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探讨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guog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明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阐述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并论述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有效路径: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创设生命化的课堂环境,深化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课程 生命教育 内涵 价值  目标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99-03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近年来,中小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层出不穷,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突然逝去令人心痛。一些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对生死缺乏认知和思考,这与我国较晚实施生命教育和不重視生命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刻不容缓。生命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着不同于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独特价值,它无须专门分配课时,也不会给学生增添课业负担。特别是语文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是重要的生命教育资源,理应成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探讨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最早提出生命教育,随后生命教育在全世界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含义,国内不同学者看法不同。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吴增强提出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生命态度、生命价值”。根据国内学者的观点,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生命教育不仅关注人的生命和人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生命,更关注人的生存能力培养与生命价值提升;狭义的生命教育只是对人的生命和人周围环境中所存在生命的关注。
  (二)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价值
  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有很多好处。首先,能够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自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随着社会发展,各种信息涌入学生的视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影响,形成畸形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从某种层面来说是一种精神教育,能够触及心灵。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且不可逆转,应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体会生命的美好与人生的精彩。教师通过普及科学的生命教育知识使学生明辨是非,接受正确人生观的引导,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其次,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生命具有整体性,在生命教育中不仅要使学生具有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和面对困境的坚定信念,而且要唤醒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未知的好奇心等,进而塑造健全人格。最后,有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营造和谐、稳定而积极的学习环境。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爱惜自我生命,还要让学生尊重他人生命以及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
  二、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导青少年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是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教育要求,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为了使生命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小学语文教师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一)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尊重生命
  中小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教材中有些课文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慨叹,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思考。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中,作者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茂盛,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与尊重;在《斑羚飞渡》中,作者通过描写羚羊们“惊心动魄的生命壮举”,揭示了自然界中每个物种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要敬畏生命。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描绘自然界的美好事物,更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欣赏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生命启示,构建生命意识。
  (二)引导中小学生感受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精彩
  中小学是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处理好社会关系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社会关系中的生命关怀。《回忆我的母亲》与《背影》通过质朴平实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父亲深切的爱;《藤野先生》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无限感激;《羚羊木雕》表现出了孩子间友情的纯真与美好。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心中播种爱的种子,学会感恩父母和教师无私的爱,学会用友爱平等的态度对待朋友,用宽容和欣赏的眼光善待他人,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感受人性的美好与生命的精彩。
  (三)引导中小学生关注自身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育应该培养完整的人。学生应该去认识真实的人和世界,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挫折,完成自我健全人格的建构,成为完整的人。《愚公移山》虽带有一定的神话主义色彩,但在科技发达的当代,愚公的执着仍有推崇的意义,愚公面对大山时的坚定信念是在面对困难挑战时所需要的;《邓稼先》一文中,邓稼先低调无私、忠于事业、奉献国家的高尚人格打动人心。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勇于挑战、树立目标,进而唤起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引导中小学生拓宽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
  中小学语文教师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也要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在《最后一次讲演》中,闻一多慷慨激昂的演讲使人感受到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学生能自觉萌发出民族与国家意识,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古人也有不同的人生追求,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恬淡,有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不羁,也有李贺“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英勇豪情。生命的意义不是只能通过某种特定方式凸显,发现自身的长处、树立适合的目标并为目标付出努力,就会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三、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有效路径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元素,教师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并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引导。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
  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具备从生命角度看待文本的视野,充分挖掘课文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摆在首位,而不是“唯分数论”。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挖掘。
  1.关爱、敬畏自然生命。大自然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人类应该感恩、敬畏自然并爱护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自然事物的文章值得学生鉴赏,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朱自清的《春》用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画卷。春花、春雨等常见的自然之物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春天里的人们也都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处处蕴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特别是文章最后用三个排比句把春天的美丽与欢快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课文中蕴含着关爱、敬畏自然生命的情感,启发学生:人类也应踏着春天的步伐,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2.人际关系中的生命关怀。人是群居性动物,个人必然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亲情、友情、师生情等都是人性中十分重要的情感。如《再塑生命的人》讲述了在作者迷茫无助时,拥有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带给了她爱的光明,唤醒了她的灵魂,使她对世间万物都有了新的认识,更是通过对“水”的学习,让海伦获得了对生命的认识与情感,拥有了求知的美好感受。莎莉文老师仿佛是海伦人生中的灯塔,给她深切的爱并启示世间的真理,对海伦来说是再次塑造生命的人。语文教材中的这些课文描写了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情誼,蕴含着无穷的爱与生命关怀,等待着学生感悟。
  3.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生活充满挑战与未知,不可能只有美好,有时人们也会遇到艰难险阻,所以人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勇往直前。《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主人公被困悬崖后在爸爸的引导下成功走出困境的故事。作者对被困到悬崖上进退两难、孤立无援而后慢慢脱险的心路历程进行了细腻的描写,不禁让人感同身受。就像作者所说,悬崖经历给他上了宝贵的一课,面对困难保持从容不迫的良好心态,把大目标分解成小步骤来完成,让他能轻松应对生命中的很多困难时刻。
  (二)发挥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导学生升华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应通过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生命,在个性和人格塑造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引导学生升华认识。
  1.联系背景,增进理解。有些课文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要从课文中获得作者对生命的认识经验,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教师教学《秋天的怀念》时介绍史铁生的患病背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坚毅与刚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具有直面挫折的勇气,对生活充满乐观的精神。
  2.诵读课文,激发情感。诵读是体会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学《乡愁》时,教师在背景音乐中饱含感情地朗诵,学生更容易从诗歌回环往复的整齐句式中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对祖国的绵绵怀念之情,进而使学生懂得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3.联系生活,增强体验。在浅层理解的基础上,只有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中的生命进行碰撞,才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与体验。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学生可能只觉得孔乙己这类封建社会时期的底层人物很可怜,难以产生共鸣。这时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与孔乙己联系到一起,让学生明白生命没有贵贱之分,懂得尊重生命,深化对生命的感悟。
  此外,中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善待那些有新奇点子的学生,杜绝讽刺挖苦与冷眼相待的言行,避免学生因被教师不公平对待而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轻生行为。在赏析课文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胆给出自己的看法,并给学生充满生命关怀的评价。学生的独特观点可以展现学生的个性,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充满生命关怀的评价能够与学生的见解形成生命的碰撞及情感的共鸣,从而构建具有良好生态的课堂环境。
  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把生命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中小学生树立生命意识,感受人性的美好,关注自身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张扬个性,敞开心扉,舒展生命。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语丝[J].基础教育月刊,2004(5).
  [2]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3]肖川,马朝阳,曹专.生命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J].人民教育,2013(24).
  [4]吴增强,高国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6]冯建军.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的经验、反思与展望[J].中国德育,2020(9).
  [7]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孟 令(1997— ),女,山东临沂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命教育。
   (责编 秦越霞)
其他文献
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为例,论述教出神话故事的“神话味”的策略:借助想象,描绘“神态”;把握语言,体会“神韵”;纵观全文,把握“神魂”,目的是提升神话故事文体的教学质量。
本文以“认识296”教学片段为例,论述“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教学策略,以数小棒、整理纪念币、钱币认识数的组成,以十进制象形计数法认识数的简化书写,以算筹计数法认识数
【摘要】本文论述“四看六步”识字写字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字形为切入点,让学生充分观察达到对汉字“知形”;师生根据字形相互交流,让学生“悟形”;不同形式的范写,让学生跟着书空进而“仿形”;加强练习,让学生对汉字进行巩固达到“入形”;展示学生写字练习成果,让汉字得以“显形”;利用師生相互评价,相互借鉴,找出优缺点,让汉字得以“整形”。  【关键词】“四看六步”教学法 识字写字教学 观察 字形 
本文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猫》第二课时为例,阐述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三个关键问题引领学生合作探究、以阅读链接的比较寻求思维变式、以
【摘要】本文从结缘四度六步教学法、实践四度六步教学法两个方面,总结“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部分学科推广应用的行动研究——以凤翔路小学为例”课题研究的中期工作情况,以及在小学数学、语文、科学三个学科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四度六步教学法 教学实践 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45-04  四度六步教学法是由广西特级教师戴启猛老
本文以《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例,阐述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两个“分草莓”的问题情境将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联系,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习
本文论述整合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方法:重组教材,优化教学;融合资源,“串联”教学;拓展教材,充实文本,以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论述初中文言文断句教学的方法,认为初中语文教师要从引导学生理解断句的作用、探寻断句的方法、强化断句练习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攻克初中文言文断句难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断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81-03  文言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古人在
【摘要】本文论述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体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认知体验、思维体验、情感体验、具身体验等,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有深度。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学习体验 认知体验 思维体验 情感体验 具身体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10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为例,阐述通过“立足日常生活、经历多样活动、巧设引导问题、善用教学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