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让语文课堂如此多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k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信息量。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字音、字形、词语、成语、句子、修辞等,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通过学习作品的内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摘录、圈点、简评等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随着学生这些语文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问题就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解答、反思。另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加强语文学科与他们的联系、融合,可以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背景知识、实践应用等方面能够相互渗透,从而引导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加强。
  二、训练批判性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做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时,把“蔷薇花定位为最弱小的!同学们认同这种观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认为蔷薇花不是最弱小的,它还保护了花下的小草、小蚂蚁等比它更弱小的动植物。”有的说:“我认为蔷薇花、小草、小蚂蚁也不是最弱小的,风雨才是最弱小的。因为风雨看起来虽然疯狂,但这些动植物最后战胜了它。风雨过后,花儿更艳了,草儿更绿了,小蚂蚁又去劳动了。”巧妙的点拨唤起学生潜伏的批判性思维,引出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总之,批判性意识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导,批判性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正是问题意识形成的一个核心要素,如果我们有意识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我们就会常常惊喜于学生耳目一新的见解。
  三、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金钥匙。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并不容易。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找问题或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1.学会从课文中寻找问题。
  (1)围绕课题寻找疑点。课题便是文章的“眼睛”,要是学生能围绕课题提问题,就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故都的秋》,题目中“故都”能否换为“北平”?为什么?
  (2)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疑点。课文中有的词句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但有的词句含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这就要通过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难来突破。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句“人们都认为这位父亲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失常了吗?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3)从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中寻找疑点。《地震中的父与子》最后一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是全文的文眼,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了不起?
  (4)抓住課文的重点寻找疑点。在阅读中,可以根据课文记叙的重点,通过前后比较,从中发现疑问。通过这样的寻疑解难,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以及写作特点就会得到深刻的理解。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是如何安排这三天的?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这三天之间的内容有何联系?
  (5)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为什么要花很大的篇目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关系密切?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
  2.从答题中学会问问题。
  对于那些不知如何提问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提问和老师设计的问题对他们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启发性。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梯度,让悬着的果子摆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位置,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在层层剖析中,在问题的解决中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
  (1)辛弃疾是哪个朝代的?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什么的?这首诗的题目“夜行黄沙道中”点明了哪些内容?
  (2)开头两句创设了怎样的一个环境?中间两句作者描写了怎样一个画面?他是如何描写这个画面的?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反映作者怎样的一种情绪?
  (4)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追求?
  这样引导提问学生,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习诗歌鉴赏的内容后,可以启发学生“让你自己学习古代诗歌,你可以通过哪几方面来学习?”,然后引导学生模仿运用,提出类似问题来自学该部分内容,掌握有关知识。假如我们平时都能做好示范、引导,学生自然潜移默化,从而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发问,并在向老师和同学发问时,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其他文献
角膜无血管是角膜透明和正常视力的重要保证。虽然角膜新生血管对角膜损伤修复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长期慢性的角膜血管新生会形成角膜翳,破坏角膜正常微环境,使眼前节免疫赦免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地发展,要使语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峡谷,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课本是最基本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
米尔贝肟(milbemycin oxime)是从链霉菌属中分离而得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由米尔贝霉素A3肟和米尔贝霉素A4肟按2:8比例组成的混合物。为了探讨其安全性,本研究利用小鼠经
摘 要: 新课改理念强调以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语文生态课堂就受到了教育教学机构的高度关注。语文生态课题的提出有着特定的背景及实质。文章就语文生态课阅读内涵、任务及路径等方面论述这一新型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生态阅读 基本任务  语文阅读生态课堂指的是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读悟说写,以生命活动为载体,以情感意志为动力,思想在碰撞,情感在激荡,师生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活力的课堂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引起的一种牛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及仔猪呼吸系统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
新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告诉我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心智潜能的开发,发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成为“教书先生”,只是单向地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尚未在全体教师中达成共识,教育效果与突飞猛进的社会科技、社会劳动相悖,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