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民立命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国家的繁荣一直是从施政者到普通民众的不懈追求。国家的繁荣有各种形式的体现,而国民财富的增长无疑是最为直接的。正因如此,自1776年,道德哲学教授亚当·斯密出版了那部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来,两百余年的时间里,依然有无数经济学人在继续斯密对国民财富增长原因的求索。从哈罗德·多马、索洛、卡尔多等人的增长模型,到库兹涅茨等人对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及发展经济学对于后发国家赶超战略的思考,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济学人对于国家繁荣原因的孜孜以求。在斯密的思想来到中国110年后,这一次,关于繁荣的求索迎来了一位中国学者的思考。
  林毅夫教授带来的,是“新结构经济学”。在《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一书中,林毅夫教授以生动、简明而易于理解的语言,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思想提出的“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Growth I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GIFF),从而为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策制定实践提供了参考;并且指出,GIFF框架不仅适用于低收入国家,也适用于转型经济以及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
  对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学术意义,林毅夫教授另有专著阐述,其中收入了诸多名家对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成败得失的评论。珠玉在前,在此,笔者无意续貂。而新著针对的则是非经济学专业人士,语言更为生动平实,更有大量发展中国家失败或成功的例子,如作者所言,“以浅显的语言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理论和政策思考”。由于对象是非专业人士,不必拘泥于学术著作必要的限定,叙事反能更为个人化,从中亦能窥见作者的内心世界。反过来,对作者内心世界的贴近,或许亦能使读者更为容易理解新结构经济学的学术脉络。
  纵观全书,除了经济学观点的阐述,在那些充满个人色彩的叙事中,最多的是对责任和使命的强调,例如,“我的责任就是借鉴世界历史与其他国家的政策经验,利用经济分析帮助他们制定出充分考虑他们的愿景、优势、约束和目标的合适战略”;“自我童年开始,我人生的追求就是帮助各国实现持续的动态增长以消除贫困和实现繁荣”;“由于受过儒家传统教育,我一直希望找到一种有助于我国实现繁荣的方法,让我们的人民能从贫困与饥饿的恐惧中解放出来”;“一个人应该像李冰一样,为自己所生活的那片热土做一些促进繁荣、惠及千秋万代之事;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像王阳明一样,拥有独立思考和知行合一的能力,并且即使在逆境之中也要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上述语句不免令人想到横渠先生的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传统中的知识者一直强调对社会建构的使命与参与,《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无论是“诚意、正心”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还是“格物、致知”对知识修养的追求,最终都要落实到“治国平天下”。
  对修齐治平强调到极端,则是以“帝王师”自命。这种对于使命和责任的过度自诩曾经为人诟病。而在现代经济学中,以米塞斯、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传统对社会建构“通往奴役之路”的质疑更是深入人心。然而,撇去这种建构意识在社会层面的滥觞,对于个人而言,即便儒家思想已不再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那种对于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无消减。数千年文化传统,早已在不经意间浸润了每个中国士人的灵魂。
  经济学通常被认为是人文社会学科中最为贴近自然科学的学科之一。经济学界重视实证研究的主流趋势亦使得经济学家的分析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强调“是什么”而非“应该如何”。然而,经济学的分析固然更多是价值中立的,但经济学家始终有其立场,任何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其背后总是或多或少浸染了经济学家本人所在的文化传统。斯密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分析离不开苏格兰启蒙学派的影子,芝加哥学派对自由市场的强调植根于盎格鲁一撒克逊自由主义传统,阿玛蒂亚·森对饥荒的研究亦时时提醒人们印度社会权利分配的现实。同样,新结构经济学则深深打上了中国烙印。尽管新结构经济学依然基于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但不仅其许多观点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而那种来自儒家传统,基于“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感,或许更是其灵魂。
  中国学术传统的一个特点是对所谓“实用理性”的强调,即更强调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发明,在“真、善、美”中相对更强调对“善”的追求而非对“真”的追求。这种传统一方面或许阻碍了现代科学以及思辨哲学在中国的产生,另一方面,却也使得“学以致用”、“经邦济世”成为知识者的当然选择与理想人生。正如本书中提到的李冰与王阳明。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在灌溉成都平原,正切合了儒家经世致用之主张。而王阳明一方面集宋明心学之大成;另一方面平宁王之乱,立下赫赫武功,更以其自身的实践诠释了“知行合一”,堪称儒家理想知识分子的典范。
  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特征在于,其从诞生之日起,就着眼于具体的政策实践,即如何使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政策的实施赶上发达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与中国传统的“学以致用”、“知行合~”的主张具有天然的契合。而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一个区别是,其政策主张不可实验,只能通过政策实施的后果来证明其成功或失败。然而,由于国家的每一项经济政策都涉及成千上万人,一旦错误的政策被实施,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正如本书所提到的加纳等国的例子。“当阅读世界历史时,我常常悲叹于许多政治领导入追求带有真诚和高尚的意图的目标,但却为自己的国家、人民有时也包括自身,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正因错误政策的后果往往需要花费数倍的成本去逆转,甚至难以逆转,因此对于政策的提出更需要使命感与责任感。具有使命感,始能承担政策风险的压力;具有责任感,始能慎重审视政策的确切后果。
  从这一角度看这本书的叙述,或许我们能够对全书各章中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由衷喜悦和对失败的痛切惋惜,以及对政府责任的强调能够有更多的理解。正如林毅夫教授所言,“发展经济学思想的实质是一种有关尊严的经济学”,仁者爱人,赋予发展中国家每一位社会成员以尊严,乃是发展经济学家与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共同使命。
  今天,大萧条之后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依然在困扰着世界,面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是继续作为冷静的旁观者,还是积极的参与者?前者或许契合经济学价值中立和推崇自由市场的传统,然而,新结构经济学者或许更愿意选择后者,“作为一名关心实际政策问题和现实结果的经济学家,我选择了第二个选项:介入并提出相关建议”。这种选择是需要勇气的,新的经济理论框架一方面挑战了经济学界的主流理论,可能面临同行学者从各个角度的诘难;另一方面更承担了政策后果不确定的风险。然而,正如凯恩斯在《通论》最后所写到的:“如果思想是正确的……那么,我敢作出预言:要想否定它们在一段时期后所产生的力量会是错误的。”而“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政治领导人将有动机和能力去改变国家的命运”,最终实现增长的收敛,建立一个没有贫困的大同世界。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在陈蔚文的散文集《见字如晤》里,我看到了属于作者的一种异秉:散文、诗歌、小说,都是她的另一个自我,正如她的散文《镜像》,她也是从“文学之境”中看到了一个更加幽深的自己。  也许是小时候被管教得过于严苛,陈蔚文给我的印象是向内走的——她的内心与同时代人乃至同代作家相比,呈现出了更加丰满的内容:她学过绘画,又做过一段流行歌曲的专栏写家,加上热爱读书喜欢看电影又好旅游,诸种艺术因子都给她的年龄以及阅历增
中华载籍,为数浩繁,相沿至今,虽时有增损,但至今犹能拥有十数万部册古籍,实非易易。其所以得垂世久远者,端赖先人之善于保护。保护措施不外二途:即藏书与刻书。藏书者,罄资财搜购典籍,以防散失损伤;刻书者,再造古籍,繁衍古籍,不致孤善灭迹。前人或藏或刻者多,而藏刻兼具者鲜。明清以来藏书刻书并行不悖者渐盛,藏书家又多立说鼓吹,如清初曹溶之《古书流通约》昌言刻书之益,有推动之功。清代刻书几成藏书家之美德,于
浏览散文集《简笔》,令我怦然心动,著者系我的永定客家小老乡简福海。  “乡下的老宅,屋顶上铺着的是瓦片,鳞鳞千瓣,层叠交错;远远望去,宛如一顶黑呢子大帽,扣在一位惊风怕雨的高个子头上,帽檐还压得低低的……”(《瓦片之下》)作者描摹客家老屋的一段拙朴而温婉的文字,仿佛传递出一股暖流,顿时让我这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周遭弥漫起浓浓的乡情。  好的文字能触摸到生命的质感。作者在《遍地风流》中对白马河如是
春节期间,沈阳演出市场红红火火。西边中华剧场、东边大舞台、北边梨园剧场、中间辽宁大剧院……宛若璀璨繁星,装点着沈城的夜空。然而,在这些演出场所中,真正能够做到“天天有演出、夜夜有戏看”的,只有二人转。有人慨叹:一个700多万人口的城市,演出市场长期被一个剧种霸占,文化菜单是否单调了点儿;还有人质疑:一个对乡土艺术如此痴迷且乐此不疲的城市,会有怎样的品位和素质;当然也有人泰然自若:谁家也不能天天吃饺
10年前,童书大家王晓明先生在《幽默大师》开始《石器时代》连载时,用“南瓜大叔”做笔名。几乎与此同时,王先生在上少的《小青蛙报》启动了他的《开心菜园》系列。故事中,“会出各种好玩的馊主意”、心地善良的胖园长,恰恰就是选取了大南瓜的原型。“南瓜大叔”的笔名看似顺手拈来,无意中透出王先生对老顽童园长的偏爱。或者说,南瓜园长的形象本来就是随着他自己的喜好塑造出来的。王先生是童书界的老顽童,他的童书作品之
去年,刘慈欣以《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中国科幻小说作为类型文学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确实让人欣喜。与此同时,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曹文轩的国际安徒生奖,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精英文学的实力。中国文学获得的这些奖项,代表了国际文坛的专家学者对我们的认可,固然权威,但也显得有些专业和官方。那么当我们希望通过文艺跨越国界、展开交流,中国文学又能否赢得海外读者、普通民众的心呢?中国网络文学面对这个问题,
今天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全体本科毕业生、毕业生的家人和全体教职员工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大喜的日子。  4年前,我和我的同事在学院大楼三层的“泰康厅”欢迎你们,4年之后,你们长大了,学院也“长高”。 4年前,当你们迈着青春的脚步走进北大经院的时候,我对你们说:“学院的目标是为未来大师级的学者、大企业家、大科学家,大政治家注入优秀的‘基因’,提供茁壮成长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具有健全
汪政,江苏海安人,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市评论家协会主席。曾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并担任过中学校长。著有《涌动的潮汐》《自我表达的激情》《我们如何抵达现场》《无边的文学》《解放阅读》等,获得多种文学奖项,并主编、参编大学、中专、高中教材多种。   凌宗伟(以下简称凌):汪老师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这个老乡的专访,谢谢!最近看到您一篇谈现代文教学的文字,在这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旨趣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民族创造和发展的力量源泉。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近现代时期,中国面临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民族危机愈演愈烈。为了救亡图强,有识之士急切地呼唤中华民族的觉醒,亟盼民族精神的重铸,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因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相继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
新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史观的引入,历史重述出现了新的变化。“新一代史学研究者将注意力从传统的倾心于政治史的研究转向新的社会史和文化史领域;从重大历史事件和制度转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从主要社会阶层和经济领域转向底层和边缘行业;在方法论上,从基于二元假设的线性描述转到基于地方原始材料调查的更复杂、多面的叙述。”在这方面,独家春秋的新作《闲话民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版)颇有代表性。  主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