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师生关系有四个特点:对等性、教育性、生成性以及关系性。感知和谐、行为和谐和认知和谐共同构成了和谐师生关系的结构。本文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中的不良现状,然后就如何建立师生和谐关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和谐关系;重要意义;以学定教;沟通;尊重;爱心
【中图分类号】G625.6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语文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所关注的焦点,因为它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上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关键。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一.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1、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
虽然,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教师中心说"的现象仍主宰着我们的课堂,师生关系却依然存在着以下的不良现状:(1)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疏远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全班学生学习,还要维持学生集体的秩序。学生往往面对老师以及老师背后的一系列制度化的教育措施--成绩、升学、奖惩等等。师对学生的如此影响,会使学生产生防备感,甚至恐惧,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随之生疏起来;(2)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单向化。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因此,在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易形成一种单向性的"师说生听"、"师主生客"的关系。比如,家喻户晓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道的同时,也有些愚昧的方面,其历史的局限性和可质疑性渐渐显露:"尊师重道"观念难道只要求学生单方面的吗?这不应该是一种单向度的标准,作为老师,是否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呢?如果学生只承担义务却不讲权利,那么师生之间很难做到平等地争论问题;(3)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峻厉化。现代语文教育的面目是峻厉的,而且还过于科学主义。语文老师常常带着带着峻厉、严肃面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如今,高考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教师为了学生考高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能考高分而学习,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也变得模式化,一切必须按照标准答案来。这样,更会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昏昏欲睡。
2、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总称,是一种整体的协调关系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师生心理相容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它的特点是民主、平等、互尊、互爱。(1)和谐师生关系是完美发展的师生关系,这是从教育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指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健康、和谐,更是指教师和学生的拥知识面日益加宽以及各种能力的提高;(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这是从人际交往的视角来讲。学生年龄尚小,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从时代特征来看。师生之间在人格上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4)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导生本"的关系,这是从教育关系这一角度里来看。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始终占着主导地位,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起着本位作用。
二.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1、教师洞察学情,以学定教,且将"以学定教"落到实处。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很重要。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沟通,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读书笔记、周记、作文本、甚至是书信等载体,都可以用来与学生沟通,确定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范围,这样教学行为就可以根据与学生沟通得知的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来确定。
如在《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枫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课堂上一个学生将"似"字读音读错,其他同学们都在下面小声讨论,让他十分尴尬。于是,我将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告诉同学们这是一个多音字。然后说,这位同学虽然读错了,但是却有很大的进步,并且让我们大家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这个字。说完,同学们不在窃窃私语,立即对她投入了赞赏的目光。这样不仅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而且还激发了她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教学方法和思路要灵活改变,变则通,尽量将师生思路相结合。
2、尊重是师生和谐关系建立的基础。
老师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但不是一味地迁就學生。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尊重和信任,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对每一位学生的健全人格进行悉心维护,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虽然,我们有时判断别人很难不用自己的价值观,但是一颗尊重的心,可以避免我们会错得太多。
老师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但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对正确知识选择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然而,尊重宽容学生对正确知识选择的权利,却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学生,在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心灵,但不等于放任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包容自由,绝不等于放任。
3、教师要有爱心,关心呵护每一位同学。
作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给学生以生理、心理和情感的安全感,关心他们。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智商高低、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大不相同,而且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教师付之于真情呵护学生,不仅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还可以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发现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11
[2]周艳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游戏精神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3]蔡晓玲.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应对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1
[4]杨娟娟.论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
关键字:和谐关系;重要意义;以学定教;沟通;尊重;爱心
【中图分类号】G625.6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语文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所关注的焦点,因为它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上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关键。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一.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1、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
虽然,语文教学在新课改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教师中心说"的现象仍主宰着我们的课堂,师生关系却依然存在着以下的不良现状:(1)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疏远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全班学生学习,还要维持学生集体的秩序。学生往往面对老师以及老师背后的一系列制度化的教育措施--成绩、升学、奖惩等等。师对学生的如此影响,会使学生产生防备感,甚至恐惧,师生之间的关系也随之生疏起来;(2)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单向化。我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因此,在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易形成一种单向性的"师说生听"、"师主生客"的关系。比如,家喻户晓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道的同时,也有些愚昧的方面,其历史的局限性和可质疑性渐渐显露:"尊师重道"观念难道只要求学生单方面的吗?这不应该是一种单向度的标准,作为老师,是否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呢?如果学生只承担义务却不讲权利,那么师生之间很难做到平等地争论问题;(3)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峻厉化。现代语文教育的面目是峻厉的,而且还过于科学主义。语文老师常常带着带着峻厉、严肃面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如今,高考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教师为了学生考高分而设计教学,学生为能考高分而学习,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也变得模式化,一切必须按照标准答案来。这样,更会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昏昏欲睡。
2、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总称,是一种整体的协调关系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师生心理相容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它的特点是民主、平等、互尊、互爱。(1)和谐师生关系是完美发展的师生关系,这是从教育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指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健康、和谐,更是指教师和学生的拥知识面日益加宽以及各种能力的提高;(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这是从人际交往的视角来讲。学生年龄尚小,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从时代特征来看。师生之间在人格上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4)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导生本"的关系,这是从教育关系这一角度里来看。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始终占着主导地位,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起着本位作用。
二.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1、教师洞察学情,以学定教,且将"以学定教"落到实处。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很重要。教师要经常和学生沟通,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读书笔记、周记、作文本、甚至是书信等载体,都可以用来与学生沟通,确定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范围,这样教学行为就可以根据与学生沟通得知的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来确定。
如在《桂林山水》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枫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课堂上一个学生将"似"字读音读错,其他同学们都在下面小声讨论,让他十分尴尬。于是,我将这个字写在黑板上,告诉同学们这是一个多音字。然后说,这位同学虽然读错了,但是却有很大的进步,并且让我们大家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这个字。说完,同学们不在窃窃私语,立即对她投入了赞赏的目光。这样不仅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而且还激发了她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教学方法和思路要灵活改变,变则通,尽量将师生思路相结合。
2、尊重是师生和谐关系建立的基础。
老师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但不是一味地迁就學生。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尊重和信任,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对每一位学生的健全人格进行悉心维护,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虽然,我们有时判断别人很难不用自己的价值观,但是一颗尊重的心,可以避免我们会错得太多。
老师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但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对正确知识选择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然而,尊重宽容学生对正确知识选择的权利,却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学生,在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心灵,但不等于放任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包容自由,绝不等于放任。
3、教师要有爱心,关心呵护每一位同学。
作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给学生以生理、心理和情感的安全感,关心他们。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智商高低、兴趣爱好、认知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大不相同,而且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也千差万别。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教师付之于真情呵护学生,不仅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还可以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发现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11
[2]周艳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游戏精神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3]蔡晓玲.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应对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1
[4]杨娟娟.论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