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葡萄纹砚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ga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砚是文化的产物,与人类文化系统紧密相联。各个时期的砚台,都传达和展示着各自时代的文化信息和社会背景,而这些又是通过砚的制式、纹饰、风格等体现出来。这里所说的纹饰中的“纹”,是指砚上镌刻的花纹、图案,“饰”是指整个砚台的装饰。初唐以前,砚以实用为主,少纹样。中唐以后,砚逐渐从实用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出现了简朴纹饰。宋是制砚史上辉煌时代,琢砚不仅重视砚石的品质,而且十分重视砚的雕刻艺术,讲究砚台上的图文题材、设计、构图、刻艺等等,力求简洁明快、美观实用。宋砚上已有动物纹饰、植物纹饰、人物纹样、几何纹样等。明清两代制砚业进入空前繁荣期,工艺精益求精。砚式、纹饰的题材内容更加广泛、丰富。按纹饰类型和内容不同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动植物混合类、山水类、仿古类、器物类等等。吉祥图案成为这时期最为流行的图案,尤其清代砚的造型和装饰普遍含有吉祥的内容。吉祥图案的象征、寓意、比拟、谐音及字义等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如从砚额下飞的蝙蝠,表示“福到”、“福从天降”;喜鹊立在梅枝上,喻意“喜上眉梢”;鱼纹象征“年年有余”;青松、桃子寓意“长寿”;鲤鱼跳龙门、莲下螃蟹比喻“金榜题名”、“连中三甲”等等。砚台上浮雕葡萄纹正是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又一个例证。
  葡萄纹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传统吉祥图案,它不仅被刻在古砚上,也运用于刺绣、剪纸等民俗文化之中。葡萄果实成串多粒。有的一串多达数百粒,表示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这在封建社会是头等喜事。种一颗种子,结上万个果实,还寓意“一本万利”。人们称赞葡萄是“水晶明珠”,因为它果色艳美,如成串珍珠高挂藤上,且皮薄多汁、酸甜味美、营养丰富,还可治病。《神农本草经》讲,葡萄“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这等美妙宝贝的东西,自当进入吉祥图。在我国《诗经》里就有葡萄的记载,表明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采摘食用野葡萄了。在《周礼》中也有种植葡萄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葡萄,汉书作蒲桃,可以入酺,饮人则陶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圆者名草龙珠,长者名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而《神农本草经》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耳。”现在我们见到的美味葡萄,是汉武帝时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99年),从大宛带来的欧亚品种,在中国种植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了。葡萄的美妙和珍贵自然逃不过诗人的目光,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描写它的诗句。如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刘禹锡《葡萄歌》中的“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元代诗人郑允端《葡萄》中的“满筐圆实骊珠滑,入口甘香冰玉寒”;清代诗人吴伟业《葡萄》中的“色映金盘果,香流玉碗浆”等等。这些诗句无疑提高了葡萄的身价,增加了葡萄纹砚的文化分量。言归正传,现将我收藏的几方葡萄纹古砚作个粗浅介绍,一窥它的华美娇艳容颜。
  一、随形葡萄纹端砚板(图1),清代,长21厘米,宽15.5厘米,厚2.8厘米。砚面上半部浅浮雕葡萄藤、叶、果,布局合理,疏密有致;构图匠心独运,24颗葡萄,几乎全用天然石眼,绿中透黄,晶莹剔透,鲜嫩欲滴。砚堂上有一颗活眼,恰似一颗掉落的熟透葡萄。叶、藤用黄绿色石皮,惟妙惟肖。背平。面、背、边多处有黄色石皮、虫蛀,布满青花、胭脂晕、火捺、翡翠斑,绚丽多彩。砚为仔石。形制,构图、设色皆妙用自然,难能可贵。
  二、椭圆葡萄纹紫端砚(图2),清代,长18.4厘米,宽12.2厘米,厚2厘米。砚面有边框。顺着前部边框,巧用端石上黄绿色,雕饰葡萄叶、藤、果,天然逼真。尤其果实,黄、红相间,鲜美丰硕,似可随摘入口。边侧圆弧。背平。全砚大片紫红中,杂以金黄斑晕,鲜艳亮丽。石质细嫩,墨迹隐约,更显故趣。带有龙眼木盒。
  三、随形葡萄纹端砚(图3),清代,长16.5厘米,宽11.8厘米,厚1.3厘米。砚额雕琢葡萄叶、藤、果,叶片下凹为砚池,果实凸起圆嫩,相映成趣。藤蔓舒展自如,边线弯曲流畅,足显雕工匠心独运,娴熟精到。砚堂平展。四边侧内敛。背平,阴刻“德水”二字,可能是砚主名字。面、背均有马尾火捺、胭脂晕、蕉叶白、鱼脑冻、黄金斑等高贵石品,石质细腻、细嫩、滑爽,抚之如婴儿肌肤。带原配红木盒。
  四、高浮雕葡萄纹端砚(图4),清代,长20厘米,宽12.5厘米,厚5.5厘米。砚呈随形,上大下小。砚上部高浮雕葡萄藤、叶、果。老藤遒劲弯曲,上结多串葡萄。果实硕大丰满,有几颗妙用黄色石眼,更显鲜活。一藤下垂,结出一颗特大果实,作为砚堂、砚池。一只蜜蜂附藤爬行,活灵活现。叶片从下往上卷,成为砚台左边线。砚面构图布局恰到好处,既是一幅立体葡萄图,又不碍磨墨行笔。砚石厚重,四边内敛,背平。面、背均有多个黄色石眼。全砚线条流畅活泼,雕工上乘。因长期浸水,石色灰白,石质疏松。
  五、随形葡萄纹端砚(图5),清代,长16厘米,宽13.8厘米,厚1.6厘米。砚额浮雕葡萄藤、叶、果,叶片从下上卷,围着整个砚面,内为宽大砚堂、砚池,堂池相连。砚堂上呈弧线,下为三角形。葡萄三串,每串三粒,分挂左、中、右三方。中间一串伸入砚池,如水倒入,仿若风吹摆动,别有情趣。四周内敛,留有浅黄石皮。背中间稍凹。砚面、背均有青花、火捺、胭脂晕、鱼脑冻,石质极其细腻润泽。墨韵流光,包浆自然。带旧红木盒。
  六、随形竹枝葡萄螳螂纹端砚(图6),清代,长15.4厘米,宽9.6厘米,厚1.2厘米。砚虽小,但纹饰多样,内容丰富。砚额浅浮雕两竿竹叶,一枝向上再沿前边伸向右边,另一枝向下进入砚池。和竹同时长出葡萄藤、叶,一串果实沉入砚池。一只螳螂在葡萄叶上爬行,抬头向后眺望。画面不大,但构图清晰秀雅,雕工娴熟精细,形象栩栩如生。砚堂平展,砚池浅。边侧内敛,留黄色石皮。背平。面、背布满青花、火捺、鱼脑冻、冰纹,石质十分细嫩。带旧红木盒。
  七、长方葡萄纹澄泥砚(图7),清代,长25.8厘米,宽16.8厘米,厚3.5厘米。面有边框,上部砚池大而浅,内浮雕葡萄藤弯曲盘旋,绕池一周,上结八九串葡萄,在绿叶衬托下,更显鲜活耀眼。下为砚堂,中间稍凹。背平,围较宽边框。砚制规整厚重,色紫中泛青,手感极其细腻润泽。砚面墨痕盈框,全砚包浆自然柔顺。
  八、随形葡萄祥云纹端砚(图8),清代,长15.8厘米,宽10厘米,厚1.5厘米。砚面起边。上部左角祥云缭绕,云下伸出一枝茁壮葡萄藤,叶茂果丰,自然生动。右边砚池稍浅。砚堂平展,上有大片蕉叶白、胭脂晕、火捺;还有一小绿眼、金斑。四周内敛,底平。砚色青紫,石质极其细润。带原装红木盒。
其他文献
气势恢弘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厚重典雅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风格超前的中国电影博物馆,活泼生动的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的172家博物馆各具特色。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近日在北京博物馆学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北京已成为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英国伦敦。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期刊
当代中国杰出画家李可染,其笔下山水在中国画坛影响巨大。他的山水画作清新、生动、真实感强,具有笔墨苍健、雄浑秀逸、博大深邃、意境清新的艺术特点,以及“黑、满、重、亮”的独特风格。他13岁拜师学画,从艺70载。不仅为深入生活而游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融会贯通了大自然的造化规律与艺术创造规律,而且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艺术精神,从而让古老的中国山水画重新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使得“李家山水”风光无限,成
期刊
古董鉴定专家布伦丹·赖安近日在贝多芬位于康乃狄克州的家中找到一份其珍贵手稿作品,经鉴定属于贝多芬《King Stephan》序曲中的片段,该手稿已于上月被一位德国的手稿交易商买走,价格高达12万美元。赖安说,由于贝多芬的个人笔迹非常独特,所以其手稿作品的辨识度很高。 (据新浪娱乐)
期刊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就使得人们非常重视时节,这样就促使了天文历法的逐步兴起和发展。目前我国仍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观测天象的天文建筑之一——观星台(图1)。观星台位于河南登封市东南15公里告成镇告成村,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它和其旁的周公测景台以及照壁、大门、戟门、周公祠、帝尧殿等明清建筑等组成了一座完整的院落(图2、3)。南北长1
期刊
提起渡海三家,人们或许对黄君璧的名字较为陌生。与张大千、溥心畬两家相比,尽管黄君璧与他们的年龄相仿、成名亦同样较早,然而在社会上的名气却略逊他们二人。因此,黄君璧不少作品的市场行情尚难与他们比肩。这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多年来其作品在书画市场上还没有形成规模,人们对他认识十分有限,学术研究也不太深入,导致了其市场价值还未完全被挖掘。  不过,近几年随着人们对黄君璧绘画艺术了解的不断深
期刊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全世界珍藏十17世纪到20世纪初机械钟表最丰富的博物馆,所藏钟表高达1500余件。这些钟表包括当时清宫造钟处和广州、苏州制造的中国钟表,其中尤以乾隆时期的藏品为最;以及英国、法国、瑞士、美国、日本等国制造的外国钟表,其中英国钟表尤以数量大、造型美、变化多为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钟表是明末以来西学东渐下的产物,是集中反映明清宫廷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的重要遗存。这些钟表在承载中外文化交流
期刊
最近笔者经手了一起第1套人民币中的52张、第2套人民币中的壹分、贰分、伍分带号码券和第3套人民币中的“五朵金花”枣红壹角、背绿壹角、背绿水印壹角、平版水印伍角、古币水印贰圆券的鉴定。仅采用常规鉴别,第1套的52张全是赝品;第2套的壹分、贰分、伍分带号码券,都是用无号码的再版真币加印号码的变造券;第3套的“背绿水印壹角券”、“平版水印伍角券”,均为用背绿壹角券和平版伍角券真钞,经过人为加工的改造券;
期刊
第五套人民币中的9910券,一直是钱币收藏爱好者研究的品种,是什么原因使大家产生了兴趣呢,源于9910出现了1—0水印(注:拾圆的水印应为阿拉伯数字“10”,试验阶段因10是分体,模板在1与2之间不好生根,在技术未攻克之前,只好在1与2的中间搭桥,变成了1—0,俗称过渡水印)和单双红1(注:即在冠号后面的两位阿拉伯数字上进行竖形红黑各半的双色防伪印刷,0—9十位数字中,唯一不能一分为二套色的只有1
期刊
“大叶兰”,是第五套人民币1999年版壹圆券(以下简称991)中的兰花水印。兰花,属本草科目,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史。兰花是四季名花之司春使者,风姿绰约,幽香远溢,具有“高洁、典雅”的品质,孔子赞美此花为“兰当王者香”。991的正面中央团花和水印置的都是兰花,不但使钞票外观精美,典雅古朴,而且不失时代感,并具有防伪效果。  991纸币从2004年7月开始发行,从英文2个字母的二冠
期刊
《礼记》中说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主旨。礼和乐通过不同的层面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的心性,使人最终能够达到举止谦恭、内心仁德、表里如一的君子风范。对于中国的儒家来说,他们更加强调的是“乐”对于人性品格潜移默化的培养。传说尧时的乐官夔仿效山川溪谷的声音,作了一支名叫《大章》的乐曲。人们听了这首乐曲,都自然心平气和,减少了许多无谓争端。春秋时期,当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