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在教育中的运用例谈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u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描述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同理心就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心理学上讲的“同理心”包括三个方面:1.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对方;2.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3.让对方知道你对他设身处地的了解。
  
  二、现象描述
  
  我在教育过程中尝试运用“同理心”,是在经历了一段教育失败的历程之后。去年下半年,我又接受了一个新班级。开学没几天,一个学生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开学第一天,每个学生都是兴高采烈的,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暑假时的快乐和悠闲。惟独一个男孩子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满脸的愁容,丝毫看不出一个十一、二岁孩子应有的笑容与天真。查查家校联系簿,知道他叫小强。开学半个月来,我就发现他办事拖拉,总是比别人慢几拍。而且,还常常不做家庭作业。我按照联系簿与家长联系,拨了好几个电话,得到的回答都是“对不起,你打错了。”原来小强编造了联系本上的所有信息,甚至把父母的名字也有意写错。快半学期了,我发现小强平时极少开口,对集体漠不关心,很少与人交往。有两次,我试图跟他聊聊,他都莫名其妙地回避了。在大家印象中,小强就是一副无奈的面孔、紧锁的眉头和哀怨的眼神。任凭我怎么鼓励,任凭孩子们怎么主动接近他,他始终这样沉默着,无奈着……
  我起先把这种行为归结为“人格”问题,我惊愕过,愤怒过,逮住机会对他训斥过,而这样做招来的是更大的沉默。每次找他谈话,我总是满腔热情地开始,筋疲力尽地结束。直至最后我真想把他放弃了。此时的我充满了失败感,对教育也有些失去信心。可不经意的一件小事促动我开始了反思。窗外小鸟在叽叽喳喳地鸣唱,小强会不由自主地向外张望,眼里流露出无限的向往;雨过天晴,几缕阳光射进教室,我发现孩子脸上会露出一丝难得的微笑。我惊奇,为何美丽的自然景观让他如此心动,而学习活动却无法使他集中注意力。直到有一天,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极为震惊。中午,大家都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课外阅读,突然,小强不知何故与同桌打了起来,下手还特别狠。事后,终于从他嘴巴里漏出了一句话:我心里憋闷得受不了了,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同桌一挑衅,就打起来了。
  
  三、干预策略
  
  震惊之余,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这孩子身上有那么多的不合常理?十一、二岁的年龄,本应是天真、烂漫的,而这孩子却少年老成?通过家访和多方面的了解,我知道家长对小强要求十分苛刻:孩子表现要第一,考试成绩要第一。而且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追求学而优则仕,信奉私塾先生的“板子”教学。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认为是应该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尝到的就是棍棒了。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孩子透不过气来。久而久之,孩子变得畏惧、顺从、退缩,形成了固执、孤僻的心理疾患。我想,作为一名教师,虽无力改变教育体制,但我可以用同理心去理解他,去帮助他。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那将都是我们教师的失職。因此,我对小强进行了个别辅导,这辅导是在与小强多次不厌其烦的交流面谈中进行的。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所在,因而每次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第一次面谈是放学后,我约小强一起去生物园散步,还给他带了点充饥的点心。走在悠长的石径小路上,我引导小强倾诉了近两个小时。虽然,更多的时候小强还是沉默着,但从他断断续续的诉说中我了解到,其实他十分在意同学和老师对他的评价,不好的评价令其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次面谈,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对小强循循善诱,他也由最初的戒备、拘束变得结束时轻松起来,并开始能直视我的眼睛。
  以后,我又多次找小强沟通。每次沟通,我都是站在他的位置上替他分析问题。每次交流,我都利用疏导的方法帮助孩子调整认知。第一,父亲的棍棒教育方式虽然不妥,但可以看出他“望子成龙”与“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情,父亲是爱他的,应该体谅父亲的苦衷。第二,在学校里没有知心的朋友是令人烦恼,但反思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是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的。第三,老师批评教育自己说明老师很在乎自己,希望自己进步,同时也说明自身确实存在着不足,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我和小强讨论了改变现状的一些办法:第一,利用空闲时间,遇到困惑多找老师和家长沟通,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寻求理解与帮助。第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改变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印象。
  在多次的交流沟通中,小强的情绪虽曾有过低落,萎靡,但我认为,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不能由此而放弃对他的帮助。小强愁容满面了,我给予耐心劝解,解除症结;小强考试考砸了,我帮助分析原因,订正错处;小强与同学闹别扭了,我及时了解情况,让其与同学重归于好……一段时间下来,孩子明显进步了,脸上有了难得的微笑,完成作业也及时了,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多起来了。
  当然,在与小强交流沟通的同时,我也跟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与协调。了解小强在家的情况,劝说家长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指导家长改变教育方法:给孩子以鼓励,给其自主的机会,不要施压,不要动用武力,让其量力而行,以便树立信心,要经常和孩子交流,了解近期的心理动态。
  
  四、结果反思
  
  从与小强的多次沟通及后续的追踪来看,本个案运用同理心的辅导干预是成功的。运用同理心来帮助一些心理有障碍的孩子,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运用“同理心”,营造心灵沟通的氛围
  心理学上有个“霍桑效应”:霍桑工厂有较完善的福利制度,但工人的情绪仍不高,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霍桑给大家创设一个谈话的机会,工人的情绪得到了宣泄,他们心情舒畅,干劲倍增。“霍桑效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想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应先给学生讲话的机会,而不是先来一场暴风骤雨,这样哪个学生还会愿意吐露自己的心迹呢?确实,过去,我与学生沟通的“杀手锏”是命令、警告、训诫和责难,结果要么招致学生的反抗,要么使学生变得顺从、依赖和沉默,这种沟通的后果是违背教育初衷的。成功的沟通就像是在击掌:在一只手上我们想要陈述我们自己的观点,在另一只手上,我们需要倾听别人的心声。所以,在教育中,我尝试着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他们的心情”,以学生的逻辑来思考“他们的一切”。这样,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受尊重的权利,从而诱发形成彼此充满体谅和关爱的教育氛围。
  2.运用同理心,探索有效的沟通办法
  运用同理心不等同于认同和赞同学生的行为和看法,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从而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沟通者的誓言”是我们在沟通时应牢记的: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给予你说出观点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你,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你交换。
  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有些老师的表达常是:“你这样做是为了出风头!”“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学习?”“你必须把作业重抄3遍!”“你太不像话了!”“把你们的嘴巴闭上,安静下来!”等等,这种表达虽见效快,但使用频率过高就失效了。这是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后面隐藏着这样的信息:“我是权威,你必须听我的。”这样的信息让学生听了很反感,自然就会产生顶撞或逆反情绪。久而久之,会对类似信息表示漠然。但换一种说法,或许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如小强在临近期末大考时,利用中午课外阅读的时间,偷偷地溜出去玩。我站在教室门口看着他满头大汗地进来,火气一下子上来了,但想到曾经在他身上付出的心血,我强压怒火,平静地说:“快去洗个脸,然后把衣服穿上,当心感冒。”之后,我没有多说什么。放学后,小强主动跟我说:“老师,我刚才头有点疼,所以想出去活动一下。我违反了班规,我愿意接受你的批评。”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对方也会换位为我们思考。因此,有效的沟通方法,艺术性的沟通语言,无疑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密感,学生也会通过改(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变自己的行为来帮助老师化解问题。
  3.运用“同理心”,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在教育实践中,我运用同理心,特意放大学生的优点,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小强通过一学期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我有意组织了一次“是花儿总会开放”的班队活动,大张旗鼓地表扬了小强,并向他送去了真诚的祝福。这时,我终于看到孩子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灿烂的笑容。你说,忧孩子们所忧,乐孩子们所乐,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在教育中尝试“同理心”的运用,我尝到了一些甜头。我想这种教育方法体现了我们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此,我们需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需要“蹲下来和孩子讲话”,这样,我们培养的才可能是具有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绍兴市树人小学 浙江绍兴 310000)
  责任编辑 郑海燕
其他文献
马化腾的企鹅帝国无处不在,腾讯公司提供的产品几乎可以满足一个中国互联网使用者在网络上的所有使用需求。  与这个庞大的产品线相伴随的是恐怖的业绩:截至发稿时,世界第三大互联网公司腾讯市值为471亿美元,比除开百度的所有中国上市网络公司市值总和还要高。2010年第三季度总收入7.8亿美元,期内盈利3.236亿美元。QQ活跃人数6.366亿,同时在线最高达1.187亿。  如果不考虑到年底与360的那场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重视“双基”的传统教学影响下,我们的教学往往只注意到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层面,忽视了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理解与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请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