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心,紫砂情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1995届毕业生,1996年为全国人大会议楼的大型紫砂门套、壁画进行陶刻装饰;参与“97香港回归”“99澳门回归”国家级紫砂礼品的陶刻装饰。创新作品多次在行业评比中获奖:紫砂壶《梅竹情》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紫砂陶印《行方智圆》荣获宜兴首届陶刻装饰展一等奖;紫砂壶《三足乌》荣获2009中韩陶瓷文化交流展金奖等,并入编国内外各类陶艺、紫砂专业书刊。2004年至今,每年应邀赴韩国汉城作陶艺、书画表演和学术交流。作品深受爱好者的好评,并被众多博物馆收藏。
  古朴典雅的工作室里,一壶清茶,我们的闲谈就此开始。
  “紫砂艺术的道路需要不断地沉淀,不断地创新……”亲切而有深味的话语,儒雅的蒋瑞峰先生就他的成长之路娓娓道来。
  五色土的诱惑
  在这片五色土的天地,在紫砂文化孕育的土地上,蒋瑞峰的血液里涌动着陶韵。
  宜兴丁蜀这块古老的土地,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才贤俊杰,五湖四海的文化名人慕名而来、流连忘返。他们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写下了灿烂的篇章;一代又一代的紫砂人,用陶韵感染了中国、感染了世界。紫砂艺术品可以让文人骚客细细把玩,可以让居家百姓随意品谈。紫砂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正如那些文人墨客一般,蒋瑞峰也沉醉于这五色土的奇妙,流连于这无法言传的陶韵。他的2005年韩国之旅紫砂首作让他人震惊,从此他的紫砂情结凝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每一块紫砂泥在他手中都是一件珍宝,他极力去读懂它们的生命密码,努力地用独特的形式与符号去表达它们。在那间古朴的工作室的展柜里静静地以各种姿态展现艺术魅力与生命意义的紫砂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五色土对他的诱惑,那种一旦爱上便再也无法释怀的诱惑。
  静于心,沉于业
  行动不应矫揉造作,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去执行。
  1993年,蒋瑞峰进入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宜兴丁蜀中专校“)工美班学习。俞汉民老师的书法课激起了他的学习兴趣,在陶艺、书画、雕塑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艺术造诣的邵家声老师给予学生的专业指导,让他受益终身。这些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地练习、创作,对待专业的这份投入与执著,以及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蒋瑞峰。只有沉于业,静于心,才能不断成长。
  中职学习的那短短两年时间里,蒋瑞峰分秒必争,唯恐在时间的流逝中与知识、技能失之交臂。踏入工厂实习,他更是废寝忘食,沉浸在陶刻之中几乎“三月不知肉味”。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在无数个白昼与黑夜里潜心探究制壶的技艺,思考改进的创新。即便在颈椎病的折磨下,他都不曾放下这方五色土,不舍下这份“情缘”。
  “只有爱它,才能真正懂它。”蒋瑞峰与紫砂的情缘就这样一直在静静地延续着。他为自己的兴趣而做,紫砂就是他的全部。紫砂艺术需要静心,需要品读,需要沉淀,需要静静地聆听。当我们走进那间古朴的工作室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份宁静,一份优雅,一种从容,一种淡定。正是这种沉于业、静于心的真诚与执著,这份对于事业的敬重与严谨,才锻造了今天谈吐优雅、陶韵情味浓郁的儒雅青年陶艺大师,也才拥有了那一把把传承文化的艺术作品。
  成功在延续
  进入实习阶段的蒋瑞峰在工厂开始了学徒生涯,在老师傅悉心的培养下,在短短的2年时间里,他熟练地掌握了陶刻技法,并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陶刻创作。学生生涯中的专业技能和学徒生涯中的陶刻技能,都在他的陶刻作品中得到了成功的延续。1996年他有幸参与了全国人大会议楼的大型紫砂门套、壁画陶刻装饰;然后参与了“97香港回归”“99澳门回归”国家级紫砂礼品的设计和制作。2004年、2005年先后两次应邀赴韩国汉城作陶刻表演和学术交流。
  成功并未在此停止,更多的成功还在延续中。
  在长达11年的陶刻创作中,在与身怀绝技的紫砂名家接触中,他不知不觉地积累了大量的制壶技法。2005年,他在韩国举行了个人书法展,在与韩国友人切磋技艺时,用自己带去的仅有的那点紫砂泥,纯手工成功地制作了两把壶。这是怎样的一种惊喜,于他于人,这都是一种意外的收获。这个意外的成功,这个被他戏称为“05情结”的举动,就此打开了他的制壶之路。
  人生在不断创新
  生活本就不可能一帆风顺,本来就充满挑战,色彩缤纷。蒋瑞峰从事陶刻起步,在陶刻事业辉煌的时刻华丽丽地转身,静悄悄地埋头于一堆堆的紫砂泥中,在身筒、壶把、壶嘴、壶滴的奇妙组合的世界中徜徉。“这是一种选择的痛,也是一种重新开始的乐”,他如是说。
  在他事业辉煌即将到达全盛的时刻,放下摸热的刻刀,转而接触那一方方充满了未知的泥土,那是一种不舍的痛,但却也是无比坚毅的勇气,更是新的人生奋战的开始。
  人活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果,在于那些我们都已经默认的鲜花与掌声,更重要的在于过程,在于挑战,在于不断地创新。蒋瑞峰,一个在紫砂泥中寻找梦想的追寻者,一个在困难中抬头的勇敢者,一个在新时代中开拓创新的努力者。他拂去浮躁,温文尔雅,淡泊名利;他的信仰寄于那温润如君子、风流如词客、葆光如隐士、飘逸如神仙、廉洁如高士的紫砂中;他的人生在他那灵动传神的紫砂壶中光芒四射地绽放。
  (责任编辑:沈彬)
其他文献
江苏历来重视写字教育。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江苏省教委的领导下,江苏大地曾掀起过一轮又一轮狠抓写字教育的热潮,省教委提出的“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操,唱好歌,扫好地”的“五好要求”深入人心,一大批重视写字教育的典型学校和区域先后涌现出来。实践证明,对写字教育的投入和重视,有效地促进了江苏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为江苏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这种惯性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江苏的中小学语文教育
作为市教育局确定的小班化试点学校,多年来我们坚守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努力满足每一个学生幸福成长的需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着力于课堂、学生、活动、课程等方面的评价改革,形成了以“慧乐”为标杆的评价方式。  “慧乐”从字面上解读,是智慧而快乐的意思。我们希望学生有慧心、慧给、慧美,能乐学、乐思、乐行。慧心,重在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感悟力;慧给,重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慧美,重在培养学生由内而外的美丽
摘要:在“推进阅读工程”的背景下,以“价值分析”量表对Y校关于“推进阅读工程”的管理行为进行价值分析,得出“价值分析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所在,是学校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中介”的结论。多元的符合价值指向的阅读路径有:多步多向路径、多科关联路径、晋阶趣味活动。应将阅读的长效性、综合性、趣味性整合于一体,将阅读活动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关键词:教育政策;价值分析;学校管理;阅读工程  中图分类号:G4
中图分类号:G42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016-06  【执教者简介】  董文彬,1982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教于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海淀区数学骨干教师、海淀区数学学科兼职教研员、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深度学习”教改项目海淀小学数学课题组核心成员。曾获全国第九届小学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七届、第八届“中小学教育教学设计
摘要:借鉴德国“双元制”精髓及其核心要素,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遵循实现本土化改造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秩序,坚持以形成职业行动能力满足职业行动领域需求为导向,构建基于三维职业行动能力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开发和推广符合国情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职业行动能力;三维职
摘要:公民素养是世界各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民素养,对苏州市5439名中小学生、629名教师、80名校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强,环境意识较弱;初中生的民主意识较强,参与学校事务较弱。阻碍学校开展公民素养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存在问题,其次是缺乏实施公民素养教育的师资。学生公
在喧闹的乐坛上,有几位实力不俗的歌手,她(他)们纯净、专注,行事低调,人们誉为“安静的歌者”。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合唱中,梅岭小学也被同行称之为“安静的歌者”,他们积极而不张扬,丰富而不喧哗,努力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抒写创新发展的美好乐章。  一、“梅岭深处有文化”  到过梅岭小学的人,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梅岭深处有文化。”  1.梅岭深处的文化在历史传承  1645年,清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
2009年起,我校开始推进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学生生涯规划为中心的四维一体的主动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着力通过活动项目的精细设计,增加校园事件的教育附加值,强调让学生在体验和感动中获得感悟和提升。本文拟以高一学生寒假进行的职业调查活动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开展职业调查活动的理念前设  从事教育的我们一直在思考: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
摘要:指向儿童悟得的数学教学力图到达儿童内心世界的深处,让知识的生长与联结朴素自然,学科素养的积淀与提升悄然生发。儿童悟得的设计原则包括儿童先行、悟创结合、整体建构,实施策略主要有:积累图式、多元直观、经由比较、渐次悟得、适度统整。  关键词:儿童悟得;信度;通感;儿童数学  一直以来,儿童数学教学始终存在着的两大问题未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和解决,一个是儿童对数学知识的信度问题,即认同、悦纳的程度
摘要:信息化教学已逐渐渗透到学校课堂,实训基地等场所,教师参与建设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教学研究已然是常态,全国和各省教育部门组织了相关教学比赛,旨在考察教师能否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地优化教学过程,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作者经过比赛的锻炼和对执教课程的理解来阐述在现代信息技术下高职机电电子实训课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化;技能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