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现当代流行音乐视阈下的歌词审美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l_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当代社会艺术思想的日趋变化,大众对于歌词的解读亦呈现出复杂化、深度化等趋势,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以及多元音乐文化的影响对于歌词的创作和审美都提出了更多思考和挑战。从歌词美学角度出发,探究流行音乐歌词的艺术接受及作品解构现象,不仅是对流行音乐审美趋势的思考,对于其歌词的创作和鉴赏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流行音乐;歌词美学;艺术接受;作品解构;歌词鉴赏
  歌词作为音乐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语言艺术与表情艺术的两种艺术形态及特征。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歌词不仅具有文学性,同时更兼有较强的音乐性——这就决定了歌词的审美思维会与传统文本不同,其受众的艺术接受亦会受到这些不定的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就个体作品而言,“一个文本,其意义的决定者不只是作者(说话者),读者(听话者)在确定其意义中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对歌词作品的艺术接受过程同样是词作者与歌词鉴赏者紧密联系的过程,缺一不可。
  在歌词的审美中,其艺术接受及审美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词作者在创作歌词时,歌词内容和思想情感读取决于词作者的个人经历、艺术经验和创作思维;但很多词常常受到作曲、编曲或者文字篇幅等方面的限制,在表达过程中常常会在作品文本中留有许多“不定点”(spots of indeterminacy)。罗曼·英伽登在《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提到,“文学作品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等等,都包含着许多不定点,特别是对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绘”,而在伊瑟尔的《审美过程研究中》也提到,“空白则用来表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vacancy),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可见,在艺术接受过程中,词作者对于歌词本身的审美期待并不完全能与鉴赏者的审美实际保持完全一致。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不定点”和“空位”需要鉴赏者对其进行自发填充(无论结果是否与作品本意背离),而这样的填充过程就是“具体化”(concretization)的过程。要提出的是,歌词本身带有音乐与文学的双重特征,这使得整个审美的“具体化”过程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李祎、张沛的歌曲《默》(节选):
  闭上眼/奔跑的我/与风像恋人/安抚般拥抱着/它亲吻我的耳朵/一切安静如歌/喧嚣沉默/……/时间不为你我而被分割/逝去的未来遗憾已定格/没有一种伤痛是永恒的/灰白交映彩色/……
  这首作品的创作本意是对生活和自我的思考,表达出作者对内心静谧的向往和自由生活的追寻,但很多听众却认为这首歌曲表达的是对逝去爱情的追忆和无奈,这样的审美结果与作者的创作本意存在着很大不同。可能是由于这首歌曲在演唱上与很多流行情歌的表现方式相似,也有可能是歌词中“恋人”、“亲吻”、“拥抱”、“遗憾”等词语营造出来得情感所导致,或是作曲、编配等其他多方面对听众产生的影响——这种不确定性最终导致听众不充分理解、过度解读甚至误解作品原本内容和文本意义,在审美结果上出现了差异。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里谈及莎士比亚的作品时提到,“……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看到词语的表达方法,对音乐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内含意义”。 可以说,歌词作品的文本只能给一个大致框架,鉴赏者在其中具体填充什么内容、有怎么样的审美过程,都是与其自身的审美经验以及作品的表达方式离不开的。
  歌词的艺术接受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并造成差异,但在实际情况中有的作品还是会存在着较为一致的审美形态,对鉴赏者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审美引导。这种情况通常是受到审美形态的贯通性(在相同文化、民族、时代背景下,审美观念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制约,并对审美形态产生统摄和统一)、作品本身明确的表意(可理解为“去空白化”)等方面的影响。在欣赏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时,听众不管有怎样不同的审美经验、审美形态,也只会理解到这只是一首关于父爱的作品;从汪峰《你是我心爱的姑娘》里,听众可以很明显能感受这是一首追思爱情、表达不舍与怀念的音乐。可见,歌词创作中的基本审美导向会对鉴赏者的产生很大影响,但审美导向究竟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则不一定可以预期。在当前的流行音乐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作者会使用更多方法去创作、改编作品,加上音乐制作及音响技术的提升,这些都可以让音乐人创作出具有新形式与思想的作品——这是作者对审美导向的布设及创作过程,也是影响鉴赏者对作品的审美与解构过程。如华晨宇所演唱的《我的滑板鞋2016》,就是对原版进行了重新改编。
  我说在我的想象中有一双滑板鞋/与众不同最时尚/……/我的滑板鞋时尚时尚最时尚/回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一步两步/摩擦/一步一步似魔鬼的步伐/在这光滑的地上我摩擦/……/月光下/我看到自己的身影有时很远有时很近/感到一种力量驱使我的脚步/……/这是我生命中美好的时刻/我要完成我最喜欢的舞蹈/
  原作歌词直白浅显、编曲套路化、演唱者节奏凌乱,艺术品位不高。如果说原作只是通过话题性传播的“恶搞”产品、没有太多艺术审美价值的话,那么这首华晨宇的版本就是对原作进行的解构和重组并赋予了作品更高层次的艺术表达。这个版本基本保留了原词,但在作曲和编曲上进行了极大修改,比如编曲整体大致采用了迷幻电子风格,加入了大量声音素材和音效(如弦乐组、人声和声、声音延迟、混声等),制作出更为立体的音乐声场;演唱者使用Rap的律动演唱方式整合了歌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在说唱之外的演唱部分又融合了R&B等流行唱法,通过这些改编,歌曲在原有基础上其艺术与思想水平都得到了质的飞升。有的听众听完后表示,“滑板鞋”象征目标、梦想,“这是我生命中美好的时刻/我要完成我最喜欢的舞蹈/”是为了表达完成心愿之后的喜悦;有的听众则认为这一切只是“我”的幻想和奢望,凸显出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失落……这些审美结果可能是原作者在创作中没有设想到的,既是听众源于自身审美经验的重新解读,也是与新作品的创作者及鉴赏者共同对歌词的解构、意义重组。   在对流行歌曲进行审美活动时,许多听众对流行音乐歌曲中“音乐”部分的感知度较高,而对于“歌词”部分鉴赏者的感知度相对较低——如《毛诗序》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表情艺术在抒发情感方面更为直接、更能与鉴赏者产生审美共鸣。现在许多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在创作表达和审美导向的安排上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方面重视传统素材、歌词对于歌曲的定意作用,不仅重视作曲、编曲的编排,也重视歌词的文本诠释和表达。如龚琳娜所改编演唱的《小河淌水》,以流行音乐的表达方式在编曲和演唱上拓展了民歌的表现技法、情感表达空间,且基本遵从了原作歌词的创作思路和审美导向;另一类较为普遍,更加重视从作曲、编曲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创新,而对歌词方面的表达相对显得薄弱一些,在极致的时候甚至只是把歌词作为歌曲的陪衬,仅凭借着音乐、演唱或者舞台等方面来表达作品,并不强调歌词的审美导向作用,如华晨宇演唱的歌曲《春》:
  树枝上/长着嫩叶一片/如一个舞台/上面站着春天
  整首作品歌词由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创作,歌词简短,并没有过多艺术内涵和深层次的情感。在作曲、编曲、配器和演唱上,创作者却赋予了该作品非常大的变化,不仅让简单重复的歌词唱出了不断变化的层次感,同时也拓展了艺术表现的张力,把听众的情绪推动到新的高潮),感染力非常强。有的听众解读出作者对自然本真的追寻,有的听众解读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听众解读出作者单纯的、无意识的情感表达……对于原作者而言,改编后作品的审美导向已经和原意有一些差距了,甚至是截然相反、过度解读;但正是鉴赏者从歌词中解构出超乎于作品本意的更多内涵和思想,更加肯定了他们在艺术接受和审美中的自由地位。如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所表达的,“富于主体性的读者可以自由地解读作品……作品瓦解,面对读者的‘无中心文本’才算诞生,读者可自行其是”,强调了鉴赏者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以,听众可以对歌曲进行自由解读、意义解构,在音乐和歌词文本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完成属于自己的美学体验。当然,“单纯从读者决定论或者由作品决定论出发来看待文学艺术作品,显然都有失偏颇”,歌词的意义和审美结果“应该是作者、作品和读者进行多维对话的产物”。
  随着信息的高效交互和艺术审美思想的多元化,流行音乐的发展对传统的歌词审美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流行音乐高速发展的今天,歌词的艺术接受、作品解读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创作、如何表达、如何解读歌词作品,又应该如何从这些作品中获得美学体验和审美经验,这是词作者和鉴赏者都应该思考的。
  注释: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281页
  (波兰)罗曼·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第50页
  (德)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霍桂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第249页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第279页
  转引自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177页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290页
  同上
  同上
  参考文献:
  [1]童庆炳, 主编.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牛宏宝.现代西方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波兰)罗曼·英伽登.陈燕谷等译.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5](德)伊瑟尔.霍桂恒译.审美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意)艾柯.王宇根译.诠释与过度诠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7](美)韦勒克,沃伦.刘象愚译.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8](法)巴特.屠友祥译.文之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而辅导员在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对于辅导员的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在南昌工学院X学院,首次推出大学语文专职教师兼职辅导员试点,本文结合学院、笔者工作实际情况,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角色对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有益补充情况,作简要说明。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角色;辅导员;补充  纵观改革开放后三十几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教学硬
期刊
摘要:森鸥外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觉者,处女作《舞姬》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本文旨在从微观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剖析,来探究造成凄美的爱情悲剧之成因。通过从几个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之所以以悲剧而终,是由于当时主人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那深藏于胸的士大夫观念,加之主人公太田丰太郎和爱丽丝之间的爱情地位的不平等等诸多因素而导致。  关键词:森鸥外; 《舞姬》; 爱情悲剧; 丰太郎; 爱丽丝 
期刊
摘要:净琉璃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之一,与歌舞伎、能、狂言并称为日本四大传统舞台艺术,在日本戏剧史上熠熠生辉。净琉璃可谓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的集大成,在演出脚本、舞台音乐、制作工艺和造型雕刻等方面都保有极为独特的艺术特色。如今,净琉璃仅仅在文乐的表演剧团里勉强延续着日趋羸弱的生命力。然而江户年间,尤其是元禄年间到十八世纪中期,净琉璃与歌舞伎并驾齐驱代表着当时民间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以净琉璃剧作代
期刊
摘要:翻花是小时玩的游戏,用一根长线结环,用双手编出各种样式,等下一个人来解,又变化出新的模样。其中奥秘在于看清各线之交错,一解成形或线困绕手。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对艺术的论述让某人茅塞顿开,或还是一团浆糊,正如海氏所说:“本文的思考关涉到艺术之迷,这个迷就是艺术本身。这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迷。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迷。”本文就跟随海氏的思想,一起来试图窥见艺术透出的几丝光亮。  关键词:海德格
期刊
摘要:英国学者苏珊·塞勒斯的传记式小说《文尼莎与弗吉尼亚》截取了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她的姐姐文尼莎·贝尔的生活片段,重述并虚构出新的文本,展现两人的生活情感和艺术创作。小说以虚构的信件表现真实的历史和情感,充分体现了伍尔夫所认为的文学必须表现主观真实的创作观,因而可说是以小说形式进行的一次对伍尔夫的批评阐释;同时也使小说与传记、虚构与事实、文本与现实几组对立之间的关系得到统一。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美國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合作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 (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然而,《红楼梦》中荣国府的CEO王熙凤在现实的言语实践中屡屡“触犯”这些原则,频频踏入“不合作”的雷池,却仍然以八面玲珑、巧舌如簧而著称,不仅赢得了一把手的充分信任,还经常一言既出,几颗赢得满座
期刊
摘要:独特的悖论式语法结构是《野草》的基本结构模式。该模式是鲁迅自觉实践《苦闷的象征》文艺思想的表现。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能够见出域外文艺理论对于本土文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艺理论;《野草》;《苦闷的象征》  《野草》集在鲁迅所有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集子的创作时间是从1924年9月15日到1926年4月10日,后来结集时再作“题辞”于1927年4月26日。许多研究者指出,此段时
期刊
摘要:《最蓝的眼睛》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里托妮莫里森为我们展示了白人文化侵蚀下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本文从文化霸权角度分析佩科拉的母亲宝琳·布里德洛夫的扭曲和脆弱,揭示小说坚守文化反抗侵蚀的主题。  关键词:文化侵蚀;文化霸权;母性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此后,托妮莫里森笔耕不辍,创作了十多部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期刊
摘要:自侦探小说发展以来多是重情节发展,而忽略了文艺色彩,然而东野圭吾所写的“推理小说”多倾向于社会、人性等方面,同时他在创作中的手法、命题以及形象塑造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表现。本文主要对东野圭吾小说《白夜行》创作特点进行分析,供参考。  关键词:东野圭吾;小说;创作特点;研究  东野圭吾在日本堪称“推理小说”之王,在众多的“推理小说”之中,东野圭吾最具有代表性、最为人熟知的就属《白夜行》。《白夜
期刊
摘要:井上靖少年时代不寻常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其特殊的成长经历,笔者尝试把这一段特殊成长经历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对井上靖女性观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毫不夸张的说井上靖的少年时代经历是其文学创作的源头。  关键词:井上靖;女性;悲痛  在井上靖自传类的小说中常有女性登场,比如《白婆婆》中的祖母布衣(原型佳乃)、母亲七重(原型八重)、姨母祥子(原型麻知),以及《翌桧物语》中的皎子、雪枝、佐分利信子、加岛浜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