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收藏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上学时,在传播学课上,老师讲过一个经典案例,是美国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的广告,画面是一个美国的豪宅内,清晨,在空旷的大房间里,一对衣着保守整洁的老夫妻坐在大餐桌的两侧正安静地吃早餐,气氛冷清沉闷,周围没有一点声音,此时在房间的深处响起清晰的电话铃声,老夫人用餐巾擦擦嘴,步履蹒跚地走出了画面,一会儿,她又重新坐在餐桌前,默默地用餐巾擦拭着眼角,老先生放下手中的刀叉,略带惊讶地看着她,老夫人抬起头看着自己的丈夫,轻声说:“女儿来电话说她爱我们。”广告的最后是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的标识。这段电视广告被誉为传播史上最伟大的创意之一,在这里,电话不再是传播声音的冰冷的电子工具,而是一种传播爱的途径。社会学家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每一个伟大的创意都必然包含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同理,每一项伟大事业中也必然涵盖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或者说正因为涵盖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它才会成为一项伟大的事业。比如,历史上每个时期的革命者,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那些成功者无一不是打着天道、公平、正义的旗号,追随者为此理想才会不惜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而那些以吃饱肚子,荣华富贵为诉求的造反者,无一不是短命之徒。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后者如闯王李自成。收藏行业虽然是个看起来鱼龙混杂的圈子,但在我看来,它却已具备了成为一项伟大事业的所有要素。因为它同样涵盖了许多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故此,在谈论收藏时,我们往往并非是在单纯地谈论收藏本身,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一些人类的基本情感。
  在谈论收藏时,我们在谈论欲望。
  如今,在这个商品经济极其发达的时代,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收藏”时,其实是在谈论一种生意,一种赚钱之道,或者说得含蓄一些,是在谈论一种看上去很美的投资,有一些业内人士甚至指出,如今收藏已经变成了暴利游戏,充满了泡沫,令人担忧。
  在谈论收藏时,我们在谈论贪婪。
  我身边就有一些痴迷收藏的人,他们见到喜欢的“宝贝”就志在必得,非拥有不可,不惜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影响到与周围人的关系,家人抱怨:只顾自己不管家,朋友报怨:钱永远不够用,总是借钱买“宝贝”。
  在谈论收藏时,我们在谈论爱与痴。
  曾听到有一个藏家用切身体会诠释了“收藏是一种爱”的深层含义,他认为,真正搞收藏的,是把藏品看得很宝贵,绝不会轻言“分手”,他表示“我收藏的一定是我喜欢的,不会轻易出手的。曾有一段时间,我的经济比较拮据,打算把收藏的唐云作品卖掉,但最终割舍不下,通过其他办法解决了‘经济危机’。”
  在谈论收藏时,我们在谈论尊严。
  在山东临淄有一位专门收藏瓦当的藏家,有几位日本收藏界声誉很高的藏家来到临淄,要将其收藏的瓦当买走,出价100万元,可王某一口回绝。他说:“这些瓦当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是我的私有财产。……如果我把我的收藏卖给日本人,他们也会非常瞧不起我。我得到了钱,却失去了收藏者的尊严和气节。”
  笔者认识一个早已身家巨亿的成功人士,名车豪宅、锦衣玉食、美酒妇人早已在他的心中引不起一丝波澜,只有当他与朋友一起观赏他珍爱的一块和田玉把件的时候,眼中流露出的珍惜和温柔的神态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说过,他自己包括他所拥有的一切权势和财富都将烟消云散,但他此时正在欣赏的这份美丽会永远地流传下去。
其他文献
照片上这枚刀币,面文曰“齐之化”,背文曰“十”,长159毫米,重49克,青铜质,生坑,铸工精良,包浆熟旧,由于长期深埋地下,币面留下了不同程度的蚀斑,但不失为一枚美品,属真品无疑。经考证,它与已发现的“齐之化”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刀体较短。“齐之化”属大刀币的一种,一般钱谱中很少记载,丁福保先生所著的《古钱大辞典》中仅介绍了两枚,其长度均在170毫米以上,比此币长十多毫米。二是背面纹饰不同,
期刊
在钱币界,为海内外所公认的有三大“孤品”银币,一为“奉天一两”,一为“吉字一两”,一为“云南庚戌”(注:该品银币上“戍”为误写,应为“戌”),而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云南庚戌”,它的全称为“宣统元宝庚戌春季云南造库平七钱二分”,背蟠龙珠光云纹。  大清宣统二年(1910年)初,云南造币厂向地士亚洋行订购的铸币机器辗转运到了昆明,是年二月即行开始试铸“云南庚戌”银样币。按贯例,在铸行银币之前,要先试铸
期刊
明代学者、书画家陈继儒(1558-1639年)在《妮古录》中提出:“文人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故镜须秦汉,砚必宋唐”。陈继儒先生用十分风趣而潇洒的语言,把自唐代以来,中华名砚与文人墨客的不解之缘,描述得十分生动与贴切。然而,更令我们藏砚家们无比兴奋的是,在450年后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演绎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明史的历史长卷,是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上展开的。她再一次警示我们这一
期刊
清代历时二百六十余年。清前期的山水画有“摹古”与“创新”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革新的一派,强调个性解放,提出“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他们不受古人约束,自辟蹊径,代表画家有“四僧”(渐江、髡残、朱耷、石涛)。与之对立的有所谓“正统派”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他们对于宋元名迹“日夕临摹”,笔笔讲求古人法度,叫做“摹古逼真便是佳”。然而,有些时候,他们似乎也有发展传统,创新之作。清代的
期刊
明代《十六罗汉风景图》(四条屏)工笔重彩画购自美国宝龙拍卖会,回流归国后,收藏于西安一文物公司的文物商店。此图内容围绕居于隽秀空灵山中的罗汉形象展开,图中佛教法事活动的场面宏大,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画面内容丰富,人物与山水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绘制水平极高。因为无款,大家都在对如此旷世巨作的身世猜测着,探究着……送拍人提供的原始资料记载,此画作者是明代著名画家仇英,名称为《仇英十六罗汉风景图》,此
期刊
无心插柳    大约在1992年左右,那时我正发“文物高烧”,每逢周六和周日就往香港著名的荷里活道、街跑,而且每每大包小包的满载而归,可以说,当时这两条街上有多少古玩店、各店经营哪一类藏品,我心里还是比较清楚的。殊不知一次无意间发现一个极为隐蔽的小商场,其入口处位于一阶梯中部,阶梯的上方为荷里活道,下方为水坑口街,恍若一个“工”字形。因为偏僻及不显眼,路人很少经过,故一般没有注意到这里原来还别有洞
期刊
我是一个一只脚在体制内一只脚在体制外的作家。这是我自己为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这样做的目地,一是给自己一个站在全人类立场上的写作角度,二是使自己的作品尽量长久一点。  从华文圈的读者反映来看,我还算一位不太蹩脚的作家。但是有一天,我在写作之余,突然迷恋上了书法和绘画。我把自己的这种沉溺于笔墨归结为中国古文化人的那种恶习。  《文心雕龙》中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这意思是说,文学创作已经不能表达心
期刊
我与漫画的结缘,源于著名漫画家、与我同属武大校友的方成先生,也因此有幸结识“漫坛之首”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在京城的世纪之交,受方老的影响,我一度对漫画十分“迷恋”。方老与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先生关系密切,经方老介绍,我与廖老生前有过少许交往。方老所在的《人民日报》社是新中国漫画的中心,旗下的《讽刺与幽默》更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漫画界最重要的阵地。通过方老的“纽带”,我与《讽刺与幽默》主编、漫画家徐鹏
期刊
明代早期的画坛,许多优秀画家被召至内廷,为皇家服务的宫廷绘画昌盛一时。创作虽然活跃,但严酷的文化专制下,画家们功力深厚却偏于工整,画法多样却少见新意。浙江籍著名画家戴进也一度应召入宫,因遭谗言很快就离开了。山水人物全能的高超技法和皇家的认可,为他确立了民间画坛领袖的地位。戴进创立了以江浙为中心、影响大江南北乃至全国的浙派画风。  戴进传统渊源上主宗南宋院体马远、夏圭画风。以他为代表的浙派这些民间画
期刊
竖泼法是画家为改变自己山水画创作理念的一种在艺术上近乎于非理性的大胆尝试,目的是使水墨的运动得以无限扩张。画时一纸悬壁,水墨纵流,泼于无态,止于有形。《雷雨倾山乡》就是这样一幅极度表现自我创造力的作品,在状如随雨自天而降的大片水墨浸染下,山与树全部模糊成一个个浓浓淡淡、黑黑白白的清明雨象,应和着声无着落的雷鸣,出入房舍,环村飘荡,神秘中透出无尽的季节喧嚣。画家近年创作的“西藏厚土系列”,则显示出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