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浅层学习的有益探索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nb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常见于语文学科,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只有语文学科才有阅读教学。其实,许多学科都可以尝试阅读教学,历史学科尤其需要。历史知识是浩瀚的,但历史教科书的容量是有限的。以现行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古今中外的内容共六册书、132课,每课的正文、附文共约2000字,这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难以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难以帮助学生通过多维视角对历史事物进行解释、分析与评价,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物的深刻认识。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提供素材并指导其阅读,是弥补这一不足的好办法。

一、史学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


  史学阅读与文学阅读有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文学阅读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体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等。而史学阅读的重点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师极少开展阅读教学,通常代之以材料题的分析。分析材料题并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因为它对材料的分析仅围绕试题的设问展开,很难真正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
  沈老师开展的史学阅读教学,其基本思路是:确定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重点史实作为主题,选取精当的史料让学生带着特定的问题进行阅读,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结合史实进行材料分析与解读,最后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
  沈老师以鸦片战争赔款为主题,具有以小见大的意义,借此可帮助学生认识列强侵华的本质。战争赔款指“一个国家由于战败原因,根据和约支付给战胜国军费损失及战胜国商民在战争期间受害损失的款项”。但就中国近代史而言,战争赔款是“规定于不平等条约之中的对中国人民的勒索”,因为那些战争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敌对国家,以武力推行国家政策造成的武装冲突和法律状态”。那些极富侵略性的“为结束战争状态缔结的条约,是列强以威胁手段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掠夺性、强制性、奴役性的不平等条约”。[1]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外来侵略,且以失败而告终。它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半殖民地历史的开端,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

二、教师预设问题的解答


  在阅读教学中,沈老师选取的史料为《南京条约》的赔款部分。《南京条约》共有十三款,其中涉及赔款的有六款,足见赔款问题在这一条约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赔款问题既反映了近代的中外关系,也折射出中国的内政。赔款问题虽是近代中外关系的冰山一角,但窥一斑而知全豹”。
  围绕《南京条约》的赔款问题,沈老师选取约500字的材料,包括关于“商欠”“烟价”“军费”数量的规定与赔偿“理由”的说明,以及赔偿时间与方式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五段材料较全面地反映了《南京条约》关于赔款的内容,涉及赔什么、为何赔、赔多少、怎么赔等四个方面。
  不同于文学阅读中的欣赏,史学阅读是以解决历史或现实中的问题为目的。因此,带着问题的阅读才有可能是真阅读。为此沈老师设计了以下七个问题:
  (1)清政府对英国的赔款包括哪几
  部分?
  (2)“商欠”由“官为偿还”,这是否合理?为什么?
  (3)英国要求“以洋银六百万元偿补”鸦片“原价”,其借口是什么?
  (4)如何看待林则徐禁烟期间“将大英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的做法?
  (5)如何看待赔偿英国军费的规定?
  (6)条约规定了怎样的具体赔付办法?
  (7)英国为什么不让清政府一次性付清,而是要求分期偿还赔款?
  这些问题既有对具体条款的浅层意思进行设问,也有就条款内容谈自己的认识,教师旨在通过这些问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材料处理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能阅读理解历史材料,“阅读”不是泛读,而是读懂;“理解”不是一知半解,而要真正领会。读懂和真正领会材料的重要前提是,知晓相关的历史背景,并尽可能地将自己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观察。从回答情况看,学生基本读懂了条约的浅层意思,但并未真正领会条约的深层内涵。可以说,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既在意料之外,又在预料之中。
  沈老师所选的材料,在文字上并无阅读障碍,但史实障碍却不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沈老师对“商欠”“烟价”“军费”进行了说明。“商欠”问题既涉及当时的外贸体制,又反映了英国的侵略意图;“烟价”问题既与战前的禁烟有关,又关乎战后的鸦片走私;“军费”问题涉及的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以及战争责任的认定问题。可见,真正领会材料并非易事,这从侧面说明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历史材料不能仅限于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还应深刻领会材料背后的内涵,为此就需要横向、纵向的联系。鸦片战争时期,英国人柏纳德在《“复仇神”号轮船航行作战记》中写道:“在英国过去所参加的战争中,我们英国人每次不但打了仗,还出了钱。侥幸得很,在这一次战争中,我们英国人虽然打了仗,但能够强迫中国人为我们付出差不多战争所有的费用。”此后,每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后,列强都会提出赔款要求。而对侵略者的赔款,则深深地刺痛了中国人。时人在《东方杂志》第13卷写道:“赔款,国家之大患也,国家之大耻也。”
  分期赔款与军队驻防联系在一起,从而开启了列强在中国驻军的先例。甲午战争结束后,日军仍在威海卫驻扎;《辛丑条约》则明确规定,列强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由此可见《南京条约》赔款问题的深远影响,并进而印证,围绕这一主题开展阅读教学的教育价值。

三、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


  教学活动临近结束时,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些课堂生成的问题,超越了教师的预设,但这正反映了本次阅读教学活动的意义,因为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的史学阅读应坚持开展下去。当然,其形式可以多样。
  有的问题可以由教师予以解答,如当时的中国货币单位为“银两”,为什么条约写的是“元”而不是“两”?鸦片战争前,清朝在外贸中处于顺差地位,外国的金属货币大量流入,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西班牙人在墨西哥铸造的银元。受自然经济的影响,中国的银两在形制、秤法和成色等方面极不统一,区域间流通不便。而西班牙銀元形制统一,且没有秤法和成色的区别,便于流通,鸦片战争前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的主要支付手段,鸦片交易、商业欠款均以此来计值。“为了便于计算和划一赔款单位”,侵略者即把“军费”也折成“银元”来计算。可以说,“鸦片战争赔款以西班牙银元为计值单位,作为近代史上例外现象,乃是特定因素及环境所决定”。[2]由于西班牙银元与中国银两在折算时遇到很大麻烦,加之19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西班牙银元停铸,此后的对外赔偿均以银两为计值单位。
  有的问题可由教师提供参考文献,让学生阅读。如《南京条约》中的其他条款是否也像赔款问题一样复杂?中国近代史上的其他不平等条约的赔款问题也这么复杂?教师可以印发以下文献给学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第七章、李育民《甲午战争暨〈马关条约〉与中外条约关系的变化》、苏黎明《庚子赔款的四次变故》、汤申《各国“庚子赔款”的结局》。有的问题还可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检索,并向学生推荐免费的学术平台,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网。

参考文献


  [1]相瑞花.试析近代中国的战争赔款[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李向前.关于南京条约用“圆”作计值单位问题[J].学术月刊,1984(12).
  (作者系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其他文献
为了贯彻中央有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部署,教育部门现在正在加快研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希望在203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怎样的问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都是当前学界比较关心的话题。  2017年4月18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发布研讨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在京城东郊杨镇的西北角,坐落着一所花园式的农村学府——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杨镇一中”)。初建时,杨镇一中只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如今,这所学校已经蜕变为一所教育教学质量优良的市高中示范校,一所追求卓越、可以让家长放心托付孩子未来的学校,而这与杨镇一中一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  一、重师德:将师德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学高为师,
编者按  提起錢守旺老师,会想到他倡导的“动感课堂”。“动感课堂”是以学生活动为设计思路,以“情境、学材、问题串”为抓手,以“五动理念”为教学追求,以学生思维深度参与和知识深度理解为目标的一种理想课堂形态。“动感课堂”在全国有七个实验区,覆盖近百所学校。本期发表的三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带你走进“动感课堂”,全方位感受“动感课堂”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提出的教学策略。通过第一篇文章的学习,可以明确“对话”
“用市场机制整合教育资源,为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使得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服务更加灵活和到位”。接受采访时,肖卫国主任用上面的话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教培中心”)的工作定位。教培中心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附属学校发展与研究中心,旨在整合北师大附属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系统、优质的服务。研究中心成立后,在开辟新的服务渠
2015年7月24—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与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合作主办,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协办的“2015中美校长高峰论坛:美国荣誉校长北京行”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活动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中小学校长协会主席詹姆斯·理查德森(James Richardson)先生,他向我们讲述了技术如何改变着今天的教育。  中国教师:亲爱的詹姆斯先
黄宝环  女,汉族,1930年2月—2017年8月,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永宁镇人,高等师范肄业。  1950—1952年,先后在关岭县花江镇花江小学、新场村新场小学担任唱游、语文和音乐教师;1952—1987年,转到镇宁县六马区①任教,先后在六马区的乐运村、良田村和打帮村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担任全科教师,执教三十余年;1987年调到镇宁县城关镇城关三小担任小学语文教师,直至退休。1959年至1985年,
在推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依托“深度学习”教学理念开展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也引发他们进行了深入思考。  学生的学习是深度交流和深度思维吗?  我们的设计和实施一致吗?  我们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或个性化需求了吗?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认识学生的哪些策略或方法?  我们在穿越学科边界的探索和实践中有哪些思考?  我们在认识学生方面有什么困惑或问
一、家庭环境与求学之路  1. 热情淳朴、重视读书的父母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渔民家庭,兄弟姐妹共有五人。我的母亲是文盲,父亲读过几年私塾,他们对我们兄弟姐妹的教育很重视,支持我们读书。我母亲对我们兄弟姐妹的管教比较严格,母亲的观念是“见贤思齐”,经常给我们指出应该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向对方学习。  父母教育我们要善于与人交往,不要独来独往,朋友越多越好。我上学时,尤其是高中阶段同学朋友很多。我家靠着
董一菲老师为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打造了八种教学范式,其中课堂诗词教学范式以大容量、大自由、大开阖、大包容、大视角为特点,极能体现诗意语文的美学特征。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董一菲老师酷爱读书,涉猎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由此涵养出的气度、风范无不融入她的教学课堂中。诗意语文课堂的美,是乾坤开阖自由之大美,是重峦叠嶂,是花团锦簇,是千姿百态,是千变万化……《涉江采芙蓉》课例
【摘 要】我们对教师游戏前指导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编码,发现游戏前教师指导幼儿的时间较短,指导大多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主要通过简单询问幼儿做什么,询问与主题内容和作品材料相关的知识经验来指导幼儿,但由于询问过于盲目,缺乏内在的结构。教师还主要通过“追问”“重述”来回应幼儿。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在游戏前指导幼儿的意识,增加游戏前指导幼儿的时间,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丰富幼儿与游戏相关的新的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