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学化学教育的学法指导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czsr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人”的本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扭曲了教育的本质,造成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化学老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之中,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中学化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从事了多年的化学教学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化学教育如何体现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创造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学法,加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关心最新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只有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在教学中重视双基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紧紧把握住大纲和教材,我们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中竭力提倡创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学生的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能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等。另外,化学老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三、在每一节课中实施好素质教育
  现行课标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定的,化学教材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化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编写的。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边缘学科的联系。教师必须充分把握好大纲,保证化学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从而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综合进步,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同时,我们要搞好化学课堂教学,在每一节课中实施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地和舞台,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考虑教学应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考虑到对不同学生的分层要求,把化学课堂作为学生开展化学活动的平台,让所有学生都能活动起来,使各种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做到真正地面对全体学生。
  四、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教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化学教学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教师只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只要学生形成了自主性,就能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得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化学创新能力。
  五、面对全体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基本上是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该由单一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应由课堂转向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一体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立体大课堂。
  六、注重联系实际
  化学新课标关注社会实验,它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比如现实生活中的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等问题都与化学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让化学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要让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什么是兴趣?自古以来,我国各位教育家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明代中叶教育家王守仁提出了激发儿童“中心喜悦”的教育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按照他们的意愿,引导学生自
我们的社会需要和谐,校园需要和谐,课堂同样需要和谐。和谐是一种美,和谐能产生美,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让师生在课堂上思维碰撞,情感交流,释放活力,展示自己的个性。在和谐的物理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是知识发现的引导者,是对话的启发者,是学习的指导者,是学业的评价者,是纪律的组织者,是教学信息的重组者。那么究竟如何构建和谐物理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
多用电表是高中物理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熟练使用的仪器,它不但能测量电压、电流和电阻,而且有的兼有其它功能,因而更是检修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检测工具。如果细心观察表盘,还会发现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直流电压、电流刻度均匀;电阻刻度与众不同,“0”刻线却在表盘右边,刻度由右向左先疏后密;而交流电压刻度从左向右先密后均匀。(如图1)当然表盘刻度的这种不同分布并非毫无依据,而是完全根据多用电表的测量原理来设计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化学虽然属于理科,却有人把它说成是理科中的小文科:其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而且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
要学好物理课,首先要重视各科的横向联系,比如:语文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有目的的应用就是物理学中的计算能力。要学好物理,学生应当能够做到不仅把物理学好,而且其它课程如语文、数学、化学、历史等都要学好,也就是说学什么都能够学得好。实际上,不少学习好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好,学习差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差,除了概率很小的先天因素外,这里确实存在一个学习方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