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山水” 风光无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gld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杰出画家李可染,其笔下山水在中国画坛影响巨大。他的山水画作清新、生动、真实感强,具有笔墨苍健、雄浑秀逸、博大深邃、意境清新的艺术特点,以及“黑、满、重、亮”的独特风格。他13岁拜师学画,从艺70载。不仅为深入生活而游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融会贯通了大自然的造化规律与艺术创造规律,而且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艺术精神,从而让古老的中国山水画重新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使得“李家山水”风光无限,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
  尽管2015年中国书画艺术市场仍然呈调整态势,但李可染的精品画作拍卖却强势不改,精彩纷呈;其中有两件作品还突破了亿元大关,轰动拍坛,可见其山水画作十分受市场欢迎。故笔者在此精选2015年李可染的山水画拍卖精品十二幅,并简单加以介绍,以飨读者。
  1964年作《万山红遍》(图1)
  75.5×45.5厘米。中国嘉德2015年11月以1.84亿元拍卖成交。
  著录于荣宝斋出版社《荣宝斋藏品系列·近百年中国书画精品集》,广西美术出版社《激情岁月——毛泽东诗意·革命圣地作品专题展》。
  作品有题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主席词意。一九六四年,可染。”
  画家的《万山红遍》都是以“满”作为主要构图策略,中景大山是视觉的主焦点;远山层叠拱卫主峰,为“万山”写照;继而通过瀑布,过渡至近景红叶丛林,此为“层林尽染”。而此作的独特之处在于画家将远山、瀑布、浪花在空间上进一步压缩,视觉上的效果是主山进一步宏大雄伟。他更加自觉地打破了平面对垒的格局,让个画面中“小”和“大”的景观互相拼搏,深化了空间感。画家调整了主山本身的造型,主山内部的“ㄇ”形山坳变大,山景显得幽邃深远,而空间的压缩使主山左侧变得窄而高耸,山脊呈“S”形,由前往后延伸到主峰。此作高大雄浑与深远幽邃合二为一,所谓“欲求其大,务尽其变”的古意精髓便在于此。
  此作略微颤动的线条,显现“棉中裹铁”的质感;描绘山石裂痕、纹理时,则是正、侧锋并用,配合浓墨与淡墨的堆叠,赋予山体明暗与厚重感。热情而不恣意,耀眼而不刺目,激昂而不躁动,古艳而不浮夸,是此作高明至极的赋色。尽管大小山体都已“红遍”,转红的程度却不尽相同,红色随空间远近,层次渐明,至前景达到极致,画面的空间感得到突出的推移效果。整体施色如此,细处亦然。山顶、树冠的红色最浓,然后往下逐渐降低其明度与彩度,有效地传达了阳光穿透树林、山石逆光的效果。红色中层层的墨,色与墨层积,浑然天成。
  李可染1976年作《井冈山》(图2)
  181×129厘米。中国嘉德以1.265亿元拍卖成交。
  著录于日本长崎唐人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美术》,天津杨柳青画社《二十世纪中国画家研究丛书——李可染》,台湾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李可染的世界》等。
  作品有题识“井冈山。革命摇篮。一九七六年可染作。”
  作品为阳光左照下的直幅构图。云松笔直的近景处绘三面红旗,旗下有三组军民;五分之四画面的中景,画井冈山群峰苍翠叠嶂,瀑布飞流,沟壑纹理排列肃整;氤氲云气以中景处留白表现,并向右生发出远山,令人遐想。和李可染早期创作与的几幅《井冈山》相比,该作在中景处主峰、群峰的主次关系明显弱化,堆垒的群峰按远近关系依次层叠排布,取代了主峰被群峰众星拱卫的态势。近景占画面比例虽小,但经过悉心的拾掇,却加强了景物的层次性和空间节奏,保持了画面的厚重感和体积感。
  李可染1978年作《长征》(图3)
  181×95厘米。西泠印社以7935万元拍卖成交。
  著录于李可染艺术基金会《长征》,保利艺术博物馆《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
  作品有题识“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九七八年十二月,敬写毛主席诗意,可染于北京。”
  作品充分体现了李可染的艺术特色,亦代表了其山水画创作的最高成就。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的1959年,画家应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之邀,以毛主席《七律·长征》为题,激情创作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横式国画《长征》。1978年李可染为重现与歌颂红军的军事壮举、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于初稿基础上重新创作了此竖式国画《长征》。
  1965年作《昆仑雪山图》(图4)
  70.2×46.5厘米。2015年12月北京保利以7015万元拍卖成交。
  著录于故宫出版社《嘉德20周年精品录·近现代书画卷四》。
  作品有题识“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一九六五年第一次试写毛主席念奴娇·昆仑词意。可染于北京。”
  图中绘横空出世的莽莽昆仑,以高超的逆光手法表现白雪飞舞,银装素裹,玉龙动天的浪漫雄浑气势。此作构图严谨,以李可染独有的“逆光”手法,体现山石的厚重,山峰的高耸以及云霞的缭绕。光线从左侧而来,笔笔有痕,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似空气在流动,似山村在鸣响酣畅的笔墨,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个雄浑的昆仑,与早前已有尝试的《万山红遍》可相媲美。
  此作描绘了昆仑山富有自然生机的一侧。山石轮廓清晰,棱角分明,画法甚为写实,以斧劈皴和横皴为之,再以石青和淡赭石渲染,墨色融合,表现出了方正的山石和刃形山脊等种种地形,以及坚硬寒凉的质感,符合昆仑山脉特殊的地貌特征。山脚下的松树以重墨写出,其矮小衬托出山川的高大。山间的白雾和左侧的河流以留白呈现,在饱满的画面和浓重的墨气之中,云气、水流这些狭小的空白显得愈发明亮夺目,这种逆光效果的营造使浑厚中顿生空灵之意。整幅空间设置巧妙,笔墨浑厚凝重中不乏空灵隽永,气象静穆辽阔,表现出一种“阅尽人间春色”的霸气,抒发了画家对于诗人的敬仰,以及对于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雄阔的昆仑山象征了诗人与画家想象中的“太平世界”。   1986年作《高岩飞瀑图》(图5)
  128×68厘米。2015年6月北京保利以2300万元拍卖成交。
  作品有题识“高岩飞瀑图。虎跃龙腾,万钧雷霆,笔沉墨厚,云气蒸凝,吾作此图,欲写山川沉雄,用积墨法数十年,习用此法。略识此中秘奥,门外人不能知也。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可染并记。”
  画面为典型的李可染山水构图,以平行的视角观之,山峦峻厚,林木蓊郁,瀑布飞泻。主体山川高大巍峨,顶天立地,置于画面正中,山石的外轮廓呈几何状,层层推远;山石左侧沐浴于光照中,右侧则处于阴影里,山下的树木以重墨画出,与山峦的阴影处连成一片,以此衬托瀑布;一道细长的流水从远处的高原蜿蜒而至,汇集在山谷中形成瀑布,倾斜而下,在峡谷深处又被零落的山石分离成数道水流。
  此作以积墨法画出,山的背阴面和山谷是最浓重之处,山谷中的瀑布又是最亮之处,但并不突兀,而是通过水墨的层层烘托减轻了“黑与白”的强烈冲突,左侧与右侧山峦的受光面亦与瀑布相映衬,使浓墨与留白造成的刺激感最终统一在整体的色调中。从此图可见李可染晚年更加重视笔墨的抽象表现力,将其与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法相结合,作品具有奇异突兀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1962年作《漓江秋山》(图6)
  69.5×46厘米。2015年6月济南荣宝斋以2070万元拍卖成交。
  著录于保利艺术博物馆《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
  作品有题识“石涛诗之乱帆争卷夕阳来,吾在漓江曾见此情境,兹化自家笔墨写之,恨不得石师一见之也。漓江归来客居北戴河渤海之滨晨兴作此。一九六二年可染于画竟并记。”
  “漓江”题材李可染一般是以水墨和花青表现,此作以赭石表现的“漓江题材”很少见。这幅画源于一位美国商人及慈善家的私人收藏。上世纪60至80年代他多次访港,有机会接触中国画,萌生兴趣继而收藏。期间他结识了多位重要画家,如李可染、林风眠、陈福善等,并积极购入他们的作品。
  1986年作《爱晚亭》(图7)
  67×87厘米。2015年8月广东保利以1840万元拍卖成交。
  作品有题识“红叶吟风处,清溪欲暮时。夕阳光景好,莫怪客归迟。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八月,可染于北戴河。”
  此幅《爱晚亭》属于李可染“爱晚亭系列”中迟暮之年的作品。远处望去,画面厚重饱满,带有着一片初秋时分的红色,难免让人触景生情。画面中央,两人于亭中一边休息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仿佛是游玩后因眷恋风景而迟迟不肯归去。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亭亭玉立;画面的右侧是飞流直下的小溪,水花四溅,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此作描绘写实,刻画细腻,既反映出了客观的山水风景,紧密结合了自然景观,在此之上也体现了李可染的独到之处,那就是将山水画与社会联系起来,反映社会,对社会起到教育的作用。
  1972年作《延安颂》(图8)
  45×92厘米。2015年12月北京保利以1667.5万元拍卖成交。
  著录于中国美术出版社总第28期《荣宝斋》杂志,故宫出版社《嘉德20周年精品录·近现代书画卷四》。
  作品有题识“一九七二年春月,可染。”
  此作画家将诸多绘画元素与艺术语言统一在盈盈画面中,而其恢弘气势却已溢出画面,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子嗣的心间。作者将各具象征意义的宝塔山、黄河、长城、红太阳、松林、山脉等融汇成一幅美好河山的胜景,传达出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东方红,太阳升,祖国山川大地都披上了朝霞的红色光晕,宝塔山在最为近景处的山顶屹立,似灯塔般指引着方向;母亲河顺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流淌,隐约传出历史的车轮声;长城在蜿蜒中奋力前行,诉说着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纵观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多以“黑”、“满”、“崛”、“涩”为特色。此作却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不由得让人想起令人过目难忘的《万山红遍》。同样是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红色题材,《万山红遍》浓烈激昂、酣畅淋漓,《延安颂》则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1972年作《寄畅园图》(图9)
  69×48厘米。2015年6月北京保利以1150万元拍卖成交。
  著录于吉林美术出版社《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100周年作品集》,台北鸿禧美术馆《侨岷华园藏画》。
  作品有题识“寄畅园图。园在无锡惠山脚下,为江南名园之一。闻说当年北京造谐趣园时,即以此园为蓝本。一九七二,可染。”
  画面如摄影近镜头般扑人眉宇:远景中的惠山,平地而起,山脚下,株株林木挺立;山峦、林木环抱中,便是屋舍、亭台、湖石错落的园林中景;园林中的地面与湖石围出的湖面,几成两个平行相套的“C”字型,而开口之处,正朝向右下角,将视线延伸至画外。鲜活真切的现场感,显然来自写生,但又更强化画家的意境创造,将写生得来的丰富素材,内化为心灵的感受,并以传统山水的笔墨形式,传递出来。作品强烈的现代构成意识和新鲜的生命感受,完美地融入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之中,一扫传统山水陈陈相因的程式,笔墨、造意与境界的处理均达到新的高度。
  1977年作《襟江阁》(图10)
  69×46.5厘米。2015年5月中国嘉德以747.5万元拍卖成交。
  著录于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画》第六期,河北教育出版社《散珍集成——李可染特展作品集》,上海书画出版社《二十世纪京津绘画》。
  作品有题识“襟江阁在桂林月牙山半山崖壁上,左临小东江,前对花桥。七星岩一带山峦青翠,历历在目。为漓江名胜之一。吾曾多次前往写生。兹写其大意。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可染画竟并记。”
  此图明晰爽朗,通幅以近景描绘襟江阁景色,行笔苍劲中见秀润,迷蒙泛美,积墨沉重中见空灵,清影浮烟。构图侧重于左边,右边一片留白。对比强烈,透光如镜,两行款书长题,记述详尽,书画俱美。   上世纪80年代作《杜甫诗意图》(图11)
  67×45厘米。2015年11月中国嘉德以690万元拍卖成交。
  著录于保利艺术博物馆《可贵者胆·笔相墨韵——李可染画院邀请展2012》,中国书店《可贵者胆——中国画新语言的探索者李可染作品特展》。
  作品有题识“杜甫诗云:水墨淋漓障犹湿。吾偶以水墨写此江山小景,觉水墨胜处色无功矣。可染并记。”
  此作所表现出来的偶然或偶尔的水墨趣味,与李可染常态的那种反复积染的方法有别,是一种即兴的、率性的、简约的水墨方式。而线在山的造型上的退隐则突出了水墨的自然形态,它比之常态的笔墨是更多地运用水使其呈现出淋漓的感觉,而不是常规表现的那种深厚的笔墨方式。这是可染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面对新的艺术问题所作出的探索——他想突破因为时代的氛围所造成的内心和笔墨的紧张,进入到淋漓“水墨胜处”。他所要表现的不仅是“墨分五色”,而且是水墨胜于色、“水墨胜处色无功”的中国水墨境界。
  1962年作《嘉陵江边》(图12)
  70×47厘米。2015年5月中国嘉德以690万元拍卖成交。
  著录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李可染画论》,台北华正书局李可染画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荣宝斋》总第11期。
  作品有题识“昔年嘉陵江边上得此图景,兹写其大意。一九六二年于从化。可染。”
  此作对角线式的构图是李可染在山水写生中反复推敲锤炼得出经典样式之一。大幅面的留白将画面斜分为一江两岸,以斜线的纵深感推出嘉陵江的空间延伸,创造性地将西洋焦点透视法与传统的全景山水构图结合起来,以航拍的视野来排阵布景,立意高远,气势阔大。传统的水平线式画水构图,适应于手卷这一狭长独特的中国画形制,以“移步换景”的动态视角将江河沿岸的山色逐一表现出来。但手卷这种视觉形式很难适应现代绘画展览的公共性,也不适用于普通的书籍印刷传播。如何在有限的视域内表现出大江大河的奔流纵深感,正是现代山水画所试图解决的问题之一,李可染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除了构图之外,他还扬弃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中既有的整套视觉符号体系,以融合中西的方式,通过对景写生与时代生活的体验,反复锤炼建构出全新的现代山水造型语汇,每一处细节符号都凝练得非常鲜明。那些融入光色因素的逆光山体,白墙黑瓦对比鲜明的房屋,富有装饰韵律的树林,保留古意的扬帆轻舟等等都烙上了李可染独有的印记。
  从以上2015年李可染的十二幅山水画拍卖精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市场对李可染作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其画作因存量少而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必然会造成价格的上涨。故“李家山水”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其画作在未来市场依然会风光无限。
其他文献
秋月明净,秋风清爽,秋叶静美,秋果累累,秋空高远……在我的心目中,秋天是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它没有春的张扬、夏的暴戾、冬的冷酷,无欲无争,宁静而平和,优雅而别致。“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孟浩然《秋夜》);“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程颢《秋月》);“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期刊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湖雷镇石坑村,有二千多人口,绝大多数姓吴。吴氏族人至今保存着一副古围屏,是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湖雷富翁吴旭斋71岁暨张孺人61岁双寿荣庆时姻亲族友、达官贵人共同制作赠送的。  寿屏由十二块木刻小屏风连接而成,每块宽48厘米,高298厘米,块与块之间用阴阳铁钩联结,最外边用特制的臀部有凹槽的石狮子夹住,呈椭圆扇形摆放。正面是廖瑛进士撰、马琳武进士书的寿序,叙述吴旭斋的道德文
期刊
本刊讯 2015年恰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诞辰100周年,北京远方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一海外藏家处征得38把顾景舟紫砂,以套系的方式进行拍卖。2015年12月4日,经过激烈的竞价,“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所制的38把紫砂茶具最终杨子以1.9亿元的高价全部收购,加佣金最终成交价格高达2.128亿元,该项拍卖在国内再次创造了中国紫砂壶多件拍卖的新纪录。  本次展出拍卖的还有明清及民国名
期刊
徐伯璞(1902—2003),又名徐宝琦、徐立椿,号二东庐主人,山东肥城人,他出生于一个耕读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弱冠入山东齐鲁大学,1927年入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归国后从事教育,曾任济南市正谊中学校长、山东省督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沦陷,为坚持抗战,徐伯璞和王献唐一起,率领山东文教界部分人士,辗转千里,来到大后方重庆,供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历任国民教育科科长、社会教育司代理司务
期刊
本刊讯 在2015年北京保利秋拍中,齐白石《“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成交价突破亿元,这件拍品是通过网络竞拍成交的。北京保利秋拍推出的艺典“同步拍”成为此次秋拍最大亮点。  不仅是在北京,上海的网络艺术品交易市场也是风生水起。近日,“万一文化”打造的全新交易平台“艺成交”上线发布。得益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思维,“艺成交”手机app平台及其强大的后台管理系统的推出将为广大参与者提供自由、平等、高
期刊
唐代饮茶之风炽盛,对茶具需求很大,追求时尚、极富市场观念的长沙窑跟风而上,凡能用陶瓷材质制造的茶事器具,他们都有生产,而且规格品种多样,也十分讲究造型装饰,对后世陶瓷茶具的影响很大。据笔者粗略统计,长沙窑制造的茶事器具大约有12种17式(其式可能更多),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青釉茶模  唐时流行茶饼,唐人在加工茶饼时,将蒸捣过的茶末置入茶模中,打压拍平,茶末在茶模中便成饼状。茶模在《茶经》中称之为
期刊
如今,随着经济和艺术的高度发达,评价一个城市的艺术影响力越来越复杂:历史声望、流行程度、市场化程度等不同指标日益繁杂。美国Quartz财经网站近日根据Planet Art网站统计的网络点击量、城市所含博物馆、画廊、艺术展会的数量等指标,评选出了2015年全球最具艺术影响力的15个城市。香港与北京均上榜,分列第9和第13位。纽约、伦敦、迈阿密、威尼斯、巴黎分列前5名。 (据国际在线)
期刊
本刊讯 2015“一带一路”中国艺术品自由贸易高端对话论坛2015年12月20日在沪举行,业内专家在会上呼吁,中国应尽快调整政策促进海外文物回流。  早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初,就有关于小范围放开文物拍卖、促进海外文物回流的呼声。但中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禁止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文物商店或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受制于此,小范围放开文物拍卖一事一直未有实质进展。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
期刊
竹简中出现《论语》,墓主身份初步明确系第一代海昏侯刘贺。2015年12月23日,西汉大墓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国内数十位秦汉考古权威专家对西汉大墓的发掘给予高度评价。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表示,如果墓主最终确定为刘贺,我认为他最起码是崇尚圣贤的,为什么主椁室里会放置一扇绘有圣贤像和孔子生平的屏风?像座右铭一样摆放在寝室旁边,还有此前出土的两方砚台,再加上如此多的竹简,都说明刘
期刊
气势恢弘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厚重典雅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风格超前的中国电影博物馆,活泼生动的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的172家博物馆各具特色。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近日在北京博物馆学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北京已成为全球拥有博物馆数量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英国伦敦。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