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角下道德的学校教育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hu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育德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而有效的道德教育依赖于道德的学校教育,也就是说,道德的学校教育是德育的前提条件。那么,什么是道德的学校教育?合目的、合价值、合规律——人们对此已有共识。但对于目的、价值、规律内涵的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个地域,同一个阶层的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比如,今天我们讲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但对于其中“德”的理解,就未必一致。
  既然我們对道德性内涵的认识不尽一致,那么,不妨换一种方式来体认。隐喻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常用修辞手法,常用感性的、具体的“喻体”来诠释理性的、抽象的“本体”的特性。比如,我们用“花开的声音”来隐喻“孩子的成长”就极为精妙,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成为对儿童成长规律认识的“标准用语”。所以,对于“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才是道德的”这一命题,我们也可尝试用隐喻的方式进行个性化诠释。也正因如此,当教育变得鲜活、可感、富于情感体验时,道德才是可教的,道德教育也才有存在的理由。
  比如,如果把“体验”作为喻体来隐喻“道德性”这一本体,那么就可以说,道德的学校教育一定是在体验中实现的,进而就可以追问:为什么说只有经过生命体验的教育才是道德的,二者关系如何,生命体验视角下的学校教育有什么样的内涵,实践中如何展现教育……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真”“善”“美”“人性”“生活”“生态”“生命”“文化”等来隐喻道德的学校教育,甚至用“温暖”“温度”“激扬”等来诠释自己心中道德的学校教育。
  道德的学校教育离不开想象。让我们以隐喻为翅膀,去拓展学校教育更广阔的空间,去探寻学校教育更多的可能!!
  (徐向阳)
其他文献
去年,我接到一个新班,本想好好地“治理”一番,干出点业绩来,可事与愿违,班里分进了许多“调皮鬼”,他们不屑与老师沟通、交流,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改变了交往策略。    一、远视,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刚开学那几天,我试着跟我们班的这些“调皮鬼”打成一片,用“和睦相处”来感化他们。我见到他们就满面笑容,跟他们和风细雨般地谈话……谁知这些孩子认为我这个班主任好说话
设计意图:  孩子在班里的受欢迎程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交往技巧是最重要的因素。我班有不少孩子喜欢恶作剧,爱和别人打闹,不知道怎样和同伴友好相处;也有一些孩子比较胆小,不善于与人交往。因此,我设计了“快快乐乐交朋友”这个活动,希望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分享、游戏,丰富孩子们的交友策略,营造快乐、和谐的同伴关系。    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流交朋友的方法,体验与朋友一起游戏的快乐。  2.关注身边
胡守敏,李森在《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7期《论课程育人生长点的困境与变革》一文指出,当前,作为课程育人生长点的学校课程实践面临着一些困境,表现在重“教学”轻“研究”、重“要素”轻“系统”、重“接受”轻“构建”、重“知识”轻“德化”等。要走出困境,就需要从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创设知识建构情境、挖掘德化要素功能等方面开展学校课程实践变革,赋予“课程育人”生长点教育性、整体性、主
设计思路:    新《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在生活或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数学,形成数学意识。因此,我们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意义,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以及材料互动,以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并引导幼儿整理、归纳单双数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目标:  1.积极
观察既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把握幼儿已有经验、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基本途径。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要面对全体幼儿,幼儿的表现机会也相对有限,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往往难以深入、系统。相比较而言,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具有任务选择的自主性、操作时间的灵活性以及材料设置的针对性等特点,能为教师提供细致、深入地观察幼儿的机会。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花了不少时间去做观察和记录,但不知
现在不怕了  成 媛    午睡起床后,孩子们都像往常一样安静而有序地整理着衣物。忽然,一阵哭声传来,我循声望去。原来是菲菲在哭。  我向菲菲走去。只见菲菲边哭边说:“把它拿掉!把它拿掉!”“把什么拿掉?”我不解地问。“就是把它拿掉!”菲菲仍闭着眼睛哭着说。并下意识地将头扭向右侧,不敢往左侧看。菲菲究竟要把什么拿掉呢?我带着疑惑搜寻活动室的每个角落,目光停在了离菲菲床较远的一面墙上,墙上贴着我们在
白裤子上的手印  柴文英    今天,我穿了一条雪白的裤子,自我感觉不错,同事们直夸我的裤子好看。孩子们也围在我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夸奖:“老师。你的裤子真白!”“老师,你的裤子很漂亮!”“老师,我喜欢你穿这条裤子。”“老师穿白裤子像天使。”我心里美滋滋的。  忽然,感觉有小手在摸我的裤子。低头一看,原来是兰兰和琳琳,康康还把头蹭到我腿上。裤子上立即留下了好几个手印,是那么的明显。当时。我很不高兴。
又到了区域活动时间,中班孩子纷纷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活动内容。因为前几天我刚组织孩子们学习了故事《拔萝卜》,所以我在表演区投放了相应的头饰、道具。刚开始,我看到在表演区活动的孩子戴上头饰、拿起道具合作玩了一会儿,但很快他们好像就没了兴趣,纷纷玩起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阅读区的情况也是如此。我事先在墙上贴了一些故事挂图,也提供了一些绘本,希望孩子们能作相应的延伸阅读。但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也只是看了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之所以会错失一些有价值的教育机会,原因在于不相信幼儿有能力解决一些问题。针对案例中“屏幕小,声音轻”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幼儿,在与幼儿平等的对话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幼儿的办法不可行,教师考虑到这是公开展示活动的现场,可先给予适当的引导,提出建议,或作为延伸活动。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可经常提供能让幼儿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想法,培养幼儿积极想办法
原方案目标明确,环节有连续性并呈螺旋式上升,有利于幼儿由浅入深地积累经验,建构概念。但是,原方案也有以下欠缺:(1)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不够。表现在:①时间紧。整个活动有六个环节,其中有四次测量活动,每次都有测量、记录、讨论等内容,要在30分钟左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