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yangkai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学习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你苦口婆心反复教导的道理他可能没学会,你自己一些不经意的言谈举止他却学得有模有样。
  有一个5岁的男孩,特别爱打人、抢人玩具、推人、甚至咬人。他妈妈在向我咨询时不断地抱怨:“怎么教都不听,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学会的。” “那么你都用过些什么方法教育他不要打人呢?”“什么都用过!讲过道理,骂过他,打过他……,可他就是改不了!”我明白了,妈妈教育孩子的时候又是骂又是打的,孩子爱打人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孩子的学习是一件很奇妙的事,你苦口婆心反复教导的道理他可能没学会,可是,你自己一些不经意的言谈举止他却学得有模有样。这个道理,美国心理学家本都拉的模仿实验是最好的证明。
  在实验中,本都拉让4岁儿童分成3组观看一部简短的电影,内容是一个男子拼命拳击一个吹气膨胀的玩偶,然后他的攻击性行为受到三种不同的对待:第一种是受到表扬,还给以汽水、巧克力作为奖赏;第二种是受到惩罚,在影片结尾时狼狈逃离;第三种是既无奖励又无惩罚。不同组的儿童看了攻击者不同结局的影片之后,被带到类似情境的房间里,结果表明,攻击—惩罚组的儿童几乎没有表现任何的攻击性行为,而攻击—奖励组和攻击—无奖励组的儿童都有模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攻击程度相差无几。可是,当本都拉和他的实验者拿来了许多丰富诱人的东西,对三组儿童说:如果谁再模仿一下攻击者的动作就可以奖赏一份果汁,加上彩色画片时,意外地发现:所有被试儿童都能准确无误地模仿攻击行为。
  这个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无意识学习的能力很强。比如这些攻击行为,虽然不一定自发模仿,但不等于他们就没有学习。遇到某种情境激化,便可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前面那个母亲和孩子的例子就是这样,母亲以为使用打骂的方式能很快奏效,但没意识到打骂行为本身就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即使你告诉他这样不好,但他已经在无意识间学到了使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
  那么除了打人,我们会不会还教了孩子们什么呢?孩子偷别人的东西,是不是因为你曾经叫爱人装一些隔壁工地的沙子回家种花?孩子不交作业却骗老师说自己不舒服,是不是因为你不止一次在电话中跟找你加班的主管说你头有点疼?孩子偷懒不愿意做家务,也许你很勤快,但你的先生是不是回到家里就把二郎腿翘得高高地看报纸?
  反观自己、反省过去,是为了以后做得更好:如果你想孩子喜欢读书,喋喋不休地教导他读书的习惯有多么重要,倒不如你自己先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你想孩子是个爱问问题的人,你所表现出来的对一切充满好奇的性格自然也会感染孩子;你要是希望孩子做事有条有理,你自己就不能杂乱无章;见到熟人,与其总是提醒孩子“叫阿姨好,叫叔叔好”,不如你总是主动地先与熟人打个招呼……
  记住:不乱发脾气的妈妈,才能教出好脾气的女儿;有责任心的爸爸,才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儿子,这是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该受到指责的不是孩子,而是作为家长的你,因为你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其他文献
上期的“主编手记”留下了一个“请听下回分解”:“具体应该怎样尊重儿童,请看下期的‘主编手记’和《孩子》杂志。”这期,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尊重儿童,是爱孩子的前提,是教育的起点。”这是我们在上期谈论的主要观点。既然只是前提,既然只是起点,也就意味着仅仅懂得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了解尊重儿童的内涵,以及怎样才算是对儿童的尊重。  有的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以为这是对儿童的尊重;
期刊
综观时下的食品市场,强化食品类型繁多,既有强化A、B、B2、C、D等维生素的强化食品;也有添加钙、磷、铁等矿物质的强化食品;还有添加蛋白质如赖氨酸、蛋氨酸等的强化食品。强化食品的品种也不少,如牛奶、代乳粉、饼干、饮料、面包、挂面、食盐、果酱……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强化食品的概念:在食品中补充某些特殊的营养素,称为食品的强化。添加的营养物称为强化剂,而由此制成的食品则称为强化食品。  那么,到底给
期刊
编前语:与家教大师对话,最先想到的是黄全愈博士。作为一个带着世界眼光审视中国教育问题的在美华人,2000年,他以《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掀起了中国素质教育热的狂风巨浪,此后又相继推出了《素质教育在家庭》、《家庭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等一系列的重头图书,以惊人的当量,引爆着中国家庭教育的热点,吸引着中国家长的眼球。  但奇怪的是,他一直没有给出素质教育的
期刊
随手翻翻杂志报纸,关于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最好,总是有太多的说法让我们无所适从。一会儿讲不能惩罚孩子,会有心理阴影;一会儿说太宠了会出现自私等现象;没几天,又有专家说就是受宠的孩子才养成了他们自信的特征……诸多的说法,背后都是某某国的心理学家经过多少人的实验得出来的。信还是不信?究竟该信哪一种?究竟要怎样去教孩子才是对的呢?  其实,任何一个心理学家的研究都有他自己的价值体系或信念,每一个研究指出的都
期刊
电梯里,一个4岁大的孩子,两只小手抱着一瓶饮料,小心翼翼地把嘴凑到瓶口,谁知瓶口一斜,饮料流到了衣服上。妈妈看见了,马上双目圆睁,柳眉竖起,当着众人的面大声斥责道:“你怎么这么笨,连喝水都不会,长大还能干什么?”孩子光顾着怯生生地看着妈妈,一不留意瓶子又一歪,又撒了些饮料到身上,妈妈一把夺过瓶子:“怎么生了你这个笨蛋,越说越撒,真气死我了……”   这一幕你是不是时不时可以看到?科学家斯蒂文·格伦
期刊
孩子长到1岁左右,各种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自然是令家长高兴的一件事。可新的麻烦又来了,就是孩子进食时喜欢“动手”。对于这种“没规矩”的行为,大多数家长都旗帜鲜明地反对,无不欲先纠正之而后安。  最近又有了新说法:只要将孩子的小手洗干净,抓食反而有利于孩子日后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孩子为什么对抓食情有独钟呢?原来抓食是宝宝学习吃饭的一个必经过程,与看书、玩耍没什么两样。宝宝喜欢用手与食物“
期刊
“我这孩子怎么老坐不住?坐没坐姿,肯定没留心听老师讲课。”  “玩东西三分钟热度,总是多手多脚,该不是得了多动症了吧?”  这年头,但凡说到孩子的毛病,为人父母都会紧张万分;而一旦问题跟学习、智力有关,家长更是谈虎色变。比如多动。  多动的问题近年说得越来越多,解释得也越来越多,几乎都成了一个“时髦”的话题了。家长的态度也出现两极分化:一些原来不在意的开始绷紧神经,或对孩子严加看管,或有事无事测试
期刊
家有超级“粘妈虫”    我儿子2岁半了,仍总像“粘虫”一样粘着我:我煮饭炒菜他要站在我边上,我上厕所他要坐在我腿上,我上市场他要跟在我后面,吃饭他一定要我喂,换别人都不行……我是连哄带骂,但都没用。我该怎么办呢?  厦门 小路  过分粘母亲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般缺失了两种交流:一是父子之间的,二是与同龄伙伴之间的。  父亲们忙于赚钱,把大部分养育孩子的职责推给了母亲,使母子之间的关系过于“亲
期刊
邻居家有个小哥哥叫豆豆,比女儿婷婷大一岁半。婷婷小的时候,豆豆常把好玩具自己先玩,玩过的玩具给婷婷玩,婷婷从无怨言,所以豆豆非常“喜欢”这个妹妹。但随着婷婷长到三岁多大的时候,逐步有了自我意识,同时也开始霸道起来,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两个孩子开始抢玩具,婷婷的占有欲更胜一筹,凡是豆豆手里拿的她都要玩,豆豆不给她,她就动手打,豆豆也不示弱,反手又打她一掌……  两个宝贝的打闹让两边的妈妈看得很心
期刊
开题语:大凡做了家长的,总会动着让孩子去学画画的念头,不少还付诸于行动。但他们每每看到孩子的涂鸦,喜悦之余,又不免焦急、疑惑:我的孩子为什么画得没有别的孩子好?到底怎样才能让孩子学好绘画呢?本刊特开设“与孩子一起学绘画”专题系列,请来广州市少年宫美术学校李澄老师为我们授课。  今天画鱼,明天画蝴蝶,后天画植物,下周又描绘动物或制作陶艺;一会儿欣赏中国的齐白石,一会儿欣赏英国的亨利·摩尔……从小学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