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路:
新《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在生活或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数学,形成数学意识。因此,我们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意义,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以及材料互动,以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并引导幼儿整理、归纳单双数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目标:
1.积极参与多种游戏活动,感知、理解10以内单双数的含义。
2.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单双数。
3.发现身边的单双数现象,产生对周围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兴趣。
准备:
“2元超市”场景及其图片,1~10元面额的代用券(左边标有具体数字,右边画有相应数量的1元硬币图),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分组操作材料若干。
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师(手指“2元超市”场景图):瞧!我们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吗?
幼:这里都是2元钱的东西。
幼:里面的东西都卖2元钱。
师:对,“2元超市”里每一样东西都卖2元钱。
二、购物游戏——体验、感知单双数
1.理解游戏规则。
师(出示代用券):老师有一张“2元超市”的代用券,它是几元钱的?
幼:5元。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教师点指代用券上的硬币图。幼儿一起数数。)
师:我有5元钱,那我在“2元超市”里能买到几样东西呢?
幼:五样。
幼:两样。
师:到底能买几样呢?我们来圈一圈。(教师一边用红色记号笔两个两个地圈,一边说:“2元买一样。”圈好后提问。)
师:我能买到几样东西?
幼:两样。
师:那好,现在我要去“2元超市”买东西了。买一个菠萝花了2元钱,再买一盒蜡笔花了2元钱。(教师边说边把图卡贴在代用券上,一张图卡遮住两个l元硬币图。)你们看看我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剩下吗?
幼:買了两样东西,还剩下1元。
师:对,我有5元钱,买了两样东西,还剩1元钱。
师:老师给每位小朋友也准备了一张代用券,等会儿你数一数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购物游戏。
师:圈好代用券的小朋友可以先去超市买东西,在购买时不推也不挤,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有几个幼儿拿到的是1元面值的代用券,一时觉得无法买到东西。教师及时启发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把两个1元合在一起可以买一样东西,或到教师处换一张2元代用券去买一样东西。)
三、交流与比较——理解单双数
1.感知单双数。
师:请买好东西的小朋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没有钱剩下。(幼儿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没有钱剩下?
幼:我有7元钱,买了三样东西。
师:还有钱剩下吗?还剩几元?
幼:还剩1元。
师:你能把这三个问题连起来说完整吗?
幼:我有7元钱,买了三样东西,还剩1元钱。
师:还有谁能完整地回答?
幼:我有4元钱,买了两样东西,没有钱剩下。
幼:我有9元钱,买了四样东西,还剩1元。
师:像他这样还剩1元钱的小朋友请把代用券举起来让我看看。(教师检验。)
师:请没有剩下钱的小朋友把代用券举起来让我看看。
师:刚才有几个小朋友遇到困难了,他们拿到的是1元钱的代用券,1张代用券买不到一样东西。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呢?请大家先来说说,然后请他们来告诉大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2.回收代用券。
师:“2元超市”决定回收代用券,请小朋友把还剩1元钱的代用券送到蓝房子,把用完的代用券送到红房子。(教师出示用不干胶张贴的红、蓝房子,幼儿把代用券贴在相应的房子下。)
师:请两个小老师帮忙检查小朋友送对了没有。
幼:这张8元钱的都用完了,应该送到红房子。
幼:这边贴的是都用完的,都送对了。
师:老师这里还有和小朋友换来的1元代用券,不知道该送到哪里,你们能帮帮我吗?
幼:应该送到蓝房子。
师:为什么?
幼:因为它没有用过,还是1元。
师:你们说对吗?
众幼:对。
3.理解单双数。
师:看一看,蓝房子里住着哪些数字宝宝?
幼:1、3、5、7、9。(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逐个出示蓝色的单数卡片,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师:红房子里住着哪些数字宝宝?
幼:2、4、6、8、10。(教师依次出示红色的双数卡片。)
师: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我们今天学过的单数有哪些?
幼:1、3、5、7、9。
师:像2、4、6、8、10这样总能凑成两个两个的数叫双数。我们今天学过的双数有哪些?
幼:2、4、6、8、10。
师:谁能把这10个数字宝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呢?我把“1”排在这儿,谁能接着往下排呢?(示意幼儿横排。)
师:在他们排队的时候大家可要看仔细,也许你会发现一个秘密。(两个幼儿上前给数字排队。)
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举手告诉大家。
幼:是1、2、3、4、……10这样排队的。
师: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的。
幼:是按一个蓝色一个红色、一个蓝色一个红色排队的。
师:蓝色的都是什么数?
幼:1、3、5、7、9。
师: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什么?
幼:单数。
师:那红色的都是什么数?
幼:双数。
师:原来它们是一个单数一个双数、一个单数一个双数间隔排列的,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游戏操作一区分单双数
1.寻找单双数。
师:单双数和你们也是好朋友,它们就在你们身边。请你找一找,你身上什么东西是单数,什么东西是双数?
幼:我右手有5个手指头,5是单数。
幼:我衣服上有4个纽扣,4是双数。
师:你们还可以在朋友身上找一找,并告诉他找到了什么数。
(幼儿互相找找、说说。)
师:其实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单双数,我也找到了几个。现在请所有女孩子立正,我们一起来数一 数一共有几个女孩子。1、2、3……9个女孩,是单数还是双数呢?
幼:单数。(也有幼二说双数的。)
师:请女孩子两个两个抱一抱,看有没有多一个。
幼:多一个,是单数。
师:请所有男孩子立正,数一数有几个男孩。
幼:1、2、3、……10个男孩,是双数。
师:请男孩子两个两个拉拉手。
师:今天一共来了几个小朋友呢?19是单数还是双数呢?
(幼儿说单数、双数的都有。)
师:让我们一起来两个两个地数一数,两个、两个……还有一个没朋友,19是什么数?
幼:单数。
师(站到队伍最后):老师和你做朋友吧,加上一个老师,现在有几个人了?
幼:20个。
师:现在大家都有朋友了,变成什么数了?
幼:双数。
师:原来单数加上一个就变成了双数。
2.区分单双数。
师:老师还准备了许多好玩的单双数,等一下你们可以去玩。(教师逐一介绍玩法后,幼儿自由选择操作项目,教师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操作。)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排一排:在1~10的扑克牌中分别选出单数、双数排排队。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转一转:记录转盘停下时指针所指的数,并分辨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记录扔骰子得到的数并区分出单双数。
师:让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圈一圈的作业。
3.巩固单双数。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些单双数,现在我们和这些单双数玩个游戏吧。老师念一首儿歌:“单脚单脚跳跳,双脚双脚跳跳,单脚单脚,双脚双脚跳跳。”当念完最后一个“跳”时,老师会报出一个数,如果是单数,你就马上蹲下;如果是双数,你马上找一个朋友抱一抱。
(游戏反复进行。)
评析:
认识10以内单双数是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价值在于让幼儿借助具体的事物和直接的操作活动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了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这次活动在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扣活动目标,有效设置活动环节
这次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让幼儿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围绕此目标,教师预设了三个大环节:在购物游戏中感知体验单双数,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环节的安排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且每一环节的落脚点都是单双数的学习,均明确指向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创设生活化、游戏化情境,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幼儿感知理解单双数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创设了“2元超市”的生活化情境,让幼儿用1~10元面值的代用券进行超市购物游戏,将抽象的单双数概念蕴含在生动活泼的购物过程中,使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自己的学习要求,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三、准确把握教学语言,形成有效师幼互动
首先,概念讲解具体明白。数学学科的抽象逻辑性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并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才能使幼儿理解掌握。如教师是这样给幼儿解释单双数的意义的:“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像2、4、6、8、10这样总能凑成两个两个的数叫双数。”这样表述既使幼兒容易理解,又不失概念的准确性。
其次,操作活动交待清楚。如在组织购物环节时,教师的指令为:“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到几样东西。”在回收代用券前教师提示:“‘2元超市’决定回收代用券,请小朋友把还剩1元钱的代用券送到蓝房子,把用完的代用券送到红房子。”教师的指令非常清楚明了,幼儿一听就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第三,提问设计启发幼儿思维。如在回收1元代用券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把它放进蓝房子,再次引导幼儿思考单双数的概念。帮助幼儿有效操作,理清思路。
四、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知识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次活动的材料提供有以下特点:一是直观形象,代用券呈现了1~10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一目了然,且便于以两个为单位进行圈点,幼儿手举代用券便于教师检查反馈:红房子、蓝房子便于单双数分类;红蓝数卡便于幼儿发现单双数间隔排列的规律。二是就地取材,幼儿的人数、幼儿身上隐藏的数量均自然地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对象,方便又有趣。三是自主选择,分组操作时教师提供了5组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有能力的幼儿可以参加多组操作,变化的材料让幼儿在多次操作后仍保持新鲜感,有利于幼儿对单双数概念的充分理解和运用。
五、面向全体幼儿,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效益最大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注重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操作的机会,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新《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在生活或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感知数学,形成数学意识。因此,我们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意义,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以及材料互动,以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并引导幼儿整理、归纳单双数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目标:
1.积极参与多种游戏活动,感知、理解10以内单双数的含义。
2.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单双数。
3.发现身边的单双数现象,产生对周围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兴趣。
准备:
“2元超市”场景及其图片,1~10元面额的代用券(左边标有具体数字,右边画有相应数量的1元硬币图),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分组操作材料若干。
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师(手指“2元超市”场景图):瞧!我们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吗?
幼:这里都是2元钱的东西。
幼:里面的东西都卖2元钱。
师:对,“2元超市”里每一样东西都卖2元钱。
二、购物游戏——体验、感知单双数
1.理解游戏规则。
师(出示代用券):老师有一张“2元超市”的代用券,它是几元钱的?
幼:5元。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教师点指代用券上的硬币图。幼儿一起数数。)
师:我有5元钱,那我在“2元超市”里能买到几样东西呢?
幼:五样。
幼:两样。
师:到底能买几样呢?我们来圈一圈。(教师一边用红色记号笔两个两个地圈,一边说:“2元买一样。”圈好后提问。)
师:我能买到几样东西?
幼:两样。
师:那好,现在我要去“2元超市”买东西了。买一个菠萝花了2元钱,再买一盒蜡笔花了2元钱。(教师边说边把图卡贴在代用券上,一张图卡遮住两个l元硬币图。)你们看看我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剩下吗?
幼:買了两样东西,还剩下1元。
师:对,我有5元钱,买了两样东西,还剩1元钱。
师:老师给每位小朋友也准备了一张代用券,等会儿你数一数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购物游戏。
师:圈好代用券的小朋友可以先去超市买东西,在购买时不推也不挤,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有几个幼儿拿到的是1元面值的代用券,一时觉得无法买到东西。教师及时启发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把两个1元合在一起可以买一样东西,或到教师处换一张2元代用券去买一样东西。)
三、交流与比较——理解单双数
1.感知单双数。
师:请买好东西的小朋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没有钱剩下。(幼儿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没有钱剩下?
幼:我有7元钱,买了三样东西。
师:还有钱剩下吗?还剩几元?
幼:还剩1元。
师:你能把这三个问题连起来说完整吗?
幼:我有7元钱,买了三样东西,还剩1元钱。
师:还有谁能完整地回答?
幼:我有4元钱,买了两样东西,没有钱剩下。
幼:我有9元钱,买了四样东西,还剩1元。
师:像他这样还剩1元钱的小朋友请把代用券举起来让我看看。(教师检验。)
师:请没有剩下钱的小朋友把代用券举起来让我看看。
师:刚才有几个小朋友遇到困难了,他们拿到的是1元钱的代用券,1张代用券买不到一样东西。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呢?请大家先来说说,然后请他们来告诉大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2.回收代用券。
师:“2元超市”决定回收代用券,请小朋友把还剩1元钱的代用券送到蓝房子,把用完的代用券送到红房子。(教师出示用不干胶张贴的红、蓝房子,幼儿把代用券贴在相应的房子下。)
师:请两个小老师帮忙检查小朋友送对了没有。
幼:这张8元钱的都用完了,应该送到红房子。
幼:这边贴的是都用完的,都送对了。
师:老师这里还有和小朋友换来的1元代用券,不知道该送到哪里,你们能帮帮我吗?
幼:应该送到蓝房子。
师:为什么?
幼:因为它没有用过,还是1元。
师:你们说对吗?
众幼:对。
3.理解单双数。
师:看一看,蓝房子里住着哪些数字宝宝?
幼:1、3、5、7、9。(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逐个出示蓝色的单数卡片,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师:红房子里住着哪些数字宝宝?
幼:2、4、6、8、10。(教师依次出示红色的双数卡片。)
师: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我们今天学过的单数有哪些?
幼:1、3、5、7、9。
师:像2、4、6、8、10这样总能凑成两个两个的数叫双数。我们今天学过的双数有哪些?
幼:2、4、6、8、10。
师:谁能把这10个数字宝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呢?我把“1”排在这儿,谁能接着往下排呢?(示意幼儿横排。)
师:在他们排队的时候大家可要看仔细,也许你会发现一个秘密。(两个幼儿上前给数字排队。)
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举手告诉大家。
幼:是1、2、3、4、……10这样排队的。
师: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的。
幼:是按一个蓝色一个红色、一个蓝色一个红色排队的。
师:蓝色的都是什么数?
幼:1、3、5、7、9。
师: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什么?
幼:单数。
师:那红色的都是什么数?
幼:双数。
师:原来它们是一个单数一个双数、一个单数一个双数间隔排列的,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游戏操作一区分单双数
1.寻找单双数。
师:单双数和你们也是好朋友,它们就在你们身边。请你找一找,你身上什么东西是单数,什么东西是双数?
幼:我右手有5个手指头,5是单数。
幼:我衣服上有4个纽扣,4是双数。
师:你们还可以在朋友身上找一找,并告诉他找到了什么数。
(幼儿互相找找、说说。)
师:其实我们身边到处都有单双数,我也找到了几个。现在请所有女孩子立正,我们一起来数一 数一共有几个女孩子。1、2、3……9个女孩,是单数还是双数呢?
幼:单数。(也有幼二说双数的。)
师:请女孩子两个两个抱一抱,看有没有多一个。
幼:多一个,是单数。
师:请所有男孩子立正,数一数有几个男孩。
幼:1、2、3、……10个男孩,是双数。
师:请男孩子两个两个拉拉手。
师:今天一共来了几个小朋友呢?19是单数还是双数呢?
(幼儿说单数、双数的都有。)
师:让我们一起来两个两个地数一数,两个、两个……还有一个没朋友,19是什么数?
幼:单数。
师(站到队伍最后):老师和你做朋友吧,加上一个老师,现在有几个人了?
幼:20个。
师:现在大家都有朋友了,变成什么数了?
幼:双数。
师:原来单数加上一个就变成了双数。
2.区分单双数。
师:老师还准备了许多好玩的单双数,等一下你们可以去玩。(教师逐一介绍玩法后,幼儿自由选择操作项目,教师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操作。)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排一排:在1~10的扑克牌中分别选出单数、双数排排队。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转一转:记录转盘停下时指针所指的数,并分辨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记录扔骰子得到的数并区分出单双数。
师:让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圈一圈的作业。
3.巩固单双数。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些单双数,现在我们和这些单双数玩个游戏吧。老师念一首儿歌:“单脚单脚跳跳,双脚双脚跳跳,单脚单脚,双脚双脚跳跳。”当念完最后一个“跳”时,老师会报出一个数,如果是单数,你就马上蹲下;如果是双数,你马上找一个朋友抱一抱。
(游戏反复进行。)
评析:
认识10以内单双数是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价值在于让幼儿借助具体的事物和直接的操作活动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了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这次活动在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扣活动目标,有效设置活动环节
这次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让幼儿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围绕此目标,教师预设了三个大环节:在购物游戏中感知体验单双数,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环节的安排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且每一环节的落脚点都是单双数的学习,均明确指向活动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创设生活化、游戏化情境,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幼儿感知理解单双数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创设了“2元超市”的生活化情境,让幼儿用1~10元面值的代用券进行超市购物游戏,将抽象的单双数概念蕴含在生动活泼的购物过程中,使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自己的学习要求,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三、准确把握教学语言,形成有效师幼互动
首先,概念讲解具体明白。数学学科的抽象逻辑性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并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才能使幼儿理解掌握。如教师是这样给幼儿解释单双数的意义的:“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像2、4、6、8、10这样总能凑成两个两个的数叫双数。”这样表述既使幼兒容易理解,又不失概念的准确性。
其次,操作活动交待清楚。如在组织购物环节时,教师的指令为:“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到几样东西。”在回收代用券前教师提示:“‘2元超市’决定回收代用券,请小朋友把还剩1元钱的代用券送到蓝房子,把用完的代用券送到红房子。”教师的指令非常清楚明了,幼儿一听就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第三,提问设计启发幼儿思维。如在回收1元代用券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把它放进蓝房子,再次引导幼儿思考单双数的概念。帮助幼儿有效操作,理清思路。
四、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知识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次活动的材料提供有以下特点:一是直观形象,代用券呈现了1~10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一目了然,且便于以两个为单位进行圈点,幼儿手举代用券便于教师检查反馈:红房子、蓝房子便于单双数分类;红蓝数卡便于幼儿发现单双数间隔排列的规律。二是就地取材,幼儿的人数、幼儿身上隐藏的数量均自然地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对象,方便又有趣。三是自主选择,分组操作时教师提供了5组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有能力的幼儿可以参加多组操作,变化的材料让幼儿在多次操作后仍保持新鲜感,有利于幼儿对单双数概念的充分理解和运用。
五、面向全体幼儿,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效益最大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次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注重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操作的机会,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