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fangzh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年某月·车站】
  “旅客朋友们大家好,由远方车站驶出,终点为远方站的列车即将出发。本次列车为单程车,请您携带好回忆与梦想,准备上路。”
  【1938·长沙】
  这样的春寒料峭之于长沙,之于他,断乎为头一回。
  记忆里姜黄浓稠的落日浸泡着鸦青的檐角,风细细软软地裹挟着过早的蝉鸣声入耳,攥着巷口买的麻仁奶糖,挤到戏台下听花鼓咿咿呀呀,看说书人呷口毛尖,一拍醒木惊破残阳。
  那时年幼的他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同爹一起去车站,有时是送远行的叔父,有时是接归宁的姑母。每一个行色匆匆的旅人都在这里留下足迹,准备着出发或到达。他并不知道列车轰鸣着启动时,那微微抖动的铁皮箱里装着的人们将要去向哪里,也许是书中画里歌颂的、渲染的远方——是江南的桃红柳绿?是塞北的大漠斜阳?
  于是他也就对这样的远方充满着期待。直到有那么一天,他拎着书箱坐着北上的列车,从那个梦始的车站来到远方的北平,读书教书,成家立业,杳杳十余载。
  他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以这样的身份回来,以一个“过客”而不是“归人”的姿态挤在初春涌动的人潮里,让百年一遇的寒流透过妻补了又补的棉袍钻进骨髓,耳畔是孩子无助的哭声,学生们惊惶的碎语。
  去岁卢沟桥一声炮响,学校被迫南迁,与清华、南开共同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可还没等他好好体味归乡的亲切,十一月日军对长沙的轰炸就将熟悉的晨钟暮鼓摧毁成了断壁颓垣。做了半辈子书生的他,第一次见识到何谓“哀鸿遍野”。
  国难当头,南迁,再次南迁。沿粤汉铁路一路向南,再从海上辗转,前往昆明。永嘉南渡、宋人南渡、明人南渡,那些课本上白纸黑字钉在耻辱柱上的历史,如今真真切切发生在他的身边。
  这不是他认识的长沙。过客对未来满心惊悸,归人对前路满怀迷茫。昔年目送他北上去远方的车站,而今对于他也意味着远方——是将要去到的远方,是不知能否回来的远方。
  这一路迢迢千里,也许他就真的再也回不来了,也许回来那一天老木寒云满故城。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
  可如今他哪能想那么远呢——天上炮又响了,他还要教书呢。
  【1987·广州】
  记不得有多少年,多少年没有这样近地看着对岸的万家灯火了。
  他知道自己的根在那里,知道自己来自奔腾怒吼的长江以北某一片土地,而非遥远的海岛。
  三十八年!三十八年来他无日无夜不在想念着那片土地,可是一方海峡,硬生生将他的亲人、爱人、故人全部阻断,甚至连退路也无处去寻。
  他是北方人,生平来过两回广州车站,中间相隔三十八年,停留均不超过二十四小时。
  当三十八年前拖着带血躯体疲劳地走下南京到广州的列车,并即将马不停蹄地奔赴港口时,他驻足了,回头望了望这陌生的车站,默默地问自己:“那是哪里?”
  他又向北望:“那又是哪里?”
  “一路向北,最终是哪里?”
  是霓虹万千的珠江,是涛卷霜雪的长江,是滴着汗水、名字叫“家乡”的地方——他的根。
  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来到这么远的地方,而且马上就要去到另一个更加遥不可及的远方。
  明明都是国!明明都是家!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这是多少人浇筑在骨子里磨不灭、褪不去的永恒的疤。幸而——他等到了这一天。一九八七年,两岸三通。
  如今他坐在车厢里,看着站台两侧无穷无尽的灯火璀璨,广州于他而言是远方,可更是家的一部分。曾经他从这里走向背井离乡的南渡之路,如今他又从这里启程,一步一步北归,靠近他心窝里的地方。
  他开始觉得这座车站,车站里每一个晃动的人影,都无比亲切。这种浓浓的归属感缘何而来?大约是源自炎黄骨血吧——来自上古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
  是远方,亦是故乡。
  【2001·格尔木】
  不眠不休的第三个日夜。
  高原反應让他带着淡青色胡茬的脸有些苍白,眼窝下两个浓重的黑眼圈。他咬着牙,埋着头,握着短短的一截铅笔,无休止地演算着。烟灰缸里堆满的烟头和手边厚厚一沓草稿纸,是这一夜的成果。
  他喝了口茶。是砖茶,带着浓浓的藏家味道,劲儿很大,足够他这个生于江浙喝着龙井长大的南方孩子提神。
  尽管非常想到床上去睡一觉,但压在肩上沉重的使命感还是告诉他:不能。
  家里人并不理解他一个名牌大学毕业、前途无量的青年为什么要跑到离家千里的西北来修铁路,朋友们也不支持他的选择。高难度的技术,风霜严寒的考验,以及那两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字眼——远方。
  光是坐火车从家来到这里就用了好几天。
  太远了,实在是太远了。远得几乎让心无处安放。
  就连工程队的队长都带着浓浓的乡音对他说:“孩子啊,撑不下了回去吧,回去吧。”
  可是他不能,他也不愿。
  因为千里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级难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停工多年,这一条“天路”终究是名不副实。他选择来到遥远的异乡,住在破旧的火车站,每天用几个小时跋涉几公里勘测地形,晚上再通宵做规划,设计方案。
  大家都说苦。他笑,干什么不苦呢?
  他想,他大约是把自己当作了这片土地的一分子,就像那些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的高原儿女一样。只要他将全身心都投入进这份他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工作,他就不觉得远,他的心就紧紧地和这片土地贴在一起。
  窗外晨光熹微,再过一会儿,就能看到朝阳从黑暗地底喷薄而出。
  他的心仿佛也燃烧起来。没错,他来自远方,但他也将在这座车站换乘,付出自己的一切,将天路修到更远的远方,名唤“家乡”的远方。
  【2018·远方】
  列车开动了。
  我扭头看看窗外人来人往的站台。天地之大,软红十丈,我真心感恩与每一个人在此时此地相遇,并诚邀他们共同见证我即将走向的远方——未来。
  世间蹉跎岁月,其间南渡北归多少人,守着自己的初心与信仰,永远不忘。有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于摇摇欲坠的危房固守学术精神不死,有人颠沛流离半生仍惦念一句乡音亲切,有人跋涉千里与高寒并肩铺下通向远方的路,有人——如我,正从远方的车站启程,将要去向车站的远方。
  耳机里传来低缓悠扬的歌声:
  一杯敬故乡 一杯敬远方
  守着我的善良 催着我成长
  所以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
  灵魂不再无处安放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远方的车站选择远方的终点,身披朝露,南渡北归。
  肖尧点评
  作者蕙质兰心,用几个片段,几段不同的人生选择,诠释了主旨——从远方到远方,从别人到自己,坚持初心,永远不忘。文学就是要表现这种极致的选择,就是要用简单的文字诠释高洁的情怀,涤荡人们的心灵,为迷茫的人们指点迷津。
  在浮躁的当下,本文犹如一股清泉,只要流过心底,就会润泽我们。写文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文字的力量。古代文论有“文以载道”之说,流传千年,本文当是对此的一种传承吧!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Nanocrystallized Al-10.0%Zn-3.0%Mg-1.8%Cu(mass fraction)alloy powder was prepared by cryomilling,and then the nanostructured powder was consolidated into bulk m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班级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和学生的教育者,在整个班级管理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班集体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文章总结了现代班主任工作“一、
网络时代让我们在美术教学中素材的收集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尤其是常见的图片、文本、影像素材。这些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the collect
秦王扫六合,千年之后依旧是人们借鉴的对象。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在衰败的原因归结为“赂秦”,而在我看来,秦国之所以强,六国之所以亡,倒另有一种“人性的解读”。  秦国以少胜多也因它是独立而又成熟的“人”。如果把秦国看成一个个体的人,其能够独立且立足之本在于“五脏俱全,四肢健康”。得益于变法改革,秦国的制度、工商业、农业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稳健协调的四肢,为日后“久立”提供了基本条件。相比于其他六
期刊
不论你愿不愿意,只要你活着,就要面对千姿百态的生活。我们要明白,无论是成功的荣耀还是失败的痛楚,都是过眼云烟。我们无法改变生活,但我们能改变自己。Too often we find m
语文课常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根据已备教案的目的、重点、难点而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
鸡年岁末,第一次冠“中国”名,第一次由商务部重点支持,第一次由省政府主办,第一次举办绿色无公害食品专业展会——中国(南昌)绿色、无公害食品博览会暨2005江西食品展销洽
对于中段学生来说,小组合作式日记创作意在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和主体意识,在适量训练的过程中,彰显学生个性表达。在小组合作式日记创作过程中,尊重学生素材的选择,赏识学生文章中
(一)楼盘概念在中国大陆产生不到20年,以前叫宿舍、小区等,表面上看,无论楼盘和宿舍似乎都是指一片楼房构成的一个住宅区。的确,楼盘和宿舍在基本的住宅功能上是一样的,但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