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屡出错误的孩子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k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梯里,一个4岁大的孩子,两只小手抱着一瓶饮料,小心翼翼地把嘴凑到瓶口,谁知瓶口一斜,饮料流到了衣服上。妈妈看见了,马上双目圆睁,柳眉竖起,当着众人的面大声斥责道:“你怎么这么笨,连喝水都不会,长大还能干什么?”孩子光顾着怯生生地看着妈妈,一不留意瓶子又一歪,又撒了些饮料到身上,妈妈一把夺过瓶子:“怎么生了你这个笨蛋,越说越撒,真气死我了……”
  这一幕你是不是时不时可以看到?科学家斯蒂文·格伦小时候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不过他的妈妈处理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那是格伦两岁时,一次他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谁知瓶子掉在地上,牛奶全洒了!妈妈来到他跟前,没有责备,没有教训,更没有惩罚。相反,她说:“格伦,你做了多棒的垃圾!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滩牛奶呢!既然已经这样了,儿子,你愿意在我们打扫前在奶河里玩一会儿吗?”“当然!”格伦高兴地这样做了。玩了十几分钟后,妈妈和蔼地说:“要知道,不管怎样,你把地弄得一团糟,你得打扫干净,我们可以用海绵、拖把或抹布,你喜欢用哪种呢?”小格伦选了海绵,和妈妈一起收拾好地板上的牛奶。
  干完以后,妈妈又说:“今天我们做了一个失败的尝试,没能让你的小手抓住这个大牛奶瓶子。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给瓶子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发现怎样抓得住、掉不了!”小格伦很快就发现,只要他两手握紧瓶嘴的那部分,瓶子就不会掉下了。
  这位科学家在长大后回忆说,也就是在那时他意识到不用去害怕错误。他说,错误只不过是通向未知的大门,而那些未知是科学新知的源泉,即使不能从错误里发现什么,我们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事实上,父母眼里的错误,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必然的成长过程。孩子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正是其不断改正“错误”、自我完善的过程。假如不给孩子这类机会,他们会变得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习惯依赖父母,而且性格变得自卑敏感、优柔寡断、内向古怪、一意孤行。
  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大多数还一犯再犯。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大声呵斥去避免、阻吓他们犯错,而是考虑采取以下步骤,将其“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和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保持沉默姿态
  对于脾气急躁、性格外向的家长,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沉默30秒,或者立即离开现场。如果当时加以训斥,孩子不但体验了错误,还会因斥责而恐惧和畏缩,如同雪上加霜。家长此时的沉默是手段,不是目的,沉默的意义是留出孩子和家长共同思考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应该怎么办?”
  
  肯定积极努力
  我们不得不佩服小格伦的妈妈,她能从消极事件中发现积极的因素。她首先肯定孩子做的事情,而不对结果做出评价,在孩子感兴趣、兴致勃勃的活动中提出下一步要求,孩子自然会照办。
  
  适当纠正“错误”
  和孩子一起分析出“犯错”在什么地方,告诉他下次正确的做法,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反思,孩子会在自我修正的过程中逐渐成熟。
  
  启动内在动机
  孩子内心里一直在不断地努力做好,就算当他弄得最糟的时候也一样。错误和失败也有积极的意义,它是学习的一种必要途径,只要允许你的孩子在亲自品尝、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中长大成熟,相信他将来肯定会更有能力处理他的失误。
其他文献
云楚是个文静的小姑娘,从小就喜欢看书。一岁时,妈妈给她讲童话故事,她非要看着书上的画和字才行。有时,妈妈忙家务,就给她一本书,她就静静地坐在那里,一页一页地翻,认认真真地看,像个大孩子似的。  再大一点,云楚看书的内容更广泛了:爷爷的地图册,奶奶的菜谱,爸爸的汽车驾驶手册,妈妈的美容杂志……只要是书,她都要拿过来翻看一番。幼儿园发的育儿手册,妈妈爸爸没来得及看,她先睹为快;妈妈拿回来的一份合同书,
期刊
儿子鑫鑫今年5岁,长得壮壮实实,人也聪明,惟独惯于做集体中的小尾巴,令我头疼。比如儿童节,老师要求布置教室,小朋友们忙着贴壁画、拉花帘,鑫鑫却无所事事,还“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没安排我”;手工课上,老师让小朋友随意剪彩纸,有的孩子三两下就剪出恐龙来,鑫鑫只会摹仿别人……  老师暗示我,鑫鑫不积极参与活动、不自信、不敢探索,这些行为说明他性格中缺少“领头羊”的意识,长久下去,他会养成没有主见、随波
期刊
一、否定孩子的人格  烦   笨蛋   没用的孩子     二、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赖   我不需要你   把你送给别人   你可以不用再回来了   跟你爸爸一样,不像样     三、吓唬孩子,导致他的不安   叫医生给你打针   要跟学校的老师说   不让你到幼儿园(学校)去   叫警察伯伯来把你带走   让爸爸来骂你(打你)     四、不顾孩子的能力,做无理的要求   快一点   再做好一点
期刊
离开北京一个礼拜了,假期就快过完,6岁的儿子依然恋恋不舍,不肯离开老家长沙。直到最后,当他意识到耍赖的把戏已毫无用处的时候,才嘟着嘴巴,不情愿地跟我踏上了归途。这孩子特调皮,好在这次同行的还有弟弟和弟媳。我正为一路上有人帮忙照看这个“小麻烦”暗自庆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火车站人山人海,人们肩扛笨重的行李挤来挤去。 186次列车刚进站,等车的人便蜂涌着挤到每个车门……  结果就是:弟弟和弟媳
期刊
秦重从挪威的奥斯陆市回国探亲,特意来找我聊天,聊来聊去,聊到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了。  秦重的女儿也是今年才进的幼儿园。  幼儿园每天早晨7时30分开门,下午5时才关门,恰好与上班族的上下班时间错开,秦重觉得挺好。可没几天,他就发现了问题。  一天,从幼儿园接回女儿,秦重问她:“今天在幼儿园,老师都教了些什么呀?”“嗯……”女儿歪着头想了一会儿,奶声奶气地说,“玩秋千,认识了好多小朋友,有黄头发的,
期刊
  
期刊
上期的“主编手记”留下了一个“请听下回分解”:“具体应该怎样尊重儿童,请看下期的‘主编手记’和《孩子》杂志。”这期,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尊重儿童,是爱孩子的前提,是教育的起点。”这是我们在上期谈论的主要观点。既然只是前提,既然只是起点,也就意味着仅仅懂得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了解尊重儿童的内涵,以及怎样才算是对儿童的尊重。  有的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以为这是对儿童的尊重;
期刊
综观时下的食品市场,强化食品类型繁多,既有强化A、B、B2、C、D等维生素的强化食品;也有添加钙、磷、铁等矿物质的强化食品;还有添加蛋白质如赖氨酸、蛋氨酸等的强化食品。强化食品的品种也不少,如牛奶、代乳粉、饼干、饮料、面包、挂面、食盐、果酱……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强化食品的概念:在食品中补充某些特殊的营养素,称为食品的强化。添加的营养物称为强化剂,而由此制成的食品则称为强化食品。  那么,到底给
期刊
编前语:与家教大师对话,最先想到的是黄全愈博士。作为一个带着世界眼光审视中国教育问题的在美华人,2000年,他以《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掀起了中国素质教育热的狂风巨浪,此后又相继推出了《素质教育在家庭》、《家庭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等一系列的重头图书,以惊人的当量,引爆着中国家庭教育的热点,吸引着中国家长的眼球。  但奇怪的是,他一直没有给出素质教育的
期刊
随手翻翻杂志报纸,关于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最好,总是有太多的说法让我们无所适从。一会儿讲不能惩罚孩子,会有心理阴影;一会儿说太宠了会出现自私等现象;没几天,又有专家说就是受宠的孩子才养成了他们自信的特征……诸多的说法,背后都是某某国的心理学家经过多少人的实验得出来的。信还是不信?究竟该信哪一种?究竟要怎样去教孩子才是对的呢?  其实,任何一个心理学家的研究都有他自己的价值体系或信念,每一个研究指出的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