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后,愧疚现在折磨我们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YW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愧疚感的纠缠
  我来自意大利,精神分析学只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同时,我还做人类学的研究。我去过亚洲、非洲等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见过无数种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对此非常着迷。在中国的日子里,我开始了解中国,我看到,中国的很多家庭正在经历大地震,年轻人常常被愧疚感牵引,行为走向错误的方向。
  眼下的中国人对个性的追求非常强烈,越来越注重物质需求。注重物质,是个体感受现实的方式。人们为了自己的欲望寻求满足,这是一个个体化的经验。基本的心理学逻辑会说,欲望来自于童年早期。一个婴儿只会注意到自己的需求,他的所有生活体验围绕自己的需求展开。中国社会现在看起来基于这样的机制运作:根据人们对物质需求的欲望。从这个角度看,年轻人的行为像个孩子,对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个体化的方式。基于这个考虑,家庭在中国社会的角色正在发生快速变化,也就是我说的家庭的大地震。
  事实上,家庭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支柱,也是每个人人格的主要聚焦点。西方社会从不以群体维度为中心,所以,家庭不如个人重要。我可以说西方人比中国人更自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个体化技能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市场供给的丰富,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自己的欲望和期待,于是危险出现了。当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就像一个孩子渴望玩具一样时,人们会在内心深处远离自己的需求和价值,与此同时,人们也远离了他人。另一方面,我看到,用传统的方式感受与家庭的连接依然很强烈。所以,在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充满张力:长辈想得到晚辈的尊重和照顾;年轻人发现忠实于长辈变得越来越艰难和沉重。
  从表层看,现代社会发展下,年轻人注重物质需求,不关心他人,但是,当透过表层往下看时,你会看到一颗被愧疚感苦苦折磨的心。
  愧疚感的源起
  愧疚感是人类普遍的感受,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文化。谈到愧疚感,无论从文化起源,还是从心理学观点,都需要将愧疚感和羞耻感做区分。
  洞悉文化视角,甚至可以说,东方人具有标志性的羞耻感,西方人却具有标志性的愧疚感。这来源自社会个体自我发展的不同轨迹。一般意义上说,西方个体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公元前几个世纪,早在远古的希腊,罗马,西方就用民主的方式治理国家,直至后来的基督教兴起,西方社会早已将个性化视为平常。相反,东方的佛教对个性化采取淡化的方式。中国文化强调与人为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最重要。除此之外,儒家宣扬尊敬师长,尊重家庭和社会,于是自我的个性化没有滋生的土壤。
  现代中国,愧疚感已然悄然取代羞耻感,成为最主要的自我调控的心理工具。充满竞争的工业化社会迫使人们竭尽所能去攫取成功,个体自我不断强化膨胀。与此同时,另一个社会巨变诞生:家庭结构缩小,核心家庭(父母与一个孩子的家庭)逐渐取代大家庭(三世同堂的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
  心理学看,愧疚感源自童年早期。举例来说,时至今天,东方人母乳喂养的时间依然长于西方人。但这种喂养方式早已被西方社会所摈弃,因为孩子对喂养者长期的依赖感会造成对他人的忠诚,被他人背叛时,强烈的羞耻感油然而生。相反,西方强调的个性化会产生愧疚感,所以,当人们的行为表现恶劣时,他们背叛的是道德法典,背叛的是自己。
  那么,童年期的愧疚感从何而来?心理学对幼儿的梦的研究和游戏的观察,揭示了一个真相:幼儿也在遭受强烈愧疚感的折磨。研究者吃惊地发现,甚至喂奶的体验也会成为孩子压力的源泉。很多孩子的喂奶过程充斥着焦虑和恐惧,毫无快乐可言。有的孩子不知道怎样吸吮乳汁;有的孩子喝不到足够的奶水;有的孩子吸入的乳汁养分不足等等。它带给幼儿强烈的愤怒体验。接下来,孩子就会产生愧疚感。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幼儿会产生摧毁母亲的感觉,好像吸吮乳汁是一种偷窃的行为。因为在他的幻想中:乳房没有乳汁是因为自己的贪婪。所以母亲一定会采取凶残的报复。于是,孩子的感受会从对母亲的强烈恐惧,变成深深的痛苦和自责。最后,孩子大约3~5岁时,小男孩感受到对母亲强烈的依附感,女孩则会对父亲产生类似的依附感。与此同时,孩子对异性父母会产生攻击性情感。当然,这一切在无意识层面发生(虽然在幼儿的行为观察中,一切都清晰可见)。攻击性情感,幼儿也无法负担,于是产生另一些愧疚感。中国有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家长们将子女托付给父母。事实上,孩子会将与父母的分离感受为抛弃,在无意识层面将其解释为惩罚,于是更加证实了孩子的愧疚感,就像父母的行为是对孩子犯错进行的惩罚。
  青春期的来临带来了新的问题,愧疚感在青春期的发展至关重要,也颇具戏剧性。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感受身体的变化就像经历二次出生,于是引发深度的虚弱感和对世界的恐惧。与此同时,青春期与父母的分离,也带给他们新的愧疚感。青春期典型的自大,就是愧疚感的过激表现。事实上,青少年在经历个体分化的过程。他们无意识地从早期生活环境中分离了出来。分离过程意识与无意识都将参与,但无意识的参与意义非凡,它会使少男少女们有不舒服和“做错事”的感觉。分离中伴随人格内部的分离。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我将从自体中逐渐分离。幼儿一般只能接纳一切,认为那是每个人的“个性”。但青少年产生了一种为了更大的成就奋斗的欲望和需求,为了达到目的,他会竭尽全部意志力(自我的功能),对抗他认为有问题的行为。所以,青少年很难接受自己,他们充满痛苦地厌恶自己。这就是自我能量加固的过程。这个过于大胆的过程,会带来深深的愧疚感。
  两种愧疚
  在成年人身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愧疚感:一种是迫害型愧疚感,幼稚的愧疚感,中心感受是:人们假定有罪的某人某物激怒而招致报复的风险。迫害型愧疚感会衍生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它毫无现实感,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病理性的问题(认为他人总是对抗自己,认为自己的命运总是对抗自己的人,都是遭受迫害型愧疚感折磨的人);另一种是抑郁型的愧疚感,它更加成熟、更有现实感,它的中心感受也是摧毁一些事物,但是不用担心遭到报复的风险。抑郁型愧疚感会带来痛苦和哀伤的情绪。它更健康。从父母那里得到很多却依然过自己生活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抛弃了父母(哪怕与父母住在一起,子女的生活依然属于他们自己,仅此一点就足以感到愧疚感了)。
  此外,愧疚感还有来自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区分。迫害型愧疚感多见于无意识;抑郁型的愧疚感可见于意识和无意识中。可以意识到的愧疚感显然优与无法意识到的愧疚感,它会使人们知觉到正在遭受的折磨,而且,知觉会产生更多自我觉察,从而激励个体成长。无意识的抑郁愧疚感最有害,它会使人们在无意识层面强迫性的自我惩罚,将引发破坏性的后果。比如,受虐狂行为:具有身体痛苦,具有自发性的自我摧毁的趋势;破坏和犯罪行为,使无意识的愧疚感在意识层面遭到惩罚,真实的犯罪其实会减轻无意识的愧疚感;最为严重的是躯体化问题:精神层面的冲突演化成了身体的疾病。
  爱,唯一的解
  为什么现代社会心理疾病频发?因为家庭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承担自己的角色。如果一个人在家庭中无法找到自己真实的位置,那么他在更广阔的社会上也同样会一无所获。
  当社会大量快速的变化时,文化也随之改变。人们失去了可以相互理解的语言,失去了相互了解的方式。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人们必须寻找新的方式相互理解。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对彼此的,还有对自我的觉察,更需要无比的智慧。但是现代社会对物质需求的理想化不允许人们将才智用于这些。所以除了彼此多给一些爱,我看不到任何其它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对于年轻人来说,任务困难而艰巨,他们要学会丢弃他们的愧疚感,应该以不同的方式承担自己的责任。也就是说,要以成年人的角度,与父母平等的互动。不再像一个不顺从的孩子,而是作为一个可以教长辈一些事情的成年人。年轻人应该用新思想、新感觉丰富父母的世界。简单来说,我们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家庭,不遵从以往的模式,但是,这个新家庭也会和旧的家庭相似。这是矛盾的,但是,生活本身就充满矛盾。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日推上有个段子特别火。说是早稻田大学有个新社团,叫做“把所泽校区推向高田马场”(所泽、高田马场均为地名),活动内容无厘头得简直让人无语凝噎:徒手把早稻田大学的所泽校区的100号馆向高田马场的方向推近,缩短两者的物理距离。最好笑的是,这条推特还煞有介事地配了一张宣传单的图片,上面写着:到目前为止已经推动了3厘米,距离目标还有33280米!这条推特越传越火,甚至还有人说:我真的看到有人在推了!
在以“小而美”文明的日本,有一所大学的学生宿舍竟然被称作“亚洲最破的学生宿舍”。这里,房屋老旧、楼道昏暗杂乱无章,庭院里养着牲畜,墙上贴着打倒校长的标语,烟火警报随时可能因为有人做饭而响起,而随处可见的猫则脾气大过天,要是扰了它的午睡可会给人好看。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脏乱差”的学生宿舍,竟然安然无恙地存在了百来年,成为有名的左派学生的聚集地,还走出了许多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剧作家。这就是日本著名
雷声与击剑结缘,似乎是“命中注定”。17岁那年,他入选广东省击剑队并迅速在国内外重要比赛中崭露头角。2003年保加利亚世青赛斩获团体冠军;2006年葡萄牙世界杯首夺个人冠军;2007年三获世界杯分站赛冠军,并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世锦赛上夺得铜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个人赛第八名;2009年再获两站世界杯大奖赛团体冠军;2010年,雷声在世锦赛、世界杯多项赛事上获得个人和团体冠军。  2012年夏季的
一半德国血统、一半美国血统,从小在英国长大;学习了七门语言,选择中文作为大学专业——牛津男孩Louis坚信自己的未来在中国。他说:“不扎根中国,就对不起我学的中文专业。”  他是Louis von Guionneau,中文名“小鹿”,年龄不大、信念不小。看完“西方”看“东方”,促进文化沟通成了他的使命,也促成了这个21岁大男孩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一个叫做“看东西”的网站。  喜欢中文的原因  201
近几十年,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转型为服务型经济,互联网界产生了大量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擅长学习的美国孩子逐渐丢掉了“书呆子”的帽子,其他人嘲笑他们以前,都得掂量掂量他们会不会是下一个乔布斯。虽然高中生里最受欢迎的男生还是橄榄球队长,但光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员,一到大学就会褪去光环,反而要求助于其他同学帮忙完成作业。同时,粘着互联网、足不出户的宅男宅女日渐增多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的话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2016则被称为“资本寒冬”,许多创业公司面临倒闭,如何“过冬”成了难题。  那些选择毕业创业的人现状如何?坚守创业之路的他们在做什么?笔者邀请了3位走在创业路上的朋友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普希金的《未选择的路》写道,“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创业就是这样一条芳草萋
于是,我想起了你。因为曾经那一段最辛苦最难熬的时光里,你告诉过我,无聊又孤独的时候,随便坐上一辆公交车,透过车窗看这个城市,在无边的夜色里光影迷离,一圈又一圈。  虽然我已经很久不写这么煽情的文字了,但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觉得我还是有好多话想和你说,不吐不快。我记得去年差不多也是这样春即去夏将至的时节我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你的名字,你说你看到时无比兴奋,结果一读下去,只有两行字,顿时
北京地区超大规模招聘会上,800余家单位带来2.5万个“饭碗”。北京市人才开发中心主任张秋建介绍,招聘单位列出的招聘条件不允许含任何性别、民族等歧视信息,包括“只招男不招女”这样的条件。(法制晚报)  “只招男不招女”也并不完全是性别歧视,比如数年前的一则选专业报道中提到:重型工作如机械工程之类,用人单位一般是不招收女生的,女生的生理特征的确不适合。  邵安琪
编者按:  在文艺学界,童庆炳堪称泰斗级人物,不仅门下弟子众多,目前许多高校使用的《文学理论教程》亦由其主编。作为北师大最受学生欢迎的名师之一,尽管已近古稀,但童老师仍然不知疲倦、满腔热情地活跃在讲台上。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合办开办作家研究生班后,莫言、严歌苓、余华、毕淑敏等知名作家均是童老师的学生。  对童老师而言,上课就是人生的节日。他一直有一个愿望,不是死在病榻上,而是倒在讲台旁,或学生的怀抱
近日,2014-2015学年“真维斯大学生助学基金”发放仪式在全国26所高校举行。今年又有千余名大学生通过相关审核,喜获“真维斯大学生助学基金”。在发放仪式上,同学们纷纷发表感言,感谢真维斯在他们求学历程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将以感恩之心勤奋学习,坚强刻苦,努力成才,回报社会。  2005年,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斥资900万元,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真维斯大学生助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