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人”的本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扭曲了教育的本质,造成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化学老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之中,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中学化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从事了多年的化学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化学教育如何体现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创造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学法,加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关心最新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只有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在教学中重视双基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紧紧把握住大纲和教材,我们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中竭力提倡创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学生的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能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等。另外,化学老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三、在每一节课中实施好素质教育
现行课标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定的,化学教材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化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编写的。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边缘学科的联系。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好大纲,保证化学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从而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综合进步,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同时,我们要搞好化学课堂教学,在每一节课中实施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地和舞台,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考虑教学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考虑到对不同学生的分层要求,把化学课堂作为学生开展化学活动的平台,让所有学生都能活动起来,使各种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做到真正地面对全体学生。
四、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教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化学教学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师只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只要学生形成了自主性,就能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得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化学创新能力。
五、面对全体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基本上是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该由单一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应由课堂转向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一体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立体大课堂。
六、注重联系实际
化学新课标关注社会实验,它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比如现实生活中的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等问题都与化学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让化学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学化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从事了多年的化学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化学教育如何体现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创造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学法,加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关心最新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只有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在教学中重视双基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紧紧把握住大纲和教材,我们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中竭力提倡创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学生的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能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等。另外,化学老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三、在每一节课中实施好素质教育
现行课标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定的,化学教材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化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编写的。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边缘学科的联系。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好大纲,保证化学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从而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综合进步,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同时,我们要搞好化学课堂教学,在每一节课中实施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地和舞台,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考虑教学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考虑到对不同学生的分层要求,把化学课堂作为学生开展化学活动的平台,让所有学生都能活动起来,使各种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做到真正地面对全体学生。
四、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教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化学教学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师只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只要学生形成了自主性,就能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得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化学创新能力。
五、面对全体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基本上是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该由单一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应由课堂转向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一体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立体大课堂。
六、注重联系实际
化学新课标关注社会实验,它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比如现实生活中的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等问题都与化学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让化学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