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科教学的源头就是要注重从学生学习体验和社会生活切入。小学数学教材的很多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密切,使儿童学习数学增添了亲切感,有助于他们结合学习体验和生活经验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
一、关注学生已有认知,在新旧知识联系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处提出过渡性问题,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的支点,从而实现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转化。例如,教学“分数乘分数”时,鼓励学生大胆独立尝试计算,有的同学把 × 转化成0.5×0.5来计算,有的根据分数的意义,先把“1”平均分成2份,取出1份是 ,再把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那么“1”就被平均分成了4份,即 × = 。从而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再如“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同学们通过观察得知长方体表面积就是六个长方形面积的和,再根据已有知识,知道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宽×2+长×高×2+宽×高×2或(长×宽+长×高+宽×高)×2。
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由于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其思维起点也不尽相同。但不论思维起点如何,教学中都应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依托,通过“迁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使其思维更加清晰,更有条理,更合乎逻辑。
二、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在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选择学习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新教材在编排上留给了学生较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空间,让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从而体验获取知识的真谛。如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整理书包”就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你想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刚入学的学生好奇,愿意动手摆弄,进行整理分类。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这样,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分类,就在学生动手操作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学生经历了分类的实践活动,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理解和掌握了分类的含义,培养了整理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
新教材中大量的例题都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课外活动、在图书室借书、科技制作、植树栽花、郊游乘车、在游乐场玩耍、到商店购物等,充满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的活动场景,为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在具体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创设了有效情境。例如,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走进大自然”,本活动主要是复习“认识更大的数”、“线”与“角”。教材以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为题材设计复习内容,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操作,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只有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学生才能真正学到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单算法”时,有的教师将其概括成四句话:“多加就减,少加就加,多减就加,少减就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精练,容易记忆,但学生在运用中常常出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脱离了实际生活经验,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引入。比如:妈妈带了18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妈妈该怎样付款?她还剩多少钱?学生由于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妈妈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她还剩(8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85-100+2。这样,学生对185-98这类简便运算的算理理解了,方法也 就掌握得牢固了。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知识的兴趣,产生出内在的学习动力,又沟通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知识,体验到计算知识的价值。
四、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事物,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例如,教学“包装的学问”,先让学生通过实际包装同样大的两个盒子,得出长、宽、高分别变化的几种不同方案,再通过比较,感悟只有将所包装长方体盒子的最大面重叠在一起,才能节约包装纸。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和丰富学生的联想,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再如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外出旅游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身边,且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作者单位 云南省红河州教科所
◇责任编辑:曹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关注学生已有认知,在新旧知识联系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处提出过渡性问题,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的支点,从而实现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转化。例如,教学“分数乘分数”时,鼓励学生大胆独立尝试计算,有的同学把 × 转化成0.5×0.5来计算,有的根据分数的意义,先把“1”平均分成2份,取出1份是 ,再把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那么“1”就被平均分成了4份,即 × = 。从而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再如“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同学们通过观察得知长方体表面积就是六个长方形面积的和,再根据已有知识,知道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宽×2+长×高×2+宽×高×2或(长×宽+长×高+宽×高)×2。
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由于不同的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其思维起点也不尽相同。但不论思维起点如何,教学中都应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依托,通过“迁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使其思维更加清晰,更有条理,更合乎逻辑。
二、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在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选择学习素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新教材在编排上留给了学生较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空间,让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从而体验获取知识的真谛。如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整理书包”就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你想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刚入学的学生好奇,愿意动手摆弄,进行整理分类。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这样,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分类,就在学生动手操作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学生经历了分类的实践活动,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理解和掌握了分类的含义,培养了整理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
新教材中大量的例题都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课外活动、在图书室借书、科技制作、植树栽花、郊游乘车、在游乐场玩耍、到商店购物等,充满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的活动场景,为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在具体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创设了有效情境。例如,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走进大自然”,本活动主要是复习“认识更大的数”、“线”与“角”。教材以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为题材设计复习内容,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操作,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
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只有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学生才能真正学到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单算法”时,有的教师将其概括成四句话:“多加就减,少加就加,多减就加,少减就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精练,容易记忆,但学生在运用中常常出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脱离了实际生活经验,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引入。比如:妈妈带了185元钱,买了一个书包用了98元。妈妈该怎样付款?她还剩多少钱?学生由于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妈妈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她还剩(85+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85-100+2。这样,学生对185-98这类简便运算的算理理解了,方法也 就掌握得牢固了。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知识的兴趣,产生出内在的学习动力,又沟通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知识,体验到计算知识的价值。
四、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事物,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例如,教学“包装的学问”,先让学生通过实际包装同样大的两个盒子,得出长、宽、高分别变化的几种不同方案,再通过比较,感悟只有将所包装长方体盒子的最大面重叠在一起,才能节约包装纸。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和丰富学生的联想,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再如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外出旅游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身边,且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作者单位 云南省红河州教科所
◇责任编辑:曹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