德行、讲礼仪的优良传统,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1988年8月10日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1994年8月31日党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接着于1998年3月16日国家教委又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以及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
期刊
语文教材已经伴随各位语文教师多年,语文教材的使用与解读一直是个“雾里看花”的缺失科学性系统性指导的议题。如今,王荣生先生在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建构》中为我们作出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那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认为有必要依据先进的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材的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以便今后工作中对教材更合理高效地利用。  一、理论回顾  王荣生在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建构》的第八章中指出
期刊
陶行知先生在倡行科学教育、生利教育、生活教育的同时,也极为重视对学生的做人教育。他认为,教人做人、做一个具有国民精神和崇高人格的人是所有教育永恒不变的宗旨。“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作为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转变校风学风,是现行普通高中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相对于重点高中来说)一直在探究的问题,这是一项量大而多的系统性工程,本文就我校的实际情况,试分析高中“差
期刊
一、书面表达的相关要求  (一)课标五级目标中“写”的要求  一是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二是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三是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四是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五是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二)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写”的相关要求  一是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标点符号。  二是能运用所学词汇、
期刊
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涉及到学生的成长、学业成绩的评定、综合素质的评价、人才的选拔等各个方面,我们很难驾驭,因而,我只从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这个角度来说。  一、从教师的角色转换说起,明确评价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理念正是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
期刊
今天的数学课学习“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第二个环节:归纳一次函数的共同特征,我把第一个环节中列出的6个函数关系式列在一起:  (1)y=0.5x+3(2)y=3\25x (3)y=60—3\25x  (4)C=2πr(5)y=x的平方 (6)y=8\x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上述6个函数关系式中,哪几个具有相同点?相同点是什么?”  王彤(班级前5)举手说:“我认为2、4、5、6这四个是一类,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以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
期刊
特殊教育的主要精神是考虑到每个孩子个体内在及个体之间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学习方式和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和使用特定的技巧;对于一些学生需要在教室里运用特殊的设备或技术来克服他们的残疾,以达到预期的就教学效果。  2014年9月,我校按照招生规章制度新招了两个一年级平行班,学生入学后主管这两个班的两位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模式,其中小一(2)班实施所有家长
期刊
所谓“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对幼儿学习成效或语言行为的期望。教师期望可通过语言、目光、表情、姿态动作等具体行为来实现。而这些行为也必须会折射出教师自身的幼儿观、教育观、信念、动机和人格特征等。教师的这些行为所表现的倾向性,自然而然地会被幼儿感受为严厉或宽容、拒绝或接纳、否定或赞许等态度倾向。从而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及自信心,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在任何一个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不同的儿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