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程导航”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市教研室的安排下,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要求采用学程导航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我从接到任务开始准备到上课共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受益匪浅,对学程导航的模式认识更加深刻,对于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理解。
  关于浮力引入的设计中,浮力的引入有很多方法,首先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让学生读出示数,就是石块的重力,然后把一只手放在石块下方,轻轻向上托动石块,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当石块受到向上的托力时,示数会变小,再把石块慢慢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变小了,让学生总结出石块也受到和手托力类似的水的托力,从而引入浮力。这种方法引入一直是学生观察,老师在做实验,老师很容易控制教学,但是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因为他们没有参与,没有亲自动手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其实学生是非常喜欢动手实验的,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这个特点,我决定把学生可以做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去完成。我设计了体验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活动是这样的:让学生把乒乓球轻轻放入水中,轻轻往下压,体验手上的感觉,松手后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很多学生喜欢实验,是因为觉得好玩,而实验探究并不是玩,所有的实验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探究任务而设计的,必须有问题的引领,否则就是无效的。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你手上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另一个是:放手后乒乓球如何运动?这两个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浮力的存在,感受浮力的变化,观察浮力的方向。上课时是在一所农村初中,学生实验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超乎想象的是,学生的热情非常高,兴趣十分浓厚,尽管回答问题比较拘谨,但眼神中透露出兴奋的光芒。我也为我的大胆改进激动不已。
  在称重法的介绍这一块我也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进行了设计。我让学生把刚才做实验时的石块的受力示意图画出来,通过受力分析自己求出浮力,从而自然地得出称重法求浮力的公式。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在如何引导学生猜想方面我花费了不少心思。刚开始想让学生自由猜想,分别设计实验来探究,但这样一来时间上就比较紧张,既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又无法充分探究,而且学生的有些猜想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我决定设定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中得出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刚开始时我在弹簧测力计下面挂个小石块,把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同时观察水面的变化,即排开水的体积变化,引导学生猜想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当石块完全浸入水中时,让同学们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把石块浸没在酒精中,观察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引导学生猜想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效果很明显,学生在有了称重法的知识基础上,很容易由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联想到浮力的变化,从而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但仔细想一想,觉得这个实验有问题。因为这只是一个猜想的环节,下面学生还要设计实验去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在引导学生猜想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和这两个因素有关了,探究实验也就意义不大了。我无形中已经剥夺了学生的探究权利和新鲜感,学生只是形式上的探究,主体地位被削弱了,想到这些我坚决地否定了这种方案。
  如何设计一种方案既能创设一个情景,又能给学生的探究留有足够的空间是我进一步要考虑的问题。我反复地研究教学的环节,不停地思考,当我看到课件上的两张图片时,我豁然开朗。为什么我不把学生体验浮力的过程和学生举的浮力的例子充分开发出来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活动腾出了足够的空间,还可以前后呼应,真是一举三得。我为自己的想法激动不已,它从“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体”这样一个理念出发,着眼学生的探究,从而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于是我用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乒乓球被慢慢压入水中的图片,另一张是人躺在死海上看书的图片。乒乓球实验学生刚刚体验过也知道,印象很深刻;死海中看书的图片学生觉得很新奇,自然想到人在河水中要沉下去,从而联想到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是否有关。实践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当看到学生认真猜想和投入实验探究时,我觉得此刻我是最幸福的,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我们已经把学生的权利剥夺得太久了。这一刻我对学程导航的理念理解得更深了,我更加坚定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探究的空间充分施展;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在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快乐、更加有创造力,我也仿佛看到更多的中国人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有了这种理念的支撑,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阿基米得”的教学中更加自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学生的热情被充分点燃,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的个性更加张扬,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初二(11)班杨伟达同学自初一入学乃至整个初一年级,都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后进生:多次参与校内外打架,吸烟、旷课、顶撞老师、欺负女同学……为此,学校从班主任、级长到学生处主任对其进行过耐心、严厉的教育,并多次找家长来校配合,均无效果。在初一下学期因再次打架,受到记过处分。但这些都没有引起他的警觉与悔过,成绩也在年级后50名;是一个不折不扣、全校有名的后进生。  令人惊奇的是,经过初二第一个学期的教育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内容  教师环境创设前,应考虑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墙面所处的位置等,选择合适的表现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让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进行环境创设。如大班孩子准备创设“绿色家园”的主题环境,在孩子们的热烈讨论下,决定通过画和剪贴的方式来完成,主题内容也是由孩子们自己确定的。  2.运用多种装饰材料  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材料也是幼儿
没有自由的空间,便没有创新的人才。多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影响,众多教师在无形中垄断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今,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扬新课改精神,使学生爱上数学课。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在教学当中运用疑问。针对学生喜欢趣味性问題、好奇心强等
摘要:高三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之下,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的生活很是沉重。为了能上理想的大学,他们“压力山大”,有的甚至患上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总的来说,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家长期望过高、学生人际关系不良以及不现实的自我期许是导致这类学生学习和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因此,本文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如何减压这两个角度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三学生;压力;学习方法;缓减压力  “老师,这道题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广博的人才,更看重其是否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江苏省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学习任务驱动下的小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的案例研究》课题重点就研究在小学阶段教师如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巧妙地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在任务的完成中指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内趋力,培
编者按: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华语、英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马来语为新加坡国语。因曾是英国直辖殖民地,所以政府机构一直采用英语。华人占总人口74.1%(2011年数据),新加坡政府在1979年推广“讲华语运动”,目的是要扭转华人使用方言的习惯,改以华语(普通话)作为新加坡华裔的沟通语言,效果显著。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华文日渐式微,使用人数和水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的文章无法打动读者,真挚的感情需要学生回归“真、美、善”三心:拥有真心倾诉真情;常怀美心体悟生活;铸就善心关注社会。对于教师来说,要致力于唤醒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催进内心精神动力;唤醒读者意识,激发内在写作动机。  关键词:真心;美心;善心;主体意识;读者意识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这句至理名言诠释了“文”
我们知道,“倒推”的策略属于特殊教学策略,它是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事物或数量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他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这是一节“策略”教学的课堂,“策略”高于解题方法,而又低于数学思想,以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往往会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教给学生解应用题的方法,而淡化了策略的形成,所以今年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对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做了调
新课改不但传承了美术文化,而且体现了人文性质。强调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使每个学生的美术基础有所发展、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一、转变角色定位,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转变角色定位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需要教师的认可与赞赏,在欣赏的目光下,他们就会投入教学活动,主动地认识、感知、体验和学习。所以广大教师应善于观察、学会倾听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青春期不仅是青少年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尽管人们的思想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不可以忽视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教育密切相关,而语文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价值法则,促进他们形成民族精神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语文教育;民族精神;传统文化  如今我们的中学生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