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尔斯《收藏家》之多重主题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3966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处女作《收藏家》,一经发表便获得巨大成功。从多重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主题分析,是对福尔斯小说研究的新延展。通过分析该作品中的自由主题、孤独主题、以及少者与多者的关系,不难发现该作蕴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说明该小说家对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哲学性思考。
  关键词:自由 孤独 少者与多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收藏家》(下文简称《收》)是约翰·福尔斯的处女作,发表后即畅销大西洋两岸,为福尔斯带来了丰富的金钱收入,但评论界对它的评价有着从“一流小说”到“做作粗糙之作”的迥然区别。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收》缺乏福氏作品惯有的“强烈的文本意识,哲理玄思以及神秘感”。而福尔斯认为,“《收》是一个寓言故事,它是象征性的,它是一部寓言”。曾经一名不文的克莱格,由于赌博,一夜之间变成腰缠万贯的富翁,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从畸形的枷锁中挣脱。相反,金钱使他“恶的本性”骤然膨胀,使他有能力演出了一幕兽扼杀人、丑收藏美的悲剧。本文将从自由主题、孤独主题、以及少者与多者的关系着手,解读该作。
  一 自由主题
  萨特指出,人类应当摈弃痛苦与绝望,直面荒诞、虚幻的生活。萨特是无神论者,他认为人的存在是第一位的,然后通过自由选择的行为,人才能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他的理念在二战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有着丰富的意义,并深深影响了约翰·福尔斯。福尔斯关于自由的思想则更切合实际,他认为,阶级差异、固有的误解和歧视,使得一些人特定的自由被剥夺。他小说中的人物不仅置身于心理剧、神戏和神秘之中,而且置身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下。
  《收》中的悲剧,映射出一种社会现象:所谓的“新人类”,尽管在物质方面富有了,却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其所表现的就是自我幽闭的心灵对自由的扼杀,同时,也说明自由意志的肆虐和自由意志的丧失同样是十分可怕的。福尔斯认为,“自由意志处于一个没有自由的世界中,就如同鱼生活在一个无水的世界中,它不能存活,因为它不能运作。暴政的最大谬误便是暴虐者拥有自由,而他的臣民遭受奴役;但同时,他也是被自己的奴役行为所奴役,为自己的暴政所暴虐”。主人公克莱格偏执呆滞,畸形变态,毫无想象力。自我锁闭的性格使他的生活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他缺乏普通人应有的正常情感,害怕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接触和交流。在外在压力和内在冲动的双重挤压下,他完全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和个性。正如米兰达日记中所记述的那样,“他是一个被囚禁的人,被囚禁在充满憎恨、狭隘的当下世界之中”。
  阴冷、昏暗的地下室,是一个窒息生命,扼杀自由的死亡囚笼。在此,乐观、自信和自由个体已不复存在,个体的自我不再是完整统一的,而是处于碎裂锁闭的可悲境地。随着自由丧失在封闭的空间之中,个性泯灭在庸俗的环境之中,人性和自我也在地下室内走向必然的歧路。克莱格对米兰达施以专横残暴的专政,他的施虐对象成了他自由意志肆意横行的可怕牺牲品。他的“意志建立了一个封闭的、人性无法穿透的领地。他把自己称作是这个完美国度里的唯一有知觉力的人。因为他拥有一切,所以他无所需求;因为他反社会,所以他的王国没有社会、没有政治。他的意志是绝对的;他的结局就是他的开端”。作为暴虐者,他是自由自在的,他可以在他的封闭王国里为所欲为,因而他的自由意志是致命的;他既是奴役者,又是自由暴虐的被奴役者。米兰达未能获得自由,最终惨遭窒息而枯萎死亡。克莱格也没有从自我锁闭的囚笼中走出来。
  另一方面,该作品也说明了自由的可能性。G·P有保持自由的宝贵精神,他追求自己的唯美之光,他的自由点亮了米兰达的生命。他从不强加任何东西在米兰达身上,他经常鼓励她独立思考、质疑自我,提高她对生命、艺术以及现代艺术的看法。这与克莱格的自私、狭隘、变态的奉承以及残酷的暴政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有知觉的最后一刻,米兰达仍在祈求克莱格救她,但以失败告终。最终,米兰达死于肺炎,但她的精神胜出了,因为她没有屈服于克莱格的控制,并一直在为自己与艺术寻找自由的可能。
  二 孤独主题
  存在主义者认为,上帝将人类投入尘世,便撒手不管了,任由人类发展自我,没有神的引导,人类的心灵是孤单的,心理是孤独的,行为是无方向的。孤独,是现代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弊病之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物化了的社会中,更显得疏远、孤立,而这正是福尔斯所探讨的另一主题。《收》发生在少人往来的乡间别墅的地下室之中,这一地点与世隔绝,是一个孤立的世界。这一场景不仅象征了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与社会的隔绝,也象征了人物在心理、精神方面与外在世界的隔阂,更象征了人的孤独心理。这为该小说奠定了孤独、寂寞、悲观的基调。
  克莱格经历了缺管少教的童年,性格孤癖,与亲人少有交流。他年幼丧父,母亲则同人私奔,他被父亲的姐姐收养。姑妈显然不是一个教育孩子的好老师,她总是大谈克莱格摆脱生母的好处。姑妈以及身有残疾的表姐也总是对他冷嘲热讽,唯一疼爱他的姑父有恋死倾向,他是家中唯一支持并奖励克莱格做蝴蝶标本的人,不久后却死于中风。姑父的错误导向,深深影响了克莱格对待美好事物的方式和方法。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克莱格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并缺乏自信与幽默感。
  成年的克莱格经常被同事取笑、戏弄甚至是侮辱,是被孤立、被打击的对象。他没有朋友,生活单调,内心孤独。他将周围的每个人都排斥在生活之外,过着形影相吊的生活,他的生活是单色调的、静止的、没有生机的。绑架了米兰达之后,虽然两人天天在一起,但在精神上,他却与米兰达格格不入。
  正是由于家庭亲情、温暖和他人关爱的缺失,以及阶级差异与分歧,使得克莱格将自己禁锢并孤立起来,以避开感情伤害,他的变态心理已经不能使他正常地追求感情,而是打着“爱”的旗号残忍地将米兰达囚禁并致死。克莱格的日记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的叙述作为辩护,掩盖了自己内心的罪恶。他的叙述是他的内心独白,没有特定的听众,他只是一味地实施下一步计划。他的叙述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并不想卷入第三方。小说以克莱格策划绑架米兰达开始,又以他物色到新的绑架目标结束,构成了一个孤立、封闭的圆圈。而外人、读者甚至作者本人也无法介入其中。
其他文献
健康长寿,永葆青春活力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生命医学的发展,通过合理的膳食来抵御衰老,正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2000年抗衰老促健康”研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近年来,海内外不少学者、专家鼓吹开发虫类作为新的食料,并且力证虫类是新的蛋白质资源。有些资料报告,到本世纪末,虫类蛋白的生产,将仅次于微生物菌体、动植物单细胞蛋白之
一部值得传承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处于不同的年代被解读的意义不同,人们会给予新的含义,从而持久延续下去。但并不是所有的著作都会有这样的成就,作品
糖醋排骨,是糖醋味型中的一味菜肴,又称:“酸甜味型”,是冷热菜式兼用的复合味。其甜酸味浓,鲜香爽口。 选料:应选用整个排骨中间的六七根,而且下面要带上0.5厘米以上的肉,
中国的食疗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即设有“食医”之职。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医学家,都很善于用饮食代药。唐朝“药王”孙思邈认为“人之安身之本,在饮食也”
本例的病史特点:(1)中年男性,病情呈进行性,整个病程仅3个月;(2)发热、腹痛、反复便血为主要的表现,采用氨苄青霉素体温一度下降,然而腹痛始终未能缓解;(3)消瘦、肝脾肿大、
病例1:郑×,男,68岁,退休工人。住院号:60216。患者右颌下无痛性肿块4年余。于1975年初感右颌下一蚕豆大小肿块,无疼痛,曾在他院就诊,拟颌下淋巴结炎,用抗菌素治疗未见好转,
一、引言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剧本和哲学著作近四十部,而小说《在网下》(1954)作为其处女作,受到众多批评家的关注。在大量的批评资料中
国际理解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之一,这意味着我国的课程体系必须追求国际性和民族性的内在统一,追求多样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