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斯诺续写《西行漫记》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l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是美国女记者、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海伦·斯诺诞生110周年,也是她访问延安的80周年。她是《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续西行漫记》的作者。同埃德加·斯诺一样,她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事业铺路架桥奋斗了一生。
  在中国与斯诺一见钟情
  1931年夏天,24岁的海伦应聘担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见习秘书,同年8月1日抵达上海。当天,她就迫不及待地会见了在《密勒氏评论报》担任编辑和旅游记者的埃德加·斯诺。两人一见如故,此后海伦和斯诺的交往日益密切。
  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里,人们便告诫她不要同斯诺交往。但是,海伦有独立思想和正义感,她十分钦佩斯诺在遭到英美人士的排斥、攻击时不怕被孤立,特立独行,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和观点。海伦曾写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埃德加是同我的观点一致的仅有的一个人。是我遇到的唯一和我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
  1932年圣诞节,海伦和斯诺在日本结婚。返回中国后,他们于1933年初春北上北平安家,一直住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才离去。
  不赞成删改毛泽东自述
  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秘密访问陕北苏区,海伦则留在北平,承担了斯诺作为伦敦《每日先驱报》特约记者的全部工作,并掩护斯诺的行踪。
  斯诺访问成功归来,海伦投入全部精力帮助他整理、打印大量的采访笔记材料。她冒着危险到德国人开的照相馆洗印斯诺拍摄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官兵的照片。斯诺写作《西行漫记》,每写出一章就交给她看,她都提出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
  当斯诺要海伦把毛泽东自述的革命经历材料进行删节,然后由他用自己的话改写成文时,海伦并不赞成。海伦说:“这是经典,是无价之宝,毛泽东的生平应该是你这本书的精髓。你不应该动它,而应一字不漏地引用才对。”斯诺接受了海伦的意见。
  斯诺访问陕北时,朱德尚在长征途中,未能谋面。1937年海伦访问延安时,首先采访了朱德,获得朱德亲口向她讲述的革命经历,提供给斯诺。斯诺《西行漫记》能获成功,海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西安事变前夕采访张学良
  斯诺在陕北秘密访问时,曾通过共产党的秘密交通捎信给海伦,希望她能前来一起采访,海伦立即奔赴西安。当时是西安事变的前夜,局势十分紧张。但在1936年10月3日,海伦抓住机会采访了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将军,了解到他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团结一致抗日的意向。海伦写出《宁可要红军,不要日本人,中国将军要团结》的报道,发表在伦敦《每日先驱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和《华北明星报》上。
  同年10月5日,在返回北平的火车上,海伦邂逅东北军团长万毅,并采访了他。万毅更加直言不讳地向海伦表达了反对内战、团结抗日的意愿。海伦以《东北军想打回老家去》为题写出报道,发表在《中国呼声》杂志上。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最早向国内外公众透露出要求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呼声。
  访问延安写成《续西行漫记》
  1937年4月,海伦再次奔赴陕北苏区,从记事本里取出斯诺照的那張毛泽东头戴红军军帽的照片交给毛泽东,并风趣地说:“我在西安跳窗逃出来时,身上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我丈夫在保安窑洞前为您拍的这张照片,也就是我来见您的介绍信;一样是一盒口红,它对于年轻的美国女性是多么重要。”引得毛泽东和朱德都笑了起来。
  在延安,海伦除了多次采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外,还得以采访了1936年斯诺未能见到的贺龙、徐向前等许多红军将领和其他领导干部。
  海伦在延安生活了4个月,写出了《红色中国内情》(中译本《续西行漫记》),以尼姆·威尔斯的笔名于1939年由美国多兰姆书店出版,1979年美国与新中国建交时在美国再版。
  海伦·斯诺于1997年1月11日逝世,享年89岁。海伦的许多亲友和晚辈读了她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在她的影响下,都成了促进中美人民友好事业的接班人。
其他文献
毕淑敏的文字神闲气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她的冷静与善意,涵盖了文化思考、艺术感觉、人生体悟,反映了作家对生活、生命、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她的文章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具有敏感、细腻、唯美的特质,以及自然、优美、直达人心的魅力。  《反正我不会带走一块石头》具有游记与随笔的双重特质,以“球王”对于加拉帕戈斯群岛等处风光的介绍为引线,融入了风土人情、鸟类生命状态以及独特的人文思考。而作者要启示读者的是
把厨房想象成一座孤城  四面环水  请你只带着剑胆琴心归来  指尖聚一泓流水  和肥瘦相间的日月对坐  白米、油盐、衣裳,没有传说  你在南山之南,我在水湄之東  隔着三尺灶台  读我们之间从未有过的巴山夜雨  读竹外桃花,读鳜鱼肥  屋后只种四季菜蔬  从不豢养明月  无诗无酒,没有小蛮腰  素味的花间词,不说恩仇  刀切破手指  为了小心地藏好疼痛  我想象:我已得一人心,三生不悔
黄梵,1963年生,湖北黄冈人。诗人、小说家,1979年考入南京理工大学飞行力学专业,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该校文学系副教授。著有《南京哀歌》《第十一诫》《浮色》等。曾获作家金短篇小说奖、北京文学奖诗歌奖、汉语双年诗歌奖、金陵文学奖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韩语、法语、日语等文字。  朱夏妮这两首短诗,一首看似简单,其实深刻;另一首看似复杂,诗里包含的思想却十分迷人。
小的时候,陀螺是最爱玩的游戏工具。它可以是木头的、竹子的、塑胶的、金属的,但底端都镶嵌有一颗钢珠。用绳子仔细地一圈圈缠上,展臂一放,陀螺便颤颤巍巍地转动起来。想要它旋转得更快、更稳定、看上去更具美感,只有用手里的绳子一鞭鞭地抽打它。  无数孩子沉迷在这个游戏里。他们比赛,看谁的鞭子抽打得更响亮,看谁的陀螺旋转得更漂亮……玩够了要回家吃饭的时候,大伙儿喊个“一、二、三停”的口令,最后倒地的陀螺的主人
于海斌 男,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中级教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呼和浩特市名师工作室“教学能手”,呼和浩特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第十六、十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写作指导特等奖,第四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中小学录像课评审活动一等奖,呼和浩特市中小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获得者。  你突然间发现你只是在扮演一个角色,有时甚至只是
凉月满天  原名闫荣霞,《读者》签约作家。她的文字时而温婉纯净,如与桃花相映的江南女子;时而磅礴大气,尽显王者之风。看凉月满天的文字,无论是写他人还是自己、世事还是意趣,情感是奔涌的,但似乎是暗流;时空不断变换,但总归于平静。她总是以一个冷静的叙事者的角度,剖析、描画、热爱着这个世界和人们。文如其人,她做人的风格亦是如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天际云卷云舒。  前几天下了两场雪
2019年11月13日,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马首铜像被捐赠给国家文物局,未来将划拨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令人痛心,而众多文物的流散与回归,也成为另一段传奇。  圆明园兽首每一次“回家”都是传奇  2007年,港澳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竞拍成功,流失海外近一个半世纪的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祖国。如今,何鸿燊将马首铜像捐赠给国
清代诗人何钱,所留诗作不多,但有一首《普和看梅云》值得点赞:酒沽林外野人家,霁日当檐独树斜。小几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  年轻时读到它时,心有感动,感动在于一个“留”字。但还是未能记住,很快便忘掉了。后来,偶然读到漫画大家丰子恺先生的两幅同题漫画,印象便深刻起来。一幅叫“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另一幅叫“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桃花”。就改了一个字,梅花改作桃花。而画面景致却有所
我所居住的小区是个风阵。常常,南窗下绿化带的树木静止不动,像舒缓的乐曲正在抚摸它们的树干、叶脉和年轮。北窗外小区里那些柿子树、柳树却摇晃得厉害,树骨头里似乎正在进行一场我们听不到的摇滚。这两种曲风,让我常常对风级失去辨别力。  有时候,我会看看不远处的烟囱。那是一家钢厂的所在地,厂房的结构被一座小山隐去,只留下烟囱高耸着,将这喷云吐雾的行为嫁祸给那座山。天气晴好时,白色的烟雾笔直笔直的,没有一丝犹
苏轼论文,讲究“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他曾说过一段有名的话:“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  朱子好几次说过,东坡文字只是大势好,却不免疏漏,不可逐字检点。  周济说:“东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书、画皆尔,词亦尔。”  纪昀也说:“然东坡以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