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国姓的命运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9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封建社会,原本平常的姓氏,一旦成为皇帝的姓氏,就被人尊称为国姓。国姓是皇帝拥有的一种无形的政治资产,皇帝笼络功臣、招徕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奖赏功臣的方式,除了加官晋爵、封妻荫子外,还有一种——赐国姓。然而,国姓又与皇权势力的消长密不可分。当皇权扩张时,国姓身价百倍,受赐者感到无比荣耀;当皇权衰亡时,国姓的价值便大打折扣;当皇权消亡时,国姓更被人弃之如敝履,皇室本身为避祸也会被迫改姓。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就封建社会国姓的命运进行简略阐述。
  一
  汉刘国姓世上本无国姓之说,但新的王朝建立后,每个皇帝的姓氏无形中就成了国姓。刘邦建立西汉之后,丰沛刘氏一跃而成为国之显姓,被尊为汉朝皇室。刘邦确立分封制,把皇室的刘氏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以确保汉家天下牢牢地掌握在刘姓人的手中。此后的各代汉帝仍然遵循旧制,大肆分封,各诸侯王又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再行分封。这样,刘姓皇室枝繁叶茂。仅在西汉时期,刘姓就建立有30多个王国、40多个侯国。西汉末,可以享受免税特权的刘姓皇族就达到10万个之多。如果再加上东汉,刘姓封王和继承王位者数以千计,而封侯者和世袭为侯者更是数以万计。到了三国蜀汉的时候,刘姓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族,人口超过百万,遍布中华大地,从此奠定了后世刘姓发展的基础。
  除了汉朝皇室本身的生息繁衍外,与之有关的刘氏还有几支:
  1.赐姓之刘。赐姓之刘约形成于西汉初年,分为两支:其一,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因嘉奖娄敬之功,赐娄敬姓刘;其二,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上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也赐其家族姓刘。
  2.匈奴族刘姓。西汉初,匈奴势力强大,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之女嫁给匈奴冒顿单于为妻,以示修好。因匈奴习俗,子女皆随母姓,其子孙便都姓刘。匈奴刘氏在日后的历史舞台上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
  3.河南刘氏。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姓,所以姓刘。他们先后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来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
  4.沙陀刘氏。唐末五代时期,突厥沙陀族的一支自称是刘邦的后裔,他们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后汉和北汉政权。
  李唐国姓唐朝近30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兴盛的时期,作为国姓,李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首先,李渊登上帝位后,奉老子李耳为先祖,借名人提高门第;李世民登基后,马上组织编写《氏族志》,以皇族为第一等(上之上),从而以御定谱牒的形式确定了陇西李姓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次,唐代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晔实行大规模赐姓制度,一直绵延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赐姓涉及国内近10个民族(氐族、沙陀、党项、靺鞨、回鹘、奚族、契丹、丁零即高车族、吐蕃等)、16个异姓(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其中包括汉族异姓和外国异姓。皇帝御赐国姓,被视为一种无上的荣耀,因此往往一人受赐,举族姓李,大大扩展了李氏宗族,唐朝李姓人数由此得到空前的增长,也形成了众多少数民族李姓的支房,如柳城李氏、武威李氏、高丽李氏、鸡田李氏、代北李氏等。李姓所以成为当今中国第一大姓,正是唐代广泛赐姓的结果。复次,唐宗室子孙繁盛。唐朝宗室是一个庞大的李姓族群,在政治、经济上都享有许多特权。特殊的社会地位,为他们创造了发展繁衍的优越条件,因而使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除武则天称帝及末代皇帝哀帝李柷外,唐朝有19位皇帝,每帝多则20余子,最少也有2子,19帝合计有219子,各自又分衍出许多支派,这就形成了宗室李姓人口的持续成倍增长。
  唐代及其以后,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也有很多李姓,这包括流寓于今河南开封的犹太人,17姓中有李、赵、金等。
  唐朝灭亡以后,曾经贵为国姓的李氏余威尚存,继之而起的李氏小王朝纷纷仿效唐朝进行了赐姓,只是赐姓的规模大不如以前了。如唐末五代时的后唐、五代十国中的南唐等,都进行过赐姓。
  宋赵国姓960年,出自涿郡赵氏的赵匡胤建立宋朝,赵氏一跃而成国姓。自960年至1279年,南北宋享国300多年,经历18帝。宋代成为赵氏的繁荣昌盛时期。《宋史·宗室世系表》收录的宋朝皇室1~12世男姓子孙就达12万多人,如果把宗室子弟所生女性子孙和12世以外的人加起来就更多了。
  赵弘殷共有五个儿子,除长子光济和幺子光赞早天无后外,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和魏王赵廷美都有后代传世,这样宋朝直系宗室就有太祖支派、太宗支派和魏王支派。宋太祖有4个儿子,长子滕王赵德秀和三子舒王赵德林夭折,二子燕王德昭有5子,四子秦王赵德芳有3子。为区分辈分,太祖支派以“德、惟、从(守)、世、令、子、伯、师、希、专、孟、由”为字派。宋太宗有9子24孙,太宗支派以“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为字派,以分昭穆。魏王赵廷美有10子32孙,魏王支派另立字辈,以“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相区分。太祖支派分出燕王(德昭)房和秦王(德芳)房;太宗支派分出汉王房、许王房、商王房、越王房、镇王房、楚王房、周王房;魏王支派分出广平郡王房、颍川郡王房、广陵郡王房、勋国公房、江国公房、申王房、纪国公房等。这些宗室子弟原先都居住在宋都汴京,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势必要分流,同时随着宗室子弟担任官职,自然就离开京城,迁居各地。
  在赵姓的发展历史上,由于赐姓、冒姓和改姓及其他途径入赵姓的也不少,从而扩大了赵姓的人口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宋太宗时,居住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的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对这两人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任命木荣为荣州(今四川自贡)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宗;宋哲宗时,河湟羌族隆赞(首领的称号)青唐陇拶归顺,皇帝任命他为河西军节度使、鄯州(今青海西宁)知府,进封武威郡公,赐名赵怀德,他的弟弟邦啐勿丁呲被赐姓名赵怀义,任廓州团练使和湟州(今青海湟中县)知府;燕人马植因与辽皇帝不睦,向宋朝朝廷透露了辽政权的内部情况,建议宋、金联合灭辽,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但南宋朝廷认为他功在社稷,赐予他赵姓。   另外,社会上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为沾皇恩,冒充国姓的情况也屡有发生。历史上,由于过继、入赘等原因,由外姓改姓赵的也不少,如曾任贵州提督的赵德光,祖上本姓张。
  这一时期,既然赐国姓是皇帝对臣属的恩宠,那么被剥夺所赐国姓,也被示为一种惩罚手段。
  徐世勣(594 669),字懋功(亦作茂公),曹州利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武则天专权,李勣孙李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一边派兵围剿,一边将这支李氏“除属籍”,“追削敬业祖、父官爵,剖坟斫棺,复本姓徐氏”。
  唐垂拱年间,博州刺史李贞、豫州刺史李冲等起兵讨伐武则天,后被镇压。武则天便将这些李姓诸王及其后裔统统剥压属籍,赐为虺(意为毒蛇)姓。
  二
  世事如棋局局新,潮涨潮落自有时。自古没有不亡之国,每个王朝都有其兴盛期、衰落期、覆亡期。当王朝进入衰落期后,皇权中落,国姓成了皇帝手中可依恃的救命稻草。这个时期,为了让臣属为王朝卖命,皇帝通过钦赐国姓等手段,拉拢、巴结臣子为王朝服务。
  安史之乱后,唐朝江河日下。唐皇室为了维持王朝秩序和命运,对统兵将领们极力拉拢。为此,唐皇室不惜降贵纤尊,与同姓功臣联宗。《新唐书·李晟传》载:李晟(727-792),字良器,陇右临洮(今属甘肃)人。绰号“万人敌”,中唐顶梁柱,多次拯救国家的业绩使李晟成为与郭子仪、李光弼齐名的唐朝中兴名将。为了奖励李晟,唐德宗下令在京城长安为他修建五庙,以祭祀其高祖、曾祖、祖父。李晟死后,唐宪宗于元和四年(809年)下诏:“故奉天定难功臣、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西平郡王食实封一千五百户,赠太师李晟……其家宜令编附属籍。晟飨德宗庙庭。”
  对于异姓功臣,唐皇室通过赐姓来曲意逢迎。李克用(856-908),沙陀部人,本姓朱邪氏,唐朝皇帝赐其姓李名克用。李克用率沙陀、鞑靼兵攻入关中,迫黄巢军撤出长安,以功授河东节度使。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他又率军渡河,败黄巢军于中牟,使黄巢军从此不振。次年,李克用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共击败盘踞关中的朱玫、李昌符,进犯长安,纵火大掠,僖宗出逃。大顺二年(891年),唐廷恢复克用官爵,并封晋王。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战争连年。李克用始终高举唐朝旗帜,以勤王讨逆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郑成功(1624-1662),祖籍福建南安,出生于日本九户,原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明平国公郑芝龙长子。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坚持反清复明的官员,并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武力收复台湾。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笼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就是台湾人俗称他“国姓爷”的由来。
  三
  时代有更替,王朝有兴亡。当王朝覆亡后,许多皇室为避祸纷纷改姓,那些被视为无上荣宠的国姓被人贱视。唐朝曾赐镇压黄巢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拓跋思恭姓李,名仁福,授定难军节度使,封夏国公,据有今陕北、甘肃、宁夏部分地区。宋朝建立后,党项部落接受了宋朝的册封,改姓赵。
  唐皇室有一支改姓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改胡。
  据相关资料,安徽绩溪胡氏可细分为“龙川胡”“金紫胡”“遵义胡”和“明经胡”等。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八月,宣武节度使朱全忠的部下韩建尽将诸王斩尽杀绝于十六宅。不久,已有身孕的淑妃何氏被昭宗李哗立为皇后。第二年正月,唐昭宗在朱全忠的胁持之下,无奈起驾迁往洛阳。因为东都洛阳宫殿尚未完工,于是滞留于陕州。三月朔日,何后产下一男婴。四月,宫阙建造完毕,朱全忠逼迫发车起驾。皇帝就将皇子托付给徽州人士胡三公。胡三公临危受命,不顾个人的安危,将皇子带回婺源考川。昭宗来到洛阳之后不久,就被朱全忠杀害。何后之子与胡三公来到考川之后,认胡三公为义父,改姓为胡,取名为昌翼,也是为了感谢胡三公的覆翼、养育之恩。其后裔因他中明经科进士而称“明经胡”。
  南唐皇室的一支改姓邓。南唐亡于北宋后,宋太宗下诏追捕南唐皇室甚急。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受封邓王。李从镒子李天和侥幸逃走,改以父亲封号为姓,形成邓氏。
  宋朝皇室的一支改姓黄。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福建漳浦县民黄惠官因娶了黄姓女子为妻,被他的仇人以同姓相婚的罪名告发到官府。黄惠官在官府大堂上不承认犯禁,声称他祖上本姓赵,因在元朝灭宋后,曾有人提出大杀宋朝宗室和天下姓赵的人,引起赵姓人的惊恐。南宋大臣赵若和为避祸,改姓为黄,隐居在福建漳浦县的银坑,并把随身携带的赵姓谱牒藏起来,伪装成哑巴,终生不与人说一句话。黄惠官是赵若和的裔孙,为了证明他言之有据,拿出谱牒让官府验证。官府验明黄惠官确系宋代赵氏宗裔,不但宣告他无罪,而且奏请皇上,恢复了赵姓。
  元朝灭亡后,据传是蒙古宗室的一支避居今邓州、镇平、浙川、内乡等地,冒充汉人,冒姓王。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才恢复蒙古族身份。
  明朝皇室的一支改姓赵。
  《原阳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记载:原阳城东南马头村有几户赵姓人家,每逢年节祭祖,便合族集中,悬挂祖先画像,郑重参拜。据看见过的人说他们挂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相传这几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亡后,改姓隐名,迁居此村,改朱姓为赵。可惜1942年日军“扫荡”马头烧房时,赵氏祖先像遭火焚毁。1983年3月,殡葬赵永全时,在墓侧掘出残碑一面,上刻“我祖是大明之君,自崇祯失基,播迁于此。我本姓朱,随以赵为氏焉”。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失去了尊贵地位,他们纷纷改姓汉姓的刘、金、赵等姓。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爱新觉罗氏才逐渐复姓。
  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国姓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国姓属于姓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有诸多值得研究之处。拙作权当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其他文献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不同于数理化需要大量的做题.它更多讲究的是语感.这样一来,说英语和英语的正确发音就尤其重要.小孩子正是接触新事物能力强大的时候,所以如何用英语语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开展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是小学生在在学习需要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自身阅读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
期刊
随着新课程理念科学化的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等均有了显著地改变.教师开始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塑造全面的新时代人才.同时满足学生自身
一个学生对于数学这门科目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来源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感,以及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可以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如果教师或者家长想要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数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信息,因此,初中生的心智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过去.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对事物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态度.但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在语文中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魔力,学好语文对学生将来的学习阶段以及成长具有重大作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包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外,也具有很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章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好地传递语文阅读知识,提高学生的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