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理解学习任务的因素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ead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尽管“理解”是深层次的,但依然可以透过学生的表现判定他们是否理解学习任务。Unit 7 Summer第一课时教学,执教的徐老师通过“前置学习”“主题引学”“逆向设计”三方面,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从而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目标。从该课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相比于学习任务本身、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设计对学生任务的理解影响更为巨大。
  关键词:课堂观察 学习任务 学生理解
  一、理解“理解”
  对于“理解”,我们经常将其表述为“深入的”或“有深度的”,使之区别于浅层次的认知目标——“知道”。其实,它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强调的是要透过表层,挖掘隐藏在内部的精华。
  课堂学习是围绕着学习任务进行的,那么,在一节课上,影响学生理解学习任务的因素有哪些?2018年5月30日,我们在二(4)班观察了徐老师执教的Unit 7 Summer(第一课时)的教学,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获得更多的启迪。
  二、关于“学习任务”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只有4个句子:
  In summer, I play on the beach.
  In summer, I swim in the pool.
  In summer, I eat ice cream.
  In summer, I drink orange juice.
  我们据此确定的总的学习任务是设计关于夏天的海报并汇报展示,具体分为三项任务:
  1.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 about summer)。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单,根据其对summer(夏天)的理解,在图1中填一填与summer有关的词汇,包括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等等,这些词汇必须烙上summer的特征。上课一开始,全班头脑风暴、展示交流。
  2.问卷调查(Do a survey)。
  通过课文中Liu Tao的示范,利用新授句型“What do you eat/drink/do in summer? I...”去访问
  身边的伙伴,即围绕“夏天吃什么、喝什么、做什么”展开调查,并在表1中打钩记录。
  3.汇报交流(Be a good reporter)。
  学生选择与夏天相关的图片、句子,设计Summer海报,并动手贴一贴。完成后,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成果。图2为学生立足评价要求和问卷调查设计的一幅作品。
  三、观察过程、方法与结果
  本课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徐老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将全班46名学生分成了8个学习小组。
  (一)观察过程
  1.准备。我们观课小组做了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方案、确定观察方法以及成员分工。本次观察,主要是透过学生表现去判定他们是否理解学习任务。因此,我们假定学生对学习任務的理解状况表现为三种:一是不理解,包括神情呆滞、答非所问等消极表现;二是一般性理解,呈现为一般性的倾听、参与;三是理解到位,包括深度倾听、积极并准确回答问题、顺利完成任务、适时拓展等。
  2.观察。我们进行了选择性记录:一是记录“田野笔记”,即尽可能详尽地记录三大学习任务中,能反映学生理解状况的相关的行为表现和课堂场景;二是“定向观察”,即对所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定时、定向的记录;三是辅以课后访谈,即课堂观察结束后,选择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访谈。
  在此基础上,数据汇总、反思分析,并展开交流与总结。
  (二)观察方法
  本次观察采用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观察采用根据主题进行文字记录的方法,并辅以手机录音;定量观察采用量表法,根据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状况观察表(如表2),分组对所有学生进行课堂观察。
  (三)观察结果
  课堂观察结束后,观察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表现进行了相关的汇总与交流,最终得出了一张汇总表(见表3)及统计图(见图3),大致了解了全班学生对于本节课学习任务的理解状况。
  根据定性与定量的统计汇总,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1)关于整节课的情况。从整体上看,学生在本节课上的学习状态良好。在本节课最终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设计海报并汇报展示)中,“理解到位”“一般性理解”“不理解”的人次分别为27、16、3。从图表统计可以看出,“不理解”始终处于低位。
  (2)关于学生的“理解到位”状况。学生“理解到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一、三项任务,分别有67.39%和58.70%的学生处于“理解到位”状态,23.91%和34.78%的学生处于“一般性理解”状态。
  (3)关于学生的“不理解”状况。学生的“不理解”比例较高的状态集中在第二项任务,此时“不理解”的学生数占班级人数的17.39%。与此同时,43.48%的学生处于“理解到位”状态,39.13%的学生处于“一般性理解”状态。
  四、观察结果初步分析
  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情况,结合所做的“田野笔记”和录音,我们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什么在不同的学习时间段,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学习状态、理解状态,原因无疑是复杂的,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分析,毕竟学习状态的发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初步认为,学生在本课中对学习任务的理解起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学习任务的影响
  学习任务本身的难易性、趣味性以及操作时的具体明晰程度等都会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状况。比如第二项学习任务对于学生的语言综合和表达要求相对高一些,学生理解和完成任务时就显得不是特别顺利。   (二)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影响
  比如,到完成第三项学习任务(课堂的最后10分钟)时,大部分学生已处于学习的疲劳状态,如果没有良好的刺激,就容易导致学习理解水平的下滑。但本课最后环节的教学形式比较新颖,需要全员动手动口参与,所以整体学习状态还不错。
  (三)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设计的影响
  比如本课中徐老师利用图片、视频等将英语词汇巧妙植入一定的语境中,使词汇变得能听、能看、能感受,从而唤醒了学生对词汇的认知,理解和掌握就变得容易许多。
  五、本次观察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与效率。相比于学习任务本身和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我以为,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设计对学生任务的理解影响更为巨大。
  从本课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执教的徐老师通过“前置学习”“主题引学”“逆向设计”三方面,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从而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目标。
  (一)前置学习
  前置学习是一种“预热”,是对学习任务的初步认知和解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后期的深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本课,前置学习是搜集与夏天有关的单词,它直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完成了第一项学习任务。
  (二)主题引学
  应该说,学生对学习任务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是具体化、情境化的,不能单凭教师空口说教。尤其是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更需要形象生动的教学。
  本课的“主题引学”,就是把英语语言放到一个有意思的主题中去学习,把与夏天相关的内容汇集在一起,形成一堂关于夏天的欢乐的生活课,融通教材知识与生活知识,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知识统整起来。这样的主题引学对于学生理解主题助益很大。主题教学是整合的、开放的、情境化的,也更能体现和考量教师对课程认识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
  (三)逆向设计
  所谓“逆向设计”,就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即在思考和设计教学之前,先考虑目标。本节课一开始,徐老师就呈现了本课最终需要完成的任务——设计海报、汇报展示,即确定了预期结果,再来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样的“逆向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从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然后,一步一步、分层分批完成各个小目标,最终完成预定的任务。这种具有任务驱动特征的“逆向设计”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不再盲从。在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清晰的,对于学习任务的理解是在不断的实践体验中完成的,因而,其学习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评述】
  一个好的观察主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有了一个好的主题之后,要进行持续的研究。这种持续的研究,可以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一个人,一个主题,一直做,甚至可以做一生,那这一位教师,一定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种持续的研究,也可以成为一所学校、一个团队(如教研组)的集体行为,那么这个主题,一定可以成为这所学校、这个团队的研究特色。本次对学生是否理解学习任务的观察,选中的就是一个好主题。事实上,在很多课堂中,学生并不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而我们常误以为学生已经理解了。在没有理解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学习,学习的效率肯定不会高。特别是当我们的学习任务指向高阶思维、深度学习的时候,确保学生理解学习任务就更为重要。本次的两篇观察报告,给人的启发是良多的:同一个主题,可以用于观察不同的課堂;同一个主题,以及围绕主题的观察工具(量表),是可以也应该反复使用的;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课堂上,可以看到不同的现象,可以得出不同的体悟,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一个纯粹是质的描述与文字表达,一个则有量的说明及图表呈现)。当然,由于影响学生理解学习任务的因素纷繁复杂,无形中给本次课堂观察带来了难度,当然,也因此更显其价值。
  ——张菊荣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小学英语教学强调从语言学习的整体性出发,从英语学科知识的前后关联、英语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外关联、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内在关联确立单元教学目标,从英语学科知识和学科评价的视角把握单元教学重点,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反思厘定单元教学难点。准确界定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可以为后续的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设计提供“内容范围”与“标准参考”。  关键词:单元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教学
期刊
摘要:郭初阳的《平等》一课教学,同以前的课一样,仍是“内容为王”,其最大的魅力来自对教学内容的开掘,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带到一个开阔地带。郭初阳找到了一个与教学主题高度契合的作品,作品中的故事既是手段,也是本体。思辨是方法,也是目标。这节课还让我们看到了一般小学课堂极难看到的思辨的深度。其间,我们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儿童哲学的光芒。  关键词:故事思辨儿童哲学  听闻初阳给小学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儿童哲学
期刊
摘 要:武健老师的《简笔与繁笔》一课教学做到了灵动生成、繁简得宜。难在灵动生成,以学生的问题引导课堂,学什么、怎样学,课堂由学生决定。从课堂布局上看,先放后收,既放手又不完全放手。稳在渗透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从“怎样表达”中读出特定的内涵,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巧在读写共生,让学生领悟到作文需要什么样的简繁和怎样做到合理的简繁,变“授”为“学”。  关键词:灵动生成 渗透方法 读写共生  周先慎先生的
期刊
摘 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在音乐课堂中捕捉形象美,感受旋律美,品味歌词美,体悟情感美,激发学生歌唱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为学生音乐素养奠基。  关键词:形象美 旋律美 歌词美 情感美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相关艺术活动,深化审美体验,是提升
期刊
摘 要: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从而形成目标系统,指引教学的方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说明:单元教学目标的确立可以从学科性、关联性、应用性三个方面进行;单元教学重点的确立可以从学科知识和学科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单元教学难点的确立有学习心理和教学反思两个来源。  关键词:单元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期刊
摘 要:针对四位选手执教同一内容的活动细节,从新知导入、词汇教学、文本引导、活动设计、收尾教学五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信息交流、互动建构、联系生活、基于检测、思维延伸的重要性,提出关注学习兴趣、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同课异构 教学活动 细节分析  近日,笔者观摩了常熟市青年教师的评优课,四位选手同时教学沪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Module 2 Unit 5 Friend
期刊
【编者按】 本期聚焦的主题是“评分规则”,研究表现性评价中的评分规则的形成与运用。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本次课堂观察,执教者和观课者没有兵分两路,而是始终处于互动状态,从而使得问题更聚焦,观察更到位,研究更深入。  摘 要:评分规则是对学习结果评价的分类考量。《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的学习目标聚焦于学生诗文的朗读训练,关于朗读的评分规则即关于“学生朗读得怎么样”的具体描述。课堂上,规则的形成与运用是
期刊
摘 要:《大还是小》一课教学难能可贵,体现了一种关于“大小之辨”的价值澄清。明确精当合宜的目标,以识字教学为“大”;启动感性灿烂的导入,以用足插图为“大”;遵循整体教学的原则,以随文识字为“大”;重视语言图式的化用,以激荡语言为“大”;确立交际分享的理念,以续接生活为“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大小之辨 价值澄清  一、教学实录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本中的小朋友穿衣图。)  师
期刊
摘 要:从化学的视角看,我们身边有着太多的“规律和异常”(“普遍和独特”)。在化学教学中,当学生察觉到一些“异常”,又不能用已有“规律”来同化,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质疑、发问(或者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具备顺水推舟(以学定教)的生成导向意识,解决教学难点,进而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理顺思路、构建体系、内化知识。具体实践有:解答“异常”现象,强化实证观念;解答“异常”物质,提升微观认识;解答“异常
期刊
摘 要:《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为了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只浮在故事情节的表面,在阅读任务中设计了一些拓展内容,通过检测阅读内容、感受“同中有异”、体悟“异中趋同”等教学环节,完成从故事情节着手分析艺术特色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西游记》 阅读指导 故事情节 艺术特色  《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如何让学生对这部名著的阅读不只浮在故事情节的表面?  阅读指导课之前,我布置了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