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完美》赏析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che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不一定能成为伟人,但我们可以在灵魂的净化与人格的砥砺中走向伟大。生活带给我们的不全是光焰夺目的鲜花,但我们可以用些微流淌的花韵,去温暖孤寂的岁月。人生就是这样,即使自己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砾,只要将最后的余热释放,卑微的人生,即为蔚为壮观的人生,残缺的人生,即是最为完美的人生。倾听黎巴嫩作家纪伯伦以问答的形式流出的心语,我们渐渐悟得人生的真谛:心怀爱心、心有责任、心存希望、心甘孤独、心具谦恭、心溢激情,才是渐臻完美人生的必要前奏,如此在人生路上行走,完美才会降临。问答式的对白,使文章闪烁的哲理的光辉,粲然地照耀着我‘们的心河,让我们在与伟大的对语中,感悟到文章的主题:人什么时候才能渐臻完美,
  精辟的见解,借助于巧妙的形式,传达出了深刻的寓意:注重形式的选用,注重语言的表达,文章表露的语言信息大大增强,这种形式就是“对白”。这篇文章的对白,使读者与作者在情感的对等交流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篇文章的对白,使文章潜藏的寓意,得以浅层显现:这篇文章的对白,使文章哲理的意蕴,如鲜花盛放般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对白的形式,通俗点说,就是问答的形式,将这种形式用于文章的谋篇布局,会给人别样的感觉。
  附原文:
  完美
  纪伯伦
  兄弟,你问我:人,什么时候才能变得完美?
  请听我的回答:
  一个人渐臻完美的时候,会感到自己是广阔无垠的宇宙,是浩渺无边的大海,是始终在燃烧的烈火,是永远璀璨夺目的光焰,是时而呼啸、时而静穆的大风,是裹挟着电闪、雷鸣、滂沱大雨的云彩,是浅吟悄唱或如泣如诉的溪流,是春天繁华满枝、秋天卸妆的树木,是高耸的峰峦。是深沉的山谷,是有时丰硕富庶、有时荒芜萧萦的田园。
  倘若这个人感觉到这一切,那他已走完了完美道路的一半。如果他要达到完美道路的尽头,他还应当在内省的时候感到自己是依恋慈母的儿童,是对子嗣负有责任的长者,是正在希望和爱情中彷徨的青年,是正在同过去和未来进行搏斗的中年人,是幽居茅舍的隐士,是身陷囹圄的罪人,是埋头于书稿的学者,是黑夜白昼均无所见的愚人,是置身在信念的鲜花和孤寂的蒺藜之间的修女,是一个正受着利爪和獠牙的撕咬、软弱而怀有需求的娼妓,是满怀痛苦、逆来顺受的穷汉,是贪得无厌却又谦恭备至的富翁,是好在暮霭和朝霞之中徘徊的诗人。倘若这个人有了上述的体验,明白了这全部的事理,那他就达到了完美,会成为上帝的一个影子。
其他文献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文教学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自身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特殊作用,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使命。教育部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令人耳目一新。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写作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作文教改的进程。中学写作教学中师生主体意识缺失,严重制约了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发展和创新,写作教学整体上的无奈和沉寂令人叹息,甚至痛心疾首。要改变
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高职院校校企融合办学中的难点,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拓宽校企合作办学的覆盖面,加强深度融合,构建校
在温室黄瓜上开展生物型土壤修复剂+复合肥效果试验,对照为鸡粪+复合肥。施用生物型土壤修复剂的黄瓜比对照增产20%,地温提高2℃,土壤容重提高,行间根系量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
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当学生的学习已、达“愤”与“悱”的心理状态时,就需要去启发。孔子就常用诱导的办法回答学生的问题,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竟焉。”所谓“扣其两端而竟焉”是指盘问他所问问题的两个方面,然后逐步引导提问者通过自己的思考以求得正确的结论。  很多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向学生不断提问,就
语文教学应加强阅读训练。这里所说的阅读,包括学生的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笔下如有神”。可见学生正确的、大量的阅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还能关系到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应加强阅读训练。  一、从学校到家长要重视  课内的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内容,是按教师的教学程序进行,课外阅读如何安排还要有一个认识问题。  首先要有学校和班主任的
于漪老师说:“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善于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追问是连续的启发,是引导学生就基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提问方式。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追问下,文本理解会更准确、深刻。追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怎样才能使追问“一石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