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美育思考点滴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ng912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课程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反映未来社会需要和时代特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完善人格,使学生富于创新精神,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美术新课程的特点。面对更为人文化、更生活化的新课程,作为一位美术教师,应该做到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功能,体现美术课程的价值。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它告诉我们,美术教育不再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而是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期美术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我们作为美术教师,应如何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呢?
  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这是所有美术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技能的学习,美术教育只把它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它的终极追求。美术教师不仅仅教会学生画画,还要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文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全面提高儿童的文化素质,因此教师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做法上,首先应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其次应将作品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可以从作品中发掘出人文内涵。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美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从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满足中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
  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则容易产生错觉。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他们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再有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丑为美。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他们主要以江湖义气和“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第二、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由于中学生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因此,许多中学生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以致于校园中出现了“港台发型”、“时装模特”现象。这些学生几乎认识不到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形成内在美的必要性和恒久作用、認识不到内在美较之于外在美更深沉、更具有财力,认识不到内在美是外在美的灵魂和本质。
  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迫切的、必要的。为了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纳入培养人才的轨道,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来指导学生,把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我们时代美的最高准则,加强美育,寓德育于美育之中。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共同开创一个清新自然、健康向上的美育天地。
  从社会因素来看,应当紧抓社会环境的“净化”,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同时,引导人们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形成中学生美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家庭是中学生美育的直接课堂。家长的言谈举止对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做好中学生的品行教育工作。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向中学生灌输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使中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奋发向上、遵纪守法,尊敬他人的优良品质;要在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中,引导中学生逐步认识到内在美与外美的统一。
  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首先,学校必须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在遵纪守则中发现美、体验美。
  不久前,南京市女子中专以“还我清纯、还我本色”为口号,率先在南京市各学校中推出“穿校服,留短发,不化妆,不戴首饰”的行为规范教育,抵制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学生在精神上树立更高的要求。这一行动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并受到了家长的拥护。南京市女子中专的这一举措对于学校的德育和美育工作都具有典型的启发和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业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辛勤授业,更应苦心育人。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美的仪表,语言和行为来体现人民教师美的风范,对于有悖于教书育人科学要求的丑的和“美”的现象,应自觉抵制。再次,应当继续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教育工作者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成才教育的实际出发,把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同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教育结合起来,使德育与美育相得益彰,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
  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极大的阶段,“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我们必须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一代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观,使之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祖国建设人才。
其他文献
美術课是义务教育阶段为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而开设的基本课程之一,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然而,很多农村家长及中小学领导和教师却这样认为: 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绘画,学会绘画。其实通过美术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绘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既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感受,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陶冶他们的高尚人格。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
“群文阅读”是近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名词,它是教师选择教学资源材料、学生阅读、师生多元交流的一种形式。它既是对传统阅读形式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补充。只有当教师正确地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政府近期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到2010年底计划投资超过4万亿。在这4万亿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为投资主体。大
【摘要】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主要通过教师指导和设计的活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传统的音乐教育仅仅停留在对学生听觉的作用上,而忽视了学生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的,音乐形象又是不易直接感知的问题,因此影响了音乐教育质量。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多媒体教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表现 深化开阔再现搭建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训练,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融生活,融阅读知识、写作技巧及个性情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本文分析了农村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个性化的几点策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上就会表现的更加主动。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识到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
水彩画属西画,传入我国已有200年的历史,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作为一门课程也将近100年历史了,它成为一个很普及的画种,长期以来在水彩画教学中,人们对水彩画的几个问题形成了固定的观点,现已渐渐露出弊端。在此就过去人们在水彩画中几个习以为常的观点作一番重新审视。  1、水彩画适于做富有诗意的抒情曲,不适于做过大幅面的、长期反复修改及深入刻画的大场面制作,适合轻快的、一挥而就的作品。在水彩画学习与创作的道
“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暗示”的解释有两层。其一,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其二,一种
【摘要】体育教学中的转变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身体体验和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我们倡导以下几种教学方式,以期达到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1、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3、探究学习  【关键词】学习方式 转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阅读要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语言训练的任务。批注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