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评学生要注意的问题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fox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单纯幼稚的小学生。学生一旦犯错,老师就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因此,批评是为达到教育效果所采取的必要手段。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尊心、逆反心理都很强,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又较差。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质,怎样才能使批评达到最佳的效果呢?批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批评要实事求是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批评才有說服力和威慑力。批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的评价。这就是要求老师对学生所出现的行为,必须进行深入充分的了解,以保证批评建立在以事实为依据,以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为准绳上,使批评符合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要求和规律。例如我曾教过的一个插班生,常常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实话。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要批评他之前,一定从各方面掌握他犯错误的全部材料,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细节,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去弄清楚。批评他时,因为有了足够的事实依据,他不得不承认错误。经过几次这样的批评,渐渐地他的侥幸心理弱了,觉得经常受老师批评没什么意思,慢慢地不再捣乱课堂,能够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也慢慢好了起来。
  批评前要掌握事实,还包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家庭环境等。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因为了解学生所处的特定的家庭环境,才容易找到学生犯错误或形成不良习惯的根源,批评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班里有一位女生,上课经常无精打采,作业不完成,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很多。我找她谈话前,先调查了她的家庭情况,发现她父母正在闹离婚,天天晚上都大吵大闹,这个学生根本没安静的环境去学习,晚上睡觉也不得安宁。试想一下,如果老师不掌握这些情况,又怎么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批评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呢?可见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批评要因人而异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有些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有些乐观开朗,嘻嘻哈哈;有些学生甚至双重性格。面对不同的个性,批评就不能用一刀切或千篇一律的方法,而是针对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我有一个学生,非常好胜,也很聪明但对游戏机很着迷,耽误了学习。针对他的个性特点,我用了“激将法”,对他说“虽然你打游戏机很棒,但你能不能像邓伟霖那样年年得三好学生就难讲啰。”经我这么一说,这个学生马上下了保证,表示一定要争取三好学生。这样有针对的间接地批评比生硬地命令他停止玩游戏机的效果好多了。
  对优秀生和后进生的批评也要因人而异。优秀生感情比较细腻,想得比较多,自尊心也强,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抵触情绪也就较大,因此对待优秀生的缺点、错误不能过多的作公开的批评。对能不公开的的尽量不公开批评,对性质比较严重的错误,要在公开前对当事人做好说服教育工作,最好让学生自愿地出面作自我批评。后进生大多数都有自卑感,觉得周围的人看不起自己,同时他们的自尊性也很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一旦违反纪律,老师切忌大声当众指责,因为这样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是他们丧失进取心,甚至可能产生对抗情绪,从而走向反面。恰如其分的批评是必要的,用含蓄、幽默的语言来批评后进生,他们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三、批评要留有余地
  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新帐老账一起算”,否定或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我教过六年级有一个学生,上课经常睡觉,从来不听课缺交作业,以往的老师批评他都听不入耳,老师将他判了“死刑”。又一次他在睡觉,我批评了他,不过我不是历数他的过错,也不讲他屡屡不改,而是叫他将总是睡觉不做作业的原因总结出来,叫他想想,有什么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可以帮助他。我还说,你已经懂事,自己好好想想该怎么做。经过一段时间和他诚恳地交流,后来他果真想通了,上课不再睡觉,作业也按时交了。
  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批评要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老师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常常用钢制柔,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能化解顽石。刚与柔的使用均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对那些犯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错了事,受到别的同学的责怪,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家马卡年科曾经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在平时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五、批评要迂回启发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批评教育,也要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迂回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使批评达到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姿势,往往却有事半功倍之效。间接的批评可以有示范、表扬、榜样、讨论甚至自我批评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在劳动或大扫除中,发现有的学生怕脏怕累,如果老师在这个时候以身作则,挽起袖子擦窗、拖地,必然能够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从而收到言尽而意未尽,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
  批评是一服苦口的良药,在用药的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恪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一基本原则,如果我们能始终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最终是会领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的。
其他文献
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涉及到学生的成长、学业成绩的评定、综合素质的评价、人才的选拔等各个方面,我们很难驾驭,因而,我只从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这个角度来说。  一、从教师的角色转换说起,明确评价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理念正是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
期刊
今天的数学课学习“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第二个环节:归纳一次函数的共同特征,我把第一个环节中列出的6个函数关系式列在一起:  (1)y=0.5x+3(2)y=3\25x (3)y=60—3\25x  (4)C=2πr(5)y=x的平方 (6)y=8\x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上述6个函数关系式中,哪几个具有相同点?相同点是什么?”  王彤(班级前5)举手说:“我认为2、4、5、6这四个是一类,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以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
期刊
特殊教育的主要精神是考虑到每个孩子个体内在及个体之间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学习方式和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和使用特定的技巧;对于一些学生需要在教室里运用特殊的设备或技术来克服他们的残疾,以达到预期的就教学效果。  2014年9月,我校按照招生规章制度新招了两个一年级平行班,学生入学后主管这两个班的两位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教学模式,其中小一(2)班实施所有家长
期刊
所谓“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对幼儿学习成效或语言行为的期望。教师期望可通过语言、目光、表情、姿态动作等具体行为来实现。而这些行为也必须会折射出教师自身的幼儿观、教育观、信念、动机和人格特征等。教师的这些行为所表现的倾向性,自然而然地会被幼儿感受为严厉或宽容、拒绝或接纳、否定或赞许等态度倾向。从而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及自信心,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在任何一个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中,教师对不同的儿童
期刊
春节时,我从一个图书馆的墙上看到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可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可就理解了。对此,我感触颇深。可能有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考试之前都给学生认真复习,都给学生强求哪类知识很重要,有经验的老师还会强调,这类知识绝对要考,希望大家掌握好。但是,考试结束后,老师一看试卷,非常生气,有的学生连考之前老师复习时反复强调,并且还做过的原题都给做错了。这说明学生对听来的知识的确容易
期刊
师生关系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它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同时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激励因素,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促进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06%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
期刊
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这一天早晨是北京APEC会议后少有的清爽的早晨。橘黄色的朝阳散发着温柔的光辉,丝丝清凉的微风摇动着坚守在初冬枝头最后的枯叶。上午前两节语文课在初二(五)班,我是这个班级的任课教师。  这一天,按着教学计划,全年级要在课堂上完成一篇题目为“我用心去 ”的半命题记叙文,横线处要学生自己填写感受,作文要求之一是要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纸发下去了,教室里很快就变得鸦雀无声。
期刊
班级文化是班级所共同形成的固定的风尚、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射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班级成员。而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情怀的科目,本身就具备构建班级文化的天然优势。将两者结合起来,既为语文教学拓展了空间,也为班级文化的建设寻找到了新的载体及外化形式,可谓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一、感知——语文课堂引领班级精神文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聚集了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