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渗透情感美质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119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美质,主要体现在文章情感中,体现在教师鲜明的情感态度和生动的情感表达中,体现在师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情感共享及其对课文情感的感悟和内化中,没有对课文感情美质的追求,语文教学的知识学习目标、智力开发目标、再创造目标、审美目标便难以达成。而语文教学情感美质的生成体现在师生之间有感情的教与学中。
   一、激发情感,营造空间
   语文学科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情感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因此教师可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因材施教,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的方法可以直接熏陶,也可潜移默化,如在讲授《九寨沟》时,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相应的“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观赏到课文中描绘的直插云霄的雪峰,像宝石的湖面,清澈见底的湖水,银花四溅的瀑布,枝叶茂密的森林,可爱多姿的动物,祖国壮美的自然景观等,从而自然而然也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如在讲授《老师,您好》这一篇课文时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理解教师事业的辛劳、崇高和美好,从而抒发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和真诚祝愿。
   无数事实证明,语文是最能激发学生情感的一门学科,对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只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的一部分,只有认清其特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才能化成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设境体情,融入感情
   知识是有情境的,按文入情,生动不过造境,无论哪一种文体,其内在的知识内涵,都有一个有形或无形的知识境界,有的情理交融,有的声情并茂,有的诗情画意。李吉林老师认为:任何一种文体都可以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这种见解主要是源于她对语文课特有的情感美质的感悟吧,对教学中情感价值的重视。写人写事的课文,通过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主人翁的关注,用心体会其语言行为、心理对话、事件、情节及矛盾冲突的性质,深刻理解特不定期环境下人物的个性、品格及鲜活的感情世界,进一步把握人和事的价值和启示。
   三、启智育情,有所创造
   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课文还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操和情趣,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综合、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心灵成长等因素得到发展。这是语文学习的使命,更是文章感情美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事项。人的情感具有情境性,要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界中,在教学时还必须注重“入情”和“入境”。
   所谓“入情”,就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注重情感的调动和情绪的调节,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说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学生对邓小平爷爷并不陌生,但由于年龄小、学历浅,他们对“悲壮”的认知与成人有较大的差距,不易进入角色。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前,用深情的语调,再配以哀乐,就把课堂气氛渲染得深沉悲壮,将学生迅速带入了文章所表达的情境之中,这不但为学生学习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实现了教师、学生和作者在情感上的相通相融,也为学生情感的发展与升华做了极好的铺垫。
   所谓“入境”,就是在“入情”的基础上,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去体验,使其始终沉浸在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氛围中,犹如身临其境,于是自然而然地关注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情感体验是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它贯串于学习语言的全过程。教学情为先,关键是爱,无论是“入情”,还是“入境”,都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学生的真情。只有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才能在教学中时刻保持饱满的激情,尊重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根据预先的设计,通过具体的语文载体,实现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交融,不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而且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人文熏陶,促進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品质形成,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把自己融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中,才能使审美的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味”。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这样才会引得情源活水,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其他文献
一路向北,平坦的麦田已经被抛在了身后,站在田埂上的农人渐渐地缩成了一个小黑点。远方的几声狗吠,惊起了迟归的孤雁。被暮色包裹的小小村庄,依然是安静沉稳的模样。无言之中,是一场送行。   与其说是送行,不如说是离家出走。远方在召唤着他,就像动物的迁徙,纵然远方充满危险,但他对远方的幻想令他兴奋,他像是奔赴战场的士兵,听到了战鼓的感召。于是他离开了他朝夕相处的小村庄,背上行囊,攥紧车票,踏上旅途。  
期刊
世间万物,美好的东西千千万万,可为什么一定要收藏愚蠢呢?这是因为,愚蠢能够给我的好处,是收藏别的东西所远远不能及的。   愚蠢能够收藏,必然是过去存在的。我所收藏的愚蠢,大多和我有关。一段愚昧的历史,一件蠢笨的糗事都会被我牢记在心。一些蠢事造成严重的后果,更被我好好收藏在记忆深处。记得曾经做过的傻事,不仅可以提醒自己不会重蹈覆辙,还让我从这件事的坏处中吸取教训,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完美。同时愚蠢也是
期刊
当春花凋颓,你可惧怕暑热?当夏木荫荫,你是否准备远足?为避其炎热,为乐其心境,外出并非不可。但,最美的风景,最纯的生活,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啊……   一角葱兰,一盆芦荟。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花草怡情,油然爱之。居夏,归静,养花,可谓乐趣横生。   夏之兰愈苍翠,愈显成熟。她的灵魂为江南水所筑,柔软是其外形,高洁是其本心。染风尘,遭亵玩,从不颓败,只自顾生长,静默地生长。盈盈一角,
期刊
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環节,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成功的平台,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作业似乎在某些方面已经成了学生的“包袱”,成了负担。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每天必须要布置一些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而学生不管掌握与否,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必须完成,从而造成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必须进行重复性、无效的作业,从而浪费大部分时间,相应地就没有充
期刊
众所周知,作文不单是一种写作技巧的操练,更多的则是一种写作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把积淀在自己心中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这就是“作文”。为此,在实践中,我就怎么样有效习作做了几点尝试。   一、呵护童心——无忌童言蕴灵性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俗话说“
期刊
在某个悠闲而惬意的午后,随意地扯上行囊,将情思藏进背包里,行走在世界版图上,跨越山川河谷,潜入云海天光,走在由心锻造的漫漫长路上。   我可以行走在北京的胡同小巷,在这里,脚下踩着的是古旧的青石板,青石板已经很圆润了,应该是时光抹平了它的棱角吧。暗暗的墨青色,看它慢慢地、静静地向远处蜿蜒游走,斟品它平凡朴素中的富丽堂皇,借此来体味那段如黑白无声电影般的时光在经年累月后凝成的一条熠熠闪光的先迹,这
期刊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要求,从2018年秋季起,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材统一用部编版教材,这对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说,是千载难逢的福音。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全国语文教材统一了,孩子们可以跟着父母走南闯北,不用担心教学与测试的内容不一致而影响在异地参加升学考试了,给农民工子女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   一、“部编本”重经典性与时代性,采用“双线”组编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原来都是30篇课文
期刊
坚持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研会、语文课文品鉴会登多种形式,大胆地去深入教材挖掘美育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生态课堂这种形式,师生一起去欣赏美、创造美,真正将语文教材生活化、体系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师生提升了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对于构建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有着积极意义。   一、挖掘美育因素,形成古诗文美育资源——发现美   1.寻求教材形象——发现直观美。   在文本研读中,我们从字里行间
期刊
王尔德说:这个世界上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什么是有趣的灵魂呢?我以为,积极乐观、淡泊平和、热爱生活等品质,都堪称有趣的灵魂。每教一次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我都能感受到文与可和苏轼的有趣灵魂。   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苏轼之所以和文与可这位大自己18岁而又仕途平平的表兄情感笃厚,其实是因为他们都拥有有趣的灵魂。   幽默风趣之“趣”。文与可的幽默风趣,是一种孩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方式逐渐进入课堂,成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学生在接受知识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加以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