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本意识 打破思维定势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727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多考生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得分偏低,而失分一定程度上源于思维定势。教师可分析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的地方,配合以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别鉴赏,打破思维定势,总结鉴赏方法,先破后立,回归文本。
  [关键词]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策略;思维定势;文本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8002203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注重对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考查。古代诗歌鉴赏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考点,在高考考纲中古代诗歌阅读最高能力层级为E级。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难度大、年代远、积累薄等因素,古代诗歌鉴赏已然成为教学中的“烫手山芋”,学生怕古诗,教师愁古诗,多年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得分一直偏低。另一现实是,2017年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又有新变化,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客观选择题(五选二)、一道主观题,总分值不变。这样的变化看似减少了书写量,简化了题型,实则增加了难度,拉大了分差。
  在对学生错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失分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思维定势。在心理学上,思维定势指心理上的一种“定向趋势”,是由先前的活动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倾向性,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但消极的思维定势则是束缚思想的枷锁。随着高考复习的深入和学生做题量逐渐增大,面对“读不懂”的诗歌,学生往往会产生思维惰性,进而不自觉地结合以往经验而希望总结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答题“套路”。比如,“月”这一意象一定代表“相思”的情感,诗人有被贬经历就一定怀有“壮志难酬”的愤懑,杜甫的诗一定有“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当学生企图用这样的“万能钥匙”思考解题时,就会出现思维定势,在理解诗意时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导致理解不准确,分析不到位,答题不全面,以致恶性循环。由此看来,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切实树立文本意识,适应题型新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笔者呈现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的几处“重灾区”,并配合以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别鉴赏,打破思维定势,总结鉴赏方法,先破后立,回归文本。
  一、关于意象的思维定势
  1.案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阙题 (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问:请结合全诗,对“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一联作简要赏析。
  正确答案:这一联写春花翩然入水,流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明诗句)。诗人将流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点手法),赋予流水春的气息,通过这类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析情感)。
  学生答案:这一联描绘了一幅落花流水的图景,落花漂流于水上,随着流水流淌,带着一路芬芳。抒发作者对青春年华易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暗含作者内心淡淡的伤感,为全诗奠定一丝悲凉之意。
  错因分析:学生只注意到“落花”“流水”的意象,就根据以往“流水落花春去也”“逝者如斯夫”等诗词经验,出现思维定势,将其与“时光易逝”联系起来,从而分析出伤感悲凉的情感,这实际上是脱离了诗歌的整体意境进行断章取义。此类问题在意象分析题型中很常见。
  2.方法突破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并答题。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來。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两首诗都写到了“灯”和“残月”,请结合全诗分析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韦诗是一首怀人思乡之作,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人先写秋夜的所见所闻:琴声幽怨似凄风苦雨缭绕,孤灯下又听见楚角的哀声,远望一轮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营造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后半部分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周诗写的是诗人夜读后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在这一组对比阅读中,学生可以明显感知到两首诗即便运用相同的意象,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也是大为不同的,从而达到“欲立先破”的目的。教师接着提出“为什么意象相同情感不同”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将意象带入到意境当中,感受意境特点,从而理解诗人情感,即所谓的披“象”入“境”,由“境”入“情”。
  二、关于作者的思维定势
  1. 案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正确答案: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也透露出作者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学生答案:诗人运用任公子的典故用意是诗人想要像当年的任公子一样放下钓竿,安享太平,表达对国泰民安的歌颂和想要放浪于江湖的豪迈与洒脱。
  错因分析:学生对李杜这样的诗人以及诗风很熟悉,加上知人论世的方法熟记心中,做题时如遇到自己熟悉的诗人容易出现思维定势,受到以往经验导向,从而影响了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准确理解。从近四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名家作品分布情况来看,有两个值得注意之处:第一,不再刻意回避名家作品,名家作品反而有增多趋势;第二,这些作品在选裁上不拘一格,似乎有意地避开诗人所擅长的主题和诗风,从而达到“去标签”化。比如杜甫的《奉陪郑驸马韦曲》中写到“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轻松俏皮,生动之致,一反沉郁顿挫之风。   2.方法突破
  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并回答问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① (陆游)
  世味②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③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④,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陆游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已赋闲五年。诗人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一职,赴任之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这首诗是陆游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时所作。②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③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④风尘叹:因沾染风尘而叹息。
  问:《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都是陆游在六十二岁那一年所作,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答案:《书愤》前四句描写自己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情景,饱含着高昂的雄心壮志;后四句直抒胸臆,抒发时光不再、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临安春雨初霁》在情感表达上含蓄蕴藉,表面上看来写极了春雨杏花景致,以及写草书、品茗茶的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背后隐藏着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本是心忧家国却百无聊赖的惆怅。这首诗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的一声叹息。
  在这组对比阅读中,笔者特意挑选学生熟悉的诗人陆游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一首是学生们熟记于心的《书愤》,另一首则是写极了春雨杏花、百无聊赖的《临安春雨初霁》。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学生发现单纯套用以往“知人论世”的经验并不管用,诗人随着心境、处境、环境的变化,所作诗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情感。切实扎根文本,细心品读诗句,方能走近诗人。
  三、关于标题的思维定势
  1.案例分析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答案:这是一首酬谢诗,“相望各一涯”“离怀”“愁眼”等表达诗人对王处士的思念之情,“逐客已无家”则表达诗人流亡北方,居无定所的悲愤与无奈。
  错因分析及答案:从学生平时的训练来看,偶见因标题导向而出现思维定势的现象,一些学生仅凭标题推断是“酬答诗”或“送别诗”等,直接套用“答谢”“怀念”等情感,导致理解不全面,说到底还是脱离詩句的问题。但这类现象与关于意象和作者的思维定势现象相比,出现概率要小很多。比如上面这首酬答诗,就与一般抒写离愁别绪的应酬之作不同。这首诗同时还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集中表达了诗人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2.方法突破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到江陵去,此前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做刺史时宗一曾随同而来。临行前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
  B.颔联中“一身”与“万死”对比,表现诗人的孤苦与不幸;“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
  C.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恶劣。
  D.颈联“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堂弟宗一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E.这首诗运用对比、虚实相生、融情于景等手法,充分表达了诗人面对与亲人离别的愁苦和对兄弟此去不知何时再见的担忧。
  答案:DE。其中D项“预示宗一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于原诗无根据;E项除却“离愁”,诗人于颔联和颈联还同时抒发了长年被贬谪的愤懑与愁苦。对堂弟的“离情别绪”与自身的“愤懑愁苦”交织于心,倍感“黯然”。
  方法突破:此处特意设置一道高考新题型客观选择题(五选二)进行考查,考点针对的是关于标题的思维定势以及情感理解不到位的问题。对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的准确把握是解读诗歌的前提,也一直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对此,学生须条分缕析,层层梳理,切不可仅通过标题就轻下结论。
  我们不妨从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变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在于以此指导教学。不得不承认,现实中学生确实存在类似答题“套路”这样的思维定势和套板效应,而如今的高考无论从素材选取还是题型设置上都体现出打破这种投机取巧的思维方式的指向性。通过以上三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思维定势的“高发区”所在,并且清楚地认识到思维定势对诗歌理解的束缚与干扰。通过三组对比阅读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归正思路,理顺方法,即:
  看意象——不可定势思维,还要品意境。
  看作者——不可误贴标签,还要明诗意。
  看标题——不可轻下结论,还要读诗句。
  总而言之,就是应指导学生归本溯源,切实地扎根诗句,亲近诗歌,走近诗人,从中理解作者的生命体验,寻找精神共鸣。北师大李小龙老师说:“古典诗词可供阐发的维度极为丰富,那些关乎天地秘奥、社会万象、生命重量、情感温度的层面才是古典诗词能与当下沟通的最佳维度,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椟中之珠。”作为教学者,我们亦不应让思维定势和所谓的答题“套路”成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杀手”,进而成为阻隔学生享有如此广阔丰厚的精神财富的桎梏。
  从另一层面来看,中国正处于文化重建和文化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使命。高中教育作为沟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衔接,更应注重保护高中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养成终身的审美情趣和长久的诗词情怀,而非唯分数至上的惰性思维与浮躁应付思想。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精神品格的塑造,还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品格的构建、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都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其中,论点是核心,是议论文的灵魂。把握了论点就相当于打开了议论文解题的宝库。那么,如何找论点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标题法    议论文标题形式多样,可根据标题的特点来寻找论点。如果标题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通常标题即为论点。如《错过就会永远失去》,这篇文章的标题即是论点。如果标题是论题,那就读文章,找出作者对这一论题的看法和主张,这即为论点。如《谈真
《先秦诸子选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当中的选修教材,对这一选修课程该如何把握,如何教学,成了众多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吕思勉先生曾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奠定了炎黄子孙基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对世界其他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已被重新定位,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变为课堂上的引导者,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者,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探究中,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双赢互动。导学案成为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  一、课前设计导学案  一堂高效的英语课需要合理的、有指导作用的导学案。导学案与以前的教案有所不同,它分为七大部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和培养想象力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也是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条件。而想象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最普遍的就是再造想象。本文就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培养再造想象力进行探究而汇总。  一、再造想象是阅读深化的过程  “想
[摘要]希沃白板是一款集传统多媒体功能于一身,并且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教学软件,它具有书写、拍照上传、拖曳、放大和蒙层等功能。利用希沃白板,能有效转变课堂模式,变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课堂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生动式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三维目标,对希沃白板环境下的史实教学、史能教学和史趣教学进行了探究,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色彩开始滚动,讲述着爱的故事。  善意开始弥漫,滋润着爱的华年。  外婆家,不算太旧,也不算新。大概是檐下潮湿的缘故,常有燕子来筑巢。年华飘转,艳阳天里,母燕开始劳作,我惊喜万分,甚至提议:“等巢筑好了,我们给它加个挡风板吧!”  母亲温柔地笑了,让我不要过多干涉燕子的生活。我不解。  一场细雨浇灭了我的热情,很快,我就把燕子抛到了脑后。等我再次注意,一只雏燕探出了脑袋。  一个并不平静的午后,我
近日有媒体做了个小调查,受调查的学生,从幼儿园大班到初一,寒假安排几乎都已妥当。很多人报了培训班,有孩子一放假就开始上课,一直上到除夕中午。“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学霸过寒假。”每逢假期前夕,这句顺口溜就会高频出现。确实,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假期的主角是孩子的学业。  (摘自《文汇报》)  点评:说实在话,很多家长并不想给孩子报班。但是别人都报,咱不能不报,也不敢不报。很多人的想法是:并不是要超过同
消毒工作的管理是幼儿园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管是在平时还是某些疾病高发时期,幼儿园都会很严格、认真地对待消毒工作,但是我们发现紫外线消毒灯管的清洁工作容易被忽视。很多幼儿园没有按照“紫外线消毒灯管使用手册”上的要求,每1周~2周拆下灯管用酒精纱布清洁一次,且没有定期使用专业仪器监测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在这里我想和同行分享我园对食堂紫外线消毒灯的管理经验。  食堂是幼儿园的特殊部门,和班级或
高考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了“半壁江山”,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语文科的学习和应试中,作文的地位举足轻重。而高考备考中作文的有效训练便是走向成功的可靠保障。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从中可以找到作文教学,尤其是高三备考作文教与写的方向,使学生在高考备考的征途中信心倍增,胜券在握。  一、考题分析  2011年的广西作文高考题涉及诚信的话题,而“诚信”类作文,曾经两次出现在高考作文中。2
[摘 要]针对目前初中历史复习课中存在的学生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等问题,文章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复习为例,创新教学方式,活用历史明信片,尝试开辟初中历史复习课新路径。  [关键词]明信片;初中历史;单元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2-0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