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173-02
2013年是我们甘肃省进入高中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我们恩玲中学有时兰州市的试点学校。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考呈现的走向,体现的新课改理念和精神,新课程《考试大纲》的定位和调整,高考数学试题的体例、结构、题型等变化,都需要我们高中数学教师进行细致、全面、深入的探讨,认真研读有关新课程高考的政策文件,并借鉴已经进入新课程高考的省市的经验,领会精神实质,准确地把握高考命题的走向,明确备考策略,科学高效地搞好2015年数学的复习备考工作。经过三年新课程教学和两年的备考经验,我认为高考备考应从下几方面做起:
1.紧扣课标,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
在新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传统内容的超“标”超“纲”现象,这个问题在老教师中特别是带过多年老教材高考的教师最为突出,多年的高三经验已经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重点”,他们对老教材内容会轻松自如,驰骋发挥,而对新课标、新考纲及《考试说明》缺乏研究,往往是“惯性用力”而偏离了新课标的轨道。例如,理科的立体几何,有的老师在复习求二面角时,大讲求作二面角平面角的几种几何方法,为了讲三垂线法作平面角,又补充了三垂线定理。事实上,在必修2的立体几何中(或者说文科)没有涉及求角的问题,理科对求角的问题,则应倾向于向量方法(坐标法)。解析几何也是容易超纲的内容,其中又以圆锥曲线最为突出,复习中有的老师大量选择使用大纲教材省份的高考试题,这其中又以向量与圆锥曲线及数列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题最为突出,有的题目涉及椭圆、双曲线准线、第二定义等课标没有要求的问题,于是又补充准线、第二定义。而新考纲对圆锥曲线的要求主要是:掌握椭圆(理:抛物线)的定义、几何性质、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圆锥曲线的复习应突出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和几何量,淡化数值运算,突出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同时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这一解析几何问题的本质特征。
因此,我们进入新课改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理解领会新课标的三维目标、10条理念、82个行为动词,老教师更应该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考纲,不能总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随意地拔高,高三教师还应当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教学内容以及具体要求要了如指掌,特别是对变化的内容和要求更要细心地研讨,根据新课标的变化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变化,准确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度。做到不超“标”、不超“纲”、不补充课标已经删去的内容。在复习每一节时,力求做到如下几点:(1)明确考查的知识点;(2)明确哪些知识是新考纲降低要求或不作要求的;(3)明确哪些知识是重点要求的;(4)明确数学能力的考查要求。
2.重视教材,回归课本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扔掉课本,重视资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的依据是《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因此高考命题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每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将近30%~45%的题目出自课本中的典型例题、练习题、习题或复习参考题,因此,要重视教材,研究教材,回归课本。主要做好如下几点:(1)引导学生再现重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一定要引导学生提炼;(2)引导学生理清高中数学的知识网络,透彻地掌握知识结构,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要作透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研究课本中题目的变式;(4)善于在高考题中寻找课本题的原型,在课本中寻找高考题的“影子”,探索高考试题与课本题目的结合点,必要时再将这些问题做恰当的分解或整合、延伸或拓展,努力使课本知识更加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取教材的营养价值,真正发挥课本的备考功能。
3.以学生为本,主体参与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是复习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最具有灵性的生命体。数学复习教学要做到高效,就必须激励、唤醒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努力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在多次的调研听课中我们发现,部分高三复习课上,学生仍然被动地接受着教师一个接一个题目的讲解,不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为此,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设计合理的展现与生成、激励与强化等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要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爱动脑、勤动口、多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坚决杜绝一讲到底、一言堂的“满堂灌”现象,切实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基础上,体验兴趣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4.夯实基础,关注通性通法
新课程高考虽然试图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考查的主题应当是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通性通法。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了知识谈能力是一句空话。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训练和形成数学能力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复习中,要立足于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对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夯实基础”也要注重创新,我们有些老师误认为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再现就可以,往往把复习做成了新授课的简单重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复习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回顾,重要的是深化认识,从本质上认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以分类、整合,形成知识块、知识网。如三角公式要以推代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要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角度去认识等等。
5.规范训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高考中常有的现象,也是学生中的老大难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审题能力薄弱、解题粗心大意、书写欠规范所导致的。因此,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善于关注学习的细节,学会准确表述数学概念、原理、性质、定理,规范书写算式、推理、符号等,是保障高考得高分的基础。为此,教师需要在平时通过表率作用和严格要求来不断地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要注意思维过程的暴露。很多教師在讲题时,只讲正确的解法,不去分析解题思路,不为学生展现思维过程创作条件,从而掩盖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问题成堆,高考失分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给学生展现思维过程、暴露错误创作条件。如,多让学生板演解题过程,多让学生讨论、讲自己的想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错、纠错的过程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
2013年是我们甘肃省进入高中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我们恩玲中学有时兰州市的试点学校。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考呈现的走向,体现的新课改理念和精神,新课程《考试大纲》的定位和调整,高考数学试题的体例、结构、题型等变化,都需要我们高中数学教师进行细致、全面、深入的探讨,认真研读有关新课程高考的政策文件,并借鉴已经进入新课程高考的省市的经验,领会精神实质,准确地把握高考命题的走向,明确备考策略,科学高效地搞好2015年数学的复习备考工作。经过三年新课程教学和两年的备考经验,我认为高考备考应从下几方面做起:
1.紧扣课标,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
在新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传统内容的超“标”超“纲”现象,这个问题在老教师中特别是带过多年老教材高考的教师最为突出,多年的高三经验已经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重点”,他们对老教材内容会轻松自如,驰骋发挥,而对新课标、新考纲及《考试说明》缺乏研究,往往是“惯性用力”而偏离了新课标的轨道。例如,理科的立体几何,有的老师在复习求二面角时,大讲求作二面角平面角的几种几何方法,为了讲三垂线法作平面角,又补充了三垂线定理。事实上,在必修2的立体几何中(或者说文科)没有涉及求角的问题,理科对求角的问题,则应倾向于向量方法(坐标法)。解析几何也是容易超纲的内容,其中又以圆锥曲线最为突出,复习中有的老师大量选择使用大纲教材省份的高考试题,这其中又以向量与圆锥曲线及数列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题最为突出,有的题目涉及椭圆、双曲线准线、第二定义等课标没有要求的问题,于是又补充准线、第二定义。而新考纲对圆锥曲线的要求主要是:掌握椭圆(理:抛物线)的定义、几何性质、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所以,圆锥曲线的复习应突出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和几何量,淡化数值运算,突出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同时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这一解析几何问题的本质特征。
因此,我们进入新课改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理解领会新课标的三维目标、10条理念、82个行为动词,老教师更应该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考纲,不能总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随意地拔高,高三教师还应当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教学内容以及具体要求要了如指掌,特别是对变化的内容和要求更要细心地研讨,根据新课标的变化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变化,准确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度。做到不超“标”、不超“纲”、不补充课标已经删去的内容。在复习每一节时,力求做到如下几点:(1)明确考查的知识点;(2)明确哪些知识是新考纲降低要求或不作要求的;(3)明确哪些知识是重点要求的;(4)明确数学能力的考查要求。
2.重视教材,回归课本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扔掉课本,重视资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的依据是《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因此高考命题最根本的依据是教材。每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将近30%~45%的题目出自课本中的典型例题、练习题、习题或复习参考题,因此,要重视教材,研究教材,回归课本。主要做好如下几点:(1)引导学生再现重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学思想方法,一定要引导学生提炼;(2)引导学生理清高中数学的知识网络,透彻地掌握知识结构,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要作透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要善于用联系的观点研究课本中题目的变式;(4)善于在高考题中寻找课本题的原型,在课本中寻找高考题的“影子”,探索高考试题与课本题目的结合点,必要时再将这些问题做恰当的分解或整合、延伸或拓展,努力使课本知识更加丰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取教材的营养价值,真正发挥课本的备考功能。
3.以学生为本,主体参与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是复习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最具有灵性的生命体。数学复习教学要做到高效,就必须激励、唤醒每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努力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在多次的调研听课中我们发现,部分高三复习课上,学生仍然被动地接受着教师一个接一个题目的讲解,不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为此,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设计合理的展现与生成、激励与强化等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要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爱动脑、勤动口、多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坚决杜绝一讲到底、一言堂的“满堂灌”现象,切实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基础上,体验兴趣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4.夯实基础,关注通性通法
新课程高考虽然试图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考查的主题应当是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通性通法。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了知识谈能力是一句空话。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训练和形成数学能力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复习中,要立足于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对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夯实基础”也要注重创新,我们有些老师误认为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再现就可以,往往把复习做成了新授课的简单重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复习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回顾,重要的是深化认识,从本质上认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以分类、整合,形成知识块、知识网。如三角公式要以推代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要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角度去认识等等。
5.规范训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高考中常有的现象,也是学生中的老大难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审题能力薄弱、解题粗心大意、书写欠规范所导致的。因此,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善于关注学习的细节,学会准确表述数学概念、原理、性质、定理,规范书写算式、推理、符号等,是保障高考得高分的基础。为此,教师需要在平时通过表率作用和严格要求来不断地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要注意思维过程的暴露。很多教師在讲题时,只讲正确的解法,不去分析解题思路,不为学生展现思维过程创作条件,从而掩盖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问题成堆,高考失分也就不足为奇。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给学生展现思维过程、暴露错误创作条件。如,多让学生板演解题过程,多让学生讨论、讲自己的想法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错、纠错的过程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