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和风筝一样,容易失去家乡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imale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的时候,陀螺是最爱玩的游戏工具。它可以是木头的、竹子的、塑胶的、金属的,但底端都镶嵌有一颗钢珠。用绳子仔细地一圈圈缠上,展臂一放,陀螺便颤颤巍巍地转动起来。想要它旋转得更快、更稳定、看上去更具美感,只有用手里的绳子一鞭鞭地抽打它。
  无数孩子沉迷在这个游戏里。他们比赛,看谁的鞭子抽打得更响亮,看谁的陀螺旋转得更漂亮……玩够了要回家吃饭的时候,大伙儿喊个“一、二、三停”的口令,最后倒地的陀螺的主人便成为当天游戏的胜利玩家。夕阳西下,炊烟四起,散场的孩子收好自己的玩具,奔向闭着眼睛也能找到的家。
  可是从什么时候起,意识到陀螺具有了命運的象征,沾染上隐喻的色彩,而忘却了它本来的快乐含义呢?我无法确定。陀螺在快速地旋转着的时候,被抽打着无暇他顾的时候,是没法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而旋转的。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离开故乡与母亲,就像被一记重重的、长长的鞭子甩打出去的陀螺,借着惯力慢慢地滑远,他怎么可能在这个过程里有心思去琢磨,为何自己活得像一枚陀螺?陀螺和风筝一样,是没有家乡的。在概念上,这两者有诸多相似之处。如果风筝的旅途是天空,那么陀螺的行程便是大地。如果风筝惦记的是一条细细的线,那么陀螺牵挂的便是一根长长的鞭子……如果风筝的归宿是在大风中散落四方,那么陀螺又岂能顺着早年留下的淡淡印痕找回出发的原点?
  记得有次站在某个城市的天桥上,看着人行道,忽然觉得行人是如此匆忙与孤独:他们在早晨旋转着走出家门,坐在公交车上的时候静静地保持着体力,迈向城市中心的时候又不禁加快脚步;他们的肩膀偶尔会产生一次碰撞,但来不及有什么语言或肢体上的交流,便又匆匆旋向各自的目的地……这个画面让我有些惆怅,生活无非是这样,很多时间并不需要借用任何外力,你都要努力地加入到人潮中。
  还记得有一次与朋友喝酒,一开始的时候满满一屋子的人,热闹非凡,后来因为我们两个喝酒的过程实在漫长,大家逐渐散去了,只剩下两个“酒鬼”,计划要把房间里剩下的酒全喝光。但不知不觉间,酒喝不动了,话也说不出了,面无表情地倒在各自的座位上……像两枚被遗弃的陀螺,有着各自的心事,不能毫无保留地倾诉,保持着距离,不能相互搀扶。人到中年的陀螺,大抵如此吧。
  有没有漫画家愿意以陀螺为原型,创作表现都市人生活的漫画作品?要是有的话,那该是多么形象:它有着重重的脑壳,肥硕的身体,但全部的重量都由一只细而尖的脚支撑,它的责任与理想就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因为只要跌倒一次,就有可能没法再站起来了。在这组假想中的漫画作品里,也会有骄傲的、谦卑的、亮闪闪的、灰头土脸的、从容淡定的、焦头烂额的各种形象吧。
  民谣歌手万晓利在2006年的时候,为那些旋转着、舞蹈着、匍匐行进着的陀螺们写了一首主题曲,名字就叫《陀螺》,“在田野上转,在清风里转,在飘着香的鲜花上转。在沉默里转,在孤独里转,在结着冰的湖面上转……”每当我写到故乡与亲人时,脑海里总会浮现这首歌名叫《陀螺》的旋律。这旋律并不悲伤,反而有些淡淡的温暖与美好。这是时间的缘故,原先那些尖锐的疼痛、挣扎,很神奇地消失了。
  一枚陀螺的勇气,源自它所经历的疼痛。同样,它的释然,也来自对过往深切的理解和深情的拥抱。
  摘自《世间的陀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每年的清明谷雨前后,紫蘇就破土而出了。  它们长得非常之快,你还没看见紫苏发芽是什么样子,密密匝匝的青紫小叶已经挤满了花盆。要赶紧分盆移栽,不然三五天后它们就会蹿到一掌高,互不相让,歪歪倒倒。  紫苏是我养过的最不操心的植物。第一年,雨水丰润的夏季,从菜场买来一把紫苏,剪下几茎,随手一插就能长出几棵。到了秋冬,花熟子结,收集起来,第二年开春往盆里一撒,就又是郁郁葱葱一堆。  再后来,我都懒得收集种
路遇一辆停下的小三轮车,车下一大盆倒扣滚落的咸鸭蛋,淡青色的壳有些裂开缝,有些摔烂变形了——看上去都是熟的。  车的主人放弃了收捡,坐在地上,双手撑在膝盖上,捂住脸,没有管人来人往,不知道是不是在暗自哭泣。  这一刹,大概是很多懊恼、绝望一起涌上来,打击得心碎了吧?  我赶着在约定的时间内去办事,没有停下来安慰他,或者掏钱买几个咸鸭蛋。虽然很想那样做,虽然我也知道,无论有没有人伸手,最后他会站起来
《旅行青蛙》是一款日本研发的休闲小游戏。游戏的主角是一只大眼睛的小青蛙,小青蛙独自居住在一个石头洞小屋里,屋外头种着一片幸运草,屋里则是木头做的小阁楼。小青蛙平时就在这里吃饭,在阁楼上的被窝看书,过着十分“居士”的生活。当然,它最大的爱好就是出去旅行,世界这么大,小青蛙也想出去看看。只要你给它收拾好行囊,小青蛙就戴上它的荷叶小帽子出发了。旅行途中它会邮寄照片,回来还会带回来当地的土特产。但是,“旅
清晨,我会浮想联翩。对于已过七旬的老人,回忆是一种享受,特别是童年时那些暖心的往事。  是日,翻看手机,回想起去冬干燥的北京下了头场雪,带来清新的空气、喜悦的心情。雪下得并不大,好玩的人们还是抑制不住兴奋,费劲地撮出个雪球打雪仗,或是指导小孩堆出个瘦小的雪人。想着想着,冒出了“家书”一词。  我家有写信的传统习惯,爸爸妈妈都是写信的高手,家书伴随我们姐弟仨长大。我家的家书要是收集齐全,堆积起来会码
我的父亲在2017年4月份的时候刚过了100岁的生日。他于1917年出生在广州,当时父母亲是银行家,后来成为中国银行上海的总经理。我父亲是六个孩子中的老二,在他幼年的时候在苏州、上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苏州我们有家庭园林,在夏天的时候他会到那里去,有很多的水池和假山园林,常和兄弟姐妹在园林中游玩。1935年的时候我的父亲离开了中国,两周之后他到了旧金山,先后在麻省理工和哈佛求学。  初到美国时处于
“妈,等你回来。”2020年2月1日,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   同一天,《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新闻被无数人转发。  抗疫之战打响以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一批科研人员备受社会关注。被网友称呼为“李奶奶”的李兰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疑问,我们专访了李兰娟院士的儿子郑杰先生,希望从他的视角里,阅读到一些关于李院士的别样片段。  从视野里消失了整整6天的母亲  “日历上,她自202
北京地铁站名林林总总,可我独爱这一个——惠新西街南口。  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把过往乘客吞吐往复的简单地标,它更像我的一场——新生。01  上班三年来,租住在北五环的房子里,每天都会两次往返“惠新西街南口”这一站。它是我最快捷也最拥挤的中转站。但第一次从地下走到地面上来,却是因为要去它附近的中日友好医院看我的一个朋友——娜娜。  那是2016年的3月,我刚考完教师资格证笔试,娜娜微信朋友圈更新
毕淑敏的文字神闲气定,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她的冷静与善意,涵盖了文化思考、艺术感觉、人生体悟,反映了作家对生活、生命、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她的文章有着天生的亲和力,具有敏感、细腻、唯美的特质,以及自然、优美、直达人心的魅力。  《反正我不会带走一块石头》具有游记与随笔的双重特质,以“球王”对于加拉帕戈斯群岛等处风光的介绍为引线,融入了风土人情、鸟类生命状态以及独特的人文思考。而作者要启示读者的是
把厨房想象成一座孤城  四面环水  请你只带着剑胆琴心归来  指尖聚一泓流水  和肥瘦相间的日月对坐  白米、油盐、衣裳,没有传说  你在南山之南,我在水湄之東  隔着三尺灶台  读我们之间从未有过的巴山夜雨  读竹外桃花,读鳜鱼肥  屋后只种四季菜蔬  从不豢养明月  无诗无酒,没有小蛮腰  素味的花间词,不说恩仇  刀切破手指  为了小心地藏好疼痛  我想象:我已得一人心,三生不悔
黄梵,1963年生,湖北黄冈人。诗人、小说家,1979年考入南京理工大学飞行力学专业,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该校文学系副教授。著有《南京哀歌》《第十一诫》《浮色》等。曾获作家金短篇小说奖、北京文学奖诗歌奖、汉语双年诗歌奖、金陵文学奖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韩语、法语、日语等文字。  朱夏妮这两首短诗,一首看似简单,其实深刻;另一首看似复杂,诗里包含的思想却十分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