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物理探究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笔者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做好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创设问题载体,树立情景意识;注重探究选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注重探究过程,重在能力培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性教学 尝试
探究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事物的不断求索中获得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式学习,从广义来说,它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从狭义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或课题研究。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手参与,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成为他们探究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评价者。物理探究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做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载体,树立情景意识
良好的问题情景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也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是探究活动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问题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创设一种情景或介绍某些背景引出。
“盐水电池”是学习《电压》时的一个课外实验,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实践起来内涵非常丰富。实验中准备了实验器材:①三块金属片(5cm×20cm):铜片、铝片、锌片(镀锌铁片);②电压表1个;③导线2根;④烧杯、水、食盐等。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实验不久,就有学生发现有些实验小组得到的电压是0.7V,而有的小组只得到0.5V的电压。怎样才能使电压升高呢?──探究的问题自然就出来了。于是老师就顺势在黑板上写出探究的问题:如何提高盐水电池的电压?盐水电池的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接着让学生们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提醒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并开展了比赛:看谁的盐水电池电压最高。有的同学也想出了“怪招”──将盐水电池串联起来。
这样做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几个盐水电池串联起来电压达到了3V多;有个同学提议:接上一个小灯泡试试。结果灯泡并没有发光,学生们又疑惑了。接着又研究讨论一番。这样,大大刺激了学生们的探索积极性和思维。
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进行各种水果电池、蔬菜电池的探究,由学生带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实验。以及用这个电池作为电子表、音乐贺卡等小功率用电器的电源的探究实验,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与成功感。
二、注重探究选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所以在选题方面,教师选题与学生选题相结合。在科学探究活动的选题范围上,我们原则上是紧靠课本与学习进度,但有时也选择学生提出的课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学习电学时,不少同学喜欢把干电池的“外衣”剥去,看看里面的“真身”;甚至把“皮”也剥开,对“内脏”也研究一番。不少的同学对电流表、电压表的构造很好奇,提出问题和要求:“电流表、电压表是怎样测量电流、电压的?能否拆开来看看!”好的电表拆了可惜,但学校里每年都有一些损坏的电表,积累下来数量也不少,虽然该课题有点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但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把这些废表拿出来,让他们探究“电流表、电压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把电流表、电压表拆开,指导他们观察表的元件、结构与电路,分析、记录表里的电路连接情况,比较两者的异同。
在这个科学探究活动中也有一个很大的意外发现和收获:原来这部分“废表”中一部分的“表心”(灵敏电流计)还是好的。于是,就组织学生把这部分电表多余的部分去掉,只留下“表心”和两个接线柱,就改装成“灵敏电流表”。有同学也提出,电压表里面的电路是串联,将电压表改装为“灵敏电流表”也很简单,在表里多接一根线出来就行了。不少同学用着自己动手制成的器材做实验,感到很自豪与成功,十分投入,科学探究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后来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由于“灵敏电流表”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学生们都熟悉的使用,学习过程自然很顺利。
三、注重探究過程,重在能力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记忆现成结论转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上来,所以探究过程要比探究的结果重要的多,从生活走进物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从物理走向社会,要会学以致用。所以探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过程可以是课堂实验探究、家庭实验探究、调查、访问等过程。
初中学生虽然好奇心强,对实验感兴趣,但由于能力、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困难,甚至会产生畏难心理。对此,一方面我们要对其加强思想认识的教育,比如讲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努力,不畏艰苦而最终取得辉煌的事例,使学生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亲自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探索活动中逐渐产生强大的自信心。因此,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时千万不可以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应该先让学生设计一些较容易,简单的实验,并让他们感到设计实验是一种触手可及的事情,并且由于成功而对此产生亲切感,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这样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愿意设计实验,喜欢设计实验,深入设计实验。随着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地提高,可以逐步加大实验设计的难度,更大程度地去激发学生地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时,可以先让学生在有天平、量筒、水这些器材的前提下设计一个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此时学生只要根据ρ=m/v这个原理很容易就设计出来。然后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测量酱油密度的实验,有了上一次的成功,学生们很容易找出实验原理仍是ρ=m/v,只是在测量酱油质量时要比测量小石块质量多一个测量烧杯质量的步骤。
此外,要注重探究活动的评价方式,营造和谐气氛。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真情和信任感染学生,以赞许和肯定激励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给每一位同学平等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表不同的见解,寻求不同的答案,使学生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对探究过程或探究的结果出现错误,要先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闪光点,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清探究的思路,从而使学生进行正确的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学会了相互尊重和包容,学会了发现自已和他人的长处与存在的不足,学会主动适应群体或团体生活,增长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良好心理品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表达与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小海中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性教学 尝试
探究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事物的不断求索中获得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式学习,从广义来说,它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从狭义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或课题研究。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手参与,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成为他们探究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评价者。物理探究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做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在探究活动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载体,树立情景意识
良好的问题情景容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也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是探究活动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问题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创设一种情景或介绍某些背景引出。
“盐水电池”是学习《电压》时的一个课外实验,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实践起来内涵非常丰富。实验中准备了实验器材:①三块金属片(5cm×20cm):铜片、铝片、锌片(镀锌铁片);②电压表1个;③导线2根;④烧杯、水、食盐等。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实验不久,就有学生发现有些实验小组得到的电压是0.7V,而有的小组只得到0.5V的电压。怎样才能使电压升高呢?──探究的问题自然就出来了。于是老师就顺势在黑板上写出探究的问题:如何提高盐水电池的电压?盐水电池的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接着让学生们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提醒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并开展了比赛:看谁的盐水电池电压最高。有的同学也想出了“怪招”──将盐水电池串联起来。
这样做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几个盐水电池串联起来电压达到了3V多;有个同学提议:接上一个小灯泡试试。结果灯泡并没有发光,学生们又疑惑了。接着又研究讨论一番。这样,大大刺激了学生们的探索积极性和思维。
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进行各种水果电池、蔬菜电池的探究,由学生带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实验。以及用这个电池作为电子表、音乐贺卡等小功率用电器的电源的探究实验,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与成功感。
二、注重探究选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所以在选题方面,教师选题与学生选题相结合。在科学探究活动的选题范围上,我们原则上是紧靠课本与学习进度,但有时也选择学生提出的课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学习电学时,不少同学喜欢把干电池的“外衣”剥去,看看里面的“真身”;甚至把“皮”也剥开,对“内脏”也研究一番。不少的同学对电流表、电压表的构造很好奇,提出问题和要求:“电流表、电压表是怎样测量电流、电压的?能否拆开来看看!”好的电表拆了可惜,但学校里每年都有一些损坏的电表,积累下来数量也不少,虽然该课题有点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但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把这些废表拿出来,让他们探究“电流表、电压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把电流表、电压表拆开,指导他们观察表的元件、结构与电路,分析、记录表里的电路连接情况,比较两者的异同。
在这个科学探究活动中也有一个很大的意外发现和收获:原来这部分“废表”中一部分的“表心”(灵敏电流计)还是好的。于是,就组织学生把这部分电表多余的部分去掉,只留下“表心”和两个接线柱,就改装成“灵敏电流表”。有同学也提出,电压表里面的电路是串联,将电压表改装为“灵敏电流表”也很简单,在表里多接一根线出来就行了。不少同学用着自己动手制成的器材做实验,感到很自豪与成功,十分投入,科学探究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后来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由于“灵敏电流表”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的,学生们都熟悉的使用,学习过程自然很顺利。
三、注重探究過程,重在能力培养
探究性学习是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记忆现成结论转到引导学生自身操作上来,所以探究过程要比探究的结果重要的多,从生活走进物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从物理走向社会,要会学以致用。所以探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过程可以是课堂实验探究、家庭实验探究、调查、访问等过程。
初中学生虽然好奇心强,对实验感兴趣,但由于能力、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困难,甚至会产生畏难心理。对此,一方面我们要对其加强思想认识的教育,比如讲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努力,不畏艰苦而最终取得辉煌的事例,使学生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亲自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探索活动中逐渐产生强大的自信心。因此,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时千万不可以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应该先让学生设计一些较容易,简单的实验,并让他们感到设计实验是一种触手可及的事情,并且由于成功而对此产生亲切感,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这样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愿意设计实验,喜欢设计实验,深入设计实验。随着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地提高,可以逐步加大实验设计的难度,更大程度地去激发学生地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时,可以先让学生在有天平、量筒、水这些器材的前提下设计一个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此时学生只要根据ρ=m/v这个原理很容易就设计出来。然后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测量酱油密度的实验,有了上一次的成功,学生们很容易找出实验原理仍是ρ=m/v,只是在测量酱油质量时要比测量小石块质量多一个测量烧杯质量的步骤。
此外,要注重探究活动的评价方式,营造和谐气氛。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真情和信任感染学生,以赞许和肯定激励学生,发扬教学民主,给每一位同学平等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发表不同的见解,寻求不同的答案,使学生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对探究过程或探究的结果出现错误,要先肯定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闪光点,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清探究的思路,从而使学生进行正确的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交流,学会了相互尊重和包容,学会了发现自已和他人的长处与存在的不足,学会主动适应群体或团体生活,增长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良好心理品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表达与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小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