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完全内界膜剥除与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系统评价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完全内界膜(ILM)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

方法

循证医学研究。以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剥除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在线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相关文献。选取以高度近视黄斑劈裂作为研究对象,干预方式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1日。排除重复、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和综述性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选择均数差(MD)和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手术后黄斑裂孔(MH)发生率。

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232篇文献,最终纳入10篇文献的417只眼进行分析,其中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保留中心凹ILM剥除分别为245、172只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者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者治疗后BCVA、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VA:MD=0.05,95%CI -0.00~0.11,P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历经半个世纪的革新和发展,从开放式向微创技术突破。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具备适应证广、切割效率高等优势,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疗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者手术中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而今,随着手术显微镜系统、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等设备研发以及新型人工玻璃体材料的开发应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向着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期待未来眼科领域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创新技术进一步发展,临床医生能以最小的损伤,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为患者带来更美好的光明。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和非PPV(NVS)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于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以及角膜、眼内及全眼像差测量。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测量患眼角膜、眼内及全眼像差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手术前后视力及固视性质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IMH患者25例2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手术前后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微视野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MP-3微视野计测量患眼黄斑12°视网膜光敏感度(MS)、双变量轮廓椭圆面积(BCEA)。采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DEX)治疗重度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重度IMEM患者24例2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17例18只眼;年龄(57~84)岁。IMEM分期为3~4期。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采用SD-OCT仪测量患眼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将患眼随机分为PPV组、PPV DEX组,分别为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