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从细节观差异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四位选手执教同一内容的活动细节,从新知导入、词汇教学、文本引导、活动设计、收尾教学五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信息交流、互动建构、联系生活、基于检测、思维延伸的重要性,提出关注学习兴趣、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同课异构 教学活动 细节分析
  近日,笔者观摩了常熟市青年教师的评优课,四位选手同时教学沪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Module 2 Unit 5 Friends一课。本次评比,要求选手将故事作为独立内容,一课时完成。故事教学内容如下:
  I’m Kitty , I have a friend. Her name’s Alice. She’s clever.We’re in the same class.
  We both like sport. I like playing tables tennis and Alice likes playing volleyball. We both love animals. I have a cat and Alice has a dog.
  We both like helping people. We sometimes help old people cross the street. We also help them carry heavy bags.
  We like each other. We’re good friends.
  分析本课内容,句式“I like...”“We both like...”“He/She likes doing...”以及单词clever, both, carry ,volleyball, heavy是重难点。
  执教的四位选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自己的认真解读和精心准备,完成了同课异构教学,课堂结构都比较完整,教学目标达成度也比较高。当然,再进行深入的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在处理细节时的不同,而这些细节也正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把握程度。
  一、教学活动细节分析
  (一)新知导入:知识再现VS信息交流
  本次评比是借班上课,那如何进行导入,不同风格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故事内容也可能带来不同的处理方法。本节课的主题是朋友,其中有两位教师的导入设计了师生互相认识的活动。
  第一位教师导入时,先呈现自己的姓名、年龄和爱好等关键词。介绍爱好时,教师作了停顿:“What do I like doing? Let’s play a game first.”带领学生进入游戏“Quick respond(快速反应)”,看到动作图片就说出对应的单词或词组,比如看到打篮球的图片,学生就快速说出:play basketball,以此复习已知的运动类单词。游戏后,教师继续刚才的自我介绍:“I like playing volleyball. I like playing table tennis.”介绍完毕,出示小贴士:“like后加动词的ing形式”,如like jumping。接着请学生尝试说说喜欢的运动,当有学生和教师喜欢的运动一样时,教师随即说:“We both like...”互动结束,教师继续出示小贴士:“both 表示两者‘都’,当表示三者及以上的‘都’时,要用all”。最后请同桌互相说说各自喜欢的运动,利用句型“We both like...”进行汇报。
  第二位教师导入时,开门见山地说:“Today is a little cold ,but I think you’re happy,because you have a new friend today. Now,I want to know you and you try to know me.”接着出示关键词colour,然后提问:“I like blue. How about you?”当有学生说出蓝色时,教师强调:“Wow,we both like blue.”接着,教师出示关键词“sport”,并围绕“Can you...?”“Do you like...?”和學生进行互动,随即学习单词volleyball。最后出示关键词animal,用谜语的形式让学生猜教师喜欢的三个动物,并寻找同样喜欢这三个动物的同学。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表现出惊喜的表情,并说“We both like...”。
  好的导入应该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以积极的学习状态迎接新课的学习。以上两位教师在导入环节都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难点的突破,适时融入了句式以及词汇的渗透。第一位教师在介绍自己和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在每个环节都不断地强化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将互相介绍变成了知识的再现和练习,虽然练习比较扎实,但是师生间没有真正的一对一互动,而是让介绍的内容变成了完成任务。这样的导入因为缺少真实的情感交流,容易使学生进入被动、紧张的学习状态。从课堂反馈也可以看出,学生在一应一答中学得毫无趣味。第二位教师将知识点渗透在师生自然的交流过程中,并不做刻意强化,而是借助学生陌生的信息,激发学生了解的欲望,突出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对话互动,以语言交流带动情感交流,真正做到了互相了解,让学生自然进入了英语学习情境。
  (二)词汇教学: 直接告知VS互动建构
  针对本课中出现的新单词,几位教师的处理方法各不相同。以单词clever为例,它出现在故事第一段的介绍中:“Her name’s Alice. She’s clever.”因为缺少上下文语境,学生一下子无法获悉其具体含义,但一般都能大致猜出它是个褒义词。有两位教师在进行师生对话时通过不断表扬学生“You’re clever”让学生对该词有感性的认识,还有两位教师,用了另外两种方法。   其中一位教师请学生阅读第一小节,待学生阅读完毕后直接提问:“Is she clever?”学生读了文章,自然知道回答“Yes”。接下来,教师就呈现单词的解释:聪明。
  另一位教师则组织学生阅读全文,然后与学生展开如下对话——
  师 How is Alice?
  生 She’s clever.
  师 Yes. She’s clever.
  (教師出示单词tiger,引导学生通过“ger”的发音读出“ver”的发音)
  师 Clever means someone always has good ideas and gets high marks. (呈现满分的试卷)Can you tell me who is clever in our class?
  生 ××× is clever in our class.
  师 Oh, ××× is a clever boy. Anyone else?
  ……
  通过上述两个教学环节的不同处理,学生对clever的理解程度完全不同。第一位教师的问题设计基于故事内容本身,学生不需要理解也能回答,但即使回答出了问题,学生也不一定真正理解了该单词的意义,只有借助相应的中文提示才会明白。第二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好单词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借助熟悉的“good ideas”和“high marks”进行初步推测,当有学生回答出班内聪明的学生后,其他学生也就理解了clever的意义,并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个新单词。这种基于事实的互动,更有助于学生体验、学习和使用语言。
  (三)文本引导:依据文本VS联系生活
  在故事的重点部分,即故事的第二、第三段,有两位教师选择了相同的阅读方式——从整体到部分,先引导学生找出故事人物成为好朋友的三个理由:“They both like sport”“They both love animals”“They both like helping people”,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另两位教师的细节处理则有所不同。
  如针对故事第三段的处理,其中一位教师出示问题:“What do they do to help people?”学生根据文本内容便能做出回答:“They sometimes help old people cross the street and carry heavy bags.”于是,教师便随即处理单词cross, heavy。比如教学cross,教师便出示过马路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教学完后,再进入heavy的教学环节。
  另一位教师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内容理解——
  师 They both like helping people. At home, who do they help?
  生 Their parents.
  师 At school, who do they help?
  生 Their friends and teachers.
  师 Who do they sometimes help?
  生 They sometimes help old people cross the street and carry heavy bags.
  (教师随即处理单词cross, heavy,如教学cross时,出示过马路和过河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cross the street,再让学生说出过河应该怎么表达。)
  师 What else can they do for old people?
  生 They can...
  Friends一课中的故事寥寥数句说出了人物特点,而且还包含了表达的句式“...help...”。如果仅靠教材内容进行理解,不仅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而且对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也比较粗糙。第一位教师在学生找出相关信息后,就快速进入了下面一个环节,就教材讲教材,这样的设计完全是为了完成故事的教学。第二位教师围绕人物的品格特点,通过地点的提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持续的句式表达和练习中,人物形象就逐渐丰满了起来,教材内容也逐渐得到丰厚。在这样的交流中,教师让学生变成了故事的讲述者,让学生走进了教材,在思考想象中建构故事新的意义,更好地突出了学生是知识建构者的理念。
  (四)活动设计:流程需要VS基于检测
  故事学习的巩固阶段,往往也是语言学习的输出和拓展阶段。在本次同课异构中,几位教师分别选择了对话练习、故事表演、课文填空、故事复述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故事巩固和学习检测。其中有两位教师有类似的输出环节,但选择的输出形式不同。
  其中一位教师在学生朗读文本后,选择了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故事巩固,并在屏幕上出示表演要求和对话框架(如图1)。
  学生练习后,教师选择两组学生进行汇报。
  另一位教师在学生朗读故事后,基于本文是Kitty向大家介绍好朋友Alice,便请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扮演Alice的角色,向大家介绍好朋友Kitty。除了提供教材插图外,还提供了介绍框架(如图2)。
  从两位教师活动设计的初衷看,都是梳理回顾故事,但效果并不相同。第一位教师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的特点进行介绍。但是从教师提供的框架看,最后的输出就变成了自我介绍。而且从表演的效果看,因为发挥空间有限,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表演的趣味,致使表演成了照本宣科的“走过场”。第二位教师建议学生进行人物角色交换,并为他们提供了介绍的抓手——教材插图和介绍框架。插图能形象地助推想象延伸,介绍框架则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重点句式,还要关注第三人称单数的表达,从不同角度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这样的输出基于课堂的输入,并有灵活、适当的拓展,促使学习内容和学习检测达成了一致。   (五)收尾教学:就事论事VS思维延伸
  课堂尾声环节,教师都会通过多种形式对文本有个回顾和总结。本次同课异构中,所有赛课教师都围绕话题进行了情感升华,有的以提炼文本情感的方式,有的以提出个人阅读看法的方式,小细节中体现着大理念。下面呈现两堂课的收尾教学环节。
  其中一位教师通过问题“Why can they be good friends? Do you know now?”进行引导,学生借助句式“They both like...”“They both love...”进行概括梳理,教师进行总结:“So they know each other, play together and do good things together. They are good friends.”
  另一位教师与学生展开如下对话:
  师 Why can they be good friends? Do you know now?
  (学生用“They both like...”“ They both love...”进行梳理归纳。)
  师 How do you think of them?
  生 They’re great.
  生 They’re nice.
  生 They’re helpful.
  ……
  师 Now, do you know how to introduce your friends?
  生 We can talk about name, hobby...
  生 We can talk about animal, subject...
  师 What else can we talk?
  生 We both like reading.
  生 We both love watching.
  ……
  师 Good today’s homework: Try to introduce your friends vividly after class.
  两位教师在故事的结尾都对故事进行了回顾,引导学生对人物品质进行了评价,体现了教材的育人价值。但第一位教师仍然停留于教材进行基于故事本身的总结,因此学生的认知也就没有得到更好的拓展与提升,第二位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内容进行总结外,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结构,归纳如何介绍好朋友,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补充拓展,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远处。这种指向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提升,指向故事结构概括和运用的尝试,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及学习能力发展十分契合。
  二、整体总结与反思
  上述五个细节的对比分析,为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了一些启示。
  (一)关注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很多,可能来自教材本身的趣味,也可能来自教师个人的语言魅力。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还是学习活动是否有趣,是否有挑战性,是否有机会参与活动,是否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就以上面同课异构导入环节的活动设计来说,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行积极思维,轻松自然地融入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面的教学深入能否获得明显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观照英语教学中每个环节的活动设计,真正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参与,深度参与。
  (二)关注学习过程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体验感受,并充分表达和自主探究的过程。被动的跟读、机械的练习,没有思维参与和建构的学习,只是形式化、“走过场”的学习,效用甚微。关注学习过程,突出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对话互动,以语言交流带动学生的情感交流,使之能在思考想象中建构新的意义,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从上述同课异构的不同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无论是词汇学习还是文本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往往会为学生创设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也关注学习内容和检测内容的一致性,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程度和效果,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应的抓手,促生更多的生成。
  (三)关注学习意义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教材和学习内容,教学都应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将来的生活。英語教学活动的设计,自然应指向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等素养的提升。
  如上述案例中的收尾设计中,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体现了语言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真实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 要:江南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渴慕情结,一个关于梦和美的想象载体,一种温柔蕴藉的文化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江南对文人而言是用来“续命”的。从个人到国家,江南都可以改变其命运。为了保命,有些人情愿放弃所得,也要回到那“人性的栖居地”。对中国文人而言,“江南”这个彼岸不仅在现实世界中永远达不到;而且在梦中,似乎也无法达到,因为“它”已经去得很远很远。  关键词:江南 续命 要命 远去  一、续命的江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比较常见的备课状况是:主要从教材例习题入手,分析知识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更多地依赖教师教学用书、外部教学资源(如电子教案等)以及自身教学经验,构思教学过程。小学数学备课可以从对知识目标的分析、对学习情况的分析、对学习需求的分析、对教学方法的分析、对练习材料的分析五个方面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备课 要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备课显得格外重要。斯
期刊
摘 要:一次“谁偷走了我的课堂效益”的调查发现,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教学效益的首要因素,学校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课改推进迟缓、备课组管理松散、教科研活动单调、培训脱离教师需求。学校围绕有效课改、有效培训、有效教科研、有效备课四个方面,优化学校管理,提升课堂效益。  关键词:课堂效益 问题 对策  2014年9月,学校组织了一次“谁偷走了我的课堂效益”的调查和讨论,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期刊
摘 要:当执教者本身参与课堂观察全过程的时候,有助于其跳出某一节课的框架,从更加长程的角度来审视每一个单元或某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挖掘单元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符合年段特点的训练项目;另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引领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发现,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开放、顺畅的样态。  关键词:评分规则 表现性评价 长程  一直认为,课堂观察与执教者无关,那是观课者的事,执教者只管上自己的课就行了。但参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要突出教学内容作为数学学科分支所具有的独特的基本思想。“椭圆的基本性质”是解析几何内容,其教学定位应该是“用椭圆的方程研究椭圆的性质”。为此,教学中要建立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规范,明确研究的基本路径:沿着x、y、(x,y)以及x2a2+y2b2=1(a>b>0)这样从单一到复合、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的思路进行研究;要突出地强调从方程得到代数结果,再对代数结果进行几何解释
期刊
摘 要: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小学英语教学强调从语言学习的整体性出发,从英语学科知识的前后关联、英语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外关联、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内在关联确立单元教学目标,从英语学科知识和学科评价的视角把握单元教学重点,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学反思厘定单元教学难点。准确界定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可以为后续的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设计提供“内容范围”与“标准参考”。  关键词:单元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教学
期刊
摘要:郭初阳的《平等》一课教学,同以前的课一样,仍是“内容为王”,其最大的魅力来自对教学内容的开掘,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带到一个开阔地带。郭初阳找到了一个与教学主题高度契合的作品,作品中的故事既是手段,也是本体。思辨是方法,也是目标。这节课还让我们看到了一般小学课堂极难看到的思辨的深度。其间,我们也清晰地感受到了儿童哲学的光芒。  关键词:故事思辨儿童哲学  听闻初阳给小学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儿童哲学
期刊
摘 要:武健老师的《简笔与繁笔》一课教学做到了灵动生成、繁简得宜。难在灵动生成,以学生的问题引导课堂,学什么、怎样学,课堂由学生决定。从课堂布局上看,先放后收,既放手又不完全放手。稳在渗透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从“怎样表达”中读出特定的内涵,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巧在读写共生,让学生领悟到作文需要什么样的简繁和怎样做到合理的简繁,变“授”为“学”。  关键词:灵动生成 渗透方法 读写共生  周先慎先生的
期刊
摘 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在音乐课堂中捕捉形象美,感受旋律美,品味歌词美,体悟情感美,激发学生歌唱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为学生音乐素养奠基。  关键词:形象美 旋律美 歌词美 情感美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相关艺术活动,深化审美体验,是提升
期刊
摘 要: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从而形成目标系统,指引教学的方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说明:单元教学目标的确立可以从学科性、关联性、应用性三个方面进行;单元教学重点的确立可以从学科知识和学科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单元教学难点的确立有学习心理和教学反思两个来源。  关键词:单元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