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理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vi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趣”一词源自佛典,正式被用于诗歌评论则在宋代,但富有理趣的诗则早已有之。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里说:“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邵子则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
  沈德潜认为杜诗中含有理趣。而邵雍的诗句则不然,邵是理学家,说的是直白的话语,没有诗味,不能算诗,只是理语而已。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程邵好谈理,而为理缚,理障也。”指出邵子的理语,其实是“理障”。
  由此看来,所谓理趣,既要包含某种哲理,让人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又要具有诗的趣味,也就是有诗味。简而言之,既要有理,又要有趣,没有诗味的纯粹议论说理,只能算作理语或理障。
  理趣是哲理和诗情的统一。诗中哲理,是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切的体验,从自然界、社会中提炼、概括,并通过形象表达出来的一种真理性的认识,言有尽而意无穷。
  理趣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它意味着“以理入诗”,有时还要“以议论入诗”。但这理和议论,一刻也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和形象,而且往往是通过比兴手法和饱含激情的语言表达出来。
  关于诗的理趣,情形是多样的,有的是通篇入理趣,有的是篇中局部有理趣;有的是作者有意为之,有的是千百年来读者创造引申出来的。
  诗歌中理趣的产生,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作者有意为之
  
  有的理趣诗,诗人在写作之初就有明确的说理目的,甚至整首诗都在说理,形式是诗,借诗说理,富有理趣,耐人寻味,深婉含蓄,有弦外之音。读者一看便知作者意图,并欣然接受,产生共鸣。这种作者有意为之的诗可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通过刻画典型形象,揭示哲理,阐发它的普遍意义。著名的有苏轼的《题西林壁》,寓理于物,通过具体的形象揭示客观的事理,极富理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在庐山西林寺的题壁诗。苏轼以身处庐山为喻,说明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如果陷在某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之中,不能摆脱出来,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这个环境和事件的真相,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真理性的认识。
  以理入诗,以诗说理,并不是宋人的专利,如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中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以“射人”、“擒贼”之事说明处理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的道理,告诉人们处理国际关系的方略。
  第二种情形是采用比兴手法启发人们领会其中的哲理,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第一首诗把半亩方塘比作一本书。把书打开,好像打开了一面镜子。“天光云影”比喻书的丰富内容和完美的形式。“源头活水”象征着书的作者那精湛的思想和高深的造诣。这个池水和源头关系的比喻,给予我们深远的启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根本源头上解决问题。在这里,诗情和哲理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第二首写读书的两种境界,开始时很费力,后来时机成熟了,工夫到了,读起来就很容易。这两首诗都是全诗用比喻来形象说理。
  又如欧阳修的《画眉鸟》一诗,就是运用比兴手法以鸟喻人: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的前两句,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它的生活环境。看到这山林间生动活泼的画眉鸟,诗人脑海中浮现出高檐下画廊间锁在金丝笼中的画眉鸟来,两种环境中的两种鸟儿的形象构成鲜明的对照。很明显,诗人在这里并不是吟咏欣赏鸟儿的闲情逸致,而是在借题发挥,抒写对人生的一种体味和褒贬,那就是:对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社会现象的抨击和对广开言路、广开才路的理想境界的憧憬。“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读者的再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一旦完成并发表,它就不再仅属于作者,更属于广大的读者,诗歌当然也不例外。再创造是欣赏诗歌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正如谭献在《复堂词录叙》中所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诗歌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意象,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意象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在读者面前展示一片栩栩如生、真实可睹的画面,同时诉诸智识而引起理性的思考。有许多的诗歌,在写作之初并不是为了说理,但是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所咏之物,所抒之情,所刻画的环境,所叙写的历史、人物,往往能使读者从中感悟到某种哲理,这些哲理是读者的再创造,从而使这些诗歌的内容更丰富,更深刻。
  在美景中领悟。许多有理趣的诗本意不是说理,完全是写景,读者抽出其中的语句放到更广阔的范围去分析,通过联想,发现它寓意深刻,具有理趣。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可是其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描写了山间水畔的景色,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联想到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的启发和特有的理趣。
  又如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描写春景画面的诗中,“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景中含理,富有理趣。它告诉人们:人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熟悉它,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在记事中追寻。有些诗本是写事,但读者往往能从全诗或局部中感受到某种生活哲理的启示,体现出诗的理趣。如刘禹锡的《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两句写的是沙里淘金的事,而读者的理解却不止于此,而是陷入对诗句所包含的哲理的沉思意会之中,这就是:要取得最终的收获,需要付出一番艰辛的努力,如同淘沙得金要付出千辛万苦。
  再如王之涣的《登颧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登楼诗。诗句看起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登楼这一事件的过程,却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体现了诗人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在物象中探求。有些诗是描写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一客观事物,经过读者的演绎创造而变得富有哲理,从而让诗充满理趣。如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蕴含一个哲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再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入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其实,指与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此诗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密切配合这一道理,具有理趣。
  在情语中生发。有的诗歌在抒情中富含哲理。如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这两句诗常被人引用,就是因为它体现了实现理想的渴望与必胜的信念这么一个道理。元稹《离思五首(其四)》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难为水”、“不是云”是典型的情语,体现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爱与怀念之情,无可替代。现在一般把它上升到哲理高度,这就是曾经美好的人、事、物再也难以出现。
  在环境中寻觅。有的诗句在对环境的对比描写中富含理趣。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酬答诗,最为有名的是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分别刻画了“沉舟”和“病树”的环境,一为“千帆过”,一为“万木春”,作为客体的环境对主体自然有影响。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伤惆怅,却又相当达观。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可谓境中寓理。
  在历史典故中采撷。有的诗中提到历史典故,而读者能从中感悟出道理。如王安石《乌江亭》一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前两句“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写的是楚汉战争,项羽虽多次胜利,但经历百战,壮士已十分疲劳,显出哀伤、哀愁之态,对战争已感到厌倦,尤其是垓下之围,军心瓦解,项羽兵败,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无力回天,直至乌江自刎。这两句说明了人心向背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柴望《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中的 “世上但知王蠋义,人间唯有伯夷清”,就用了王蠋义和伯夷的典故,王蠋义是齐国著名的贤者。燕破齐,燕将乐毅请他到燕国去,蠋义辞谢不往。燕人劫之,蠋义遂自缢。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于殷亡后避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义不食周粟,最后饿死于首阳山。后人遂用王蠋义不事燕与伯夷不食周粟的典故来表明要坚守气节的道理。
  综上所述,作为诗歌创作和欣赏中的理趣,有其独特的内涵,要在遵从艺术规律,符合审美特性的前提下,或诗人有意为之,或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从美景中,从记事中,从事物中,从情语中,从环境中,从历史典故中加以生发和引申,从而让这样的诗句既有理,又有趣,诗味、理味都具备,耐人寻味。
  理趣作为诗歌中的一种有意味的现象,是中国文化珍宝熠熠生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构建现代文化、道德的重要基石,因此,值得我们去重视,去品味,去研究。
  
  单位:湖北黄梅县一中
其他文献
日本三菱化成株式会社研制成功一种耐高温硅酸钙制品。该制品在高温下强度降低率小,而且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导热系数小,因此用途广泛,这种耐高温硅酸钙制品之所以能获得良好的
课堂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育的始终,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氛围。新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具体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
本文过对《画筌》一书仔细研读在山水气象形态以及空白在画面妙用、山水画意境营造、山水画笔墨色彩技法的运用等方面对提升现代山水画审美价值观作出了新的理解和观点。 Th
几种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施工应用体会黄平,杨胜,张浩(苏州新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苏州新型建筑防水工程公司)1几种新型防水材料的特点及质量把关1.1聚氯乙烯胶泥(油膏)聚氯乙烯胶泥原是一
老师们都知道,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我们应该把满腔的热情倾注到孩子们身上,使他们成为祖国有用之才。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用“文道统一”的原则
包志茹,大庆市肇源县第三小学教师。曾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改先进工作者,大庆市名教师、优秀
班级是学校组成的基本单位,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班主任在组织管理教育学生,统一协调任课教师完成教育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也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音乐教育着重培养的是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终生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新的《音乐课
温州市百里路小学创办于1912年,是一所有悠久历史的浙江省温州名校,教育积淀深厚,富有现代办学特色。学校办学规模大,在校学生1626 Founded in 1912, Wenzhou Baili Road Pr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