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的语法结构及其理论根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特的悖论式语法结构是《野草》的基本结构模式。该模式是鲁迅自觉实践《苦闷的象征》文艺思想的表现。通过对此问题的分析,能够见出域外文艺理论对于本土文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文艺理论;《野草》;《苦闷的象征》
  《野草》集在鲁迅所有的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集子的创作时间是从1924年9月15日到1926年4月10日,后来结集时再作“题辞”于1927年4月26日。许多研究者指出,此段时间是鲁迅生命中最为苦闷、彷徨的时期,于是把这些“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以散文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故而,《野草》也成为“鲁迅哲学”的一次集中展现。但所谓“鲁迅哲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哲学呢?研究者却众说纷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鲁迅本身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但另一方面,也和《野草》高度的象征主义和独特的语法结构有关。关于《野草》的象征主义,研究者已经谈论很多了。本文拟就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谈一点看法。
  一
  《野草》全集算上“题辞”共24篇,其中几乎每一篇都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结构规律,即语汇或意象之间的悖论。例如《题辞》篇:“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沉默”和“开口”之间,“充实”和“空虚”之间,就构成了悖论。还有下文:“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这里“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间,也是悖论关系。此外,还有文中反复提到的“野草”与“乔木”,“生存”与“死亡”,“自爱”与“憎恶”等等,也都存在着悖论关系。正是这些存在着悖论关系的语汇和意象,使得《题辞》显得十分晦涩。
  《题辞》可以视为《野草》集的总纲,其基本的悖论式的结构模式,在后面的文本中得到了更加彻底和丰富的贯彻。如《秋夜》中清醒的“枣树”和做着梦的“小粉红花”;《影的告别》中的“天堂”和“地狱”以及“黑暗”和“光明”;《求乞者》中两个求乞者分别的“哀呼”与“装哑”;《我的失恋》中爱人赠我的“百蝶巾”、“双燕图”、“金表索”、“玫瑰花”与我回她的“猫头鹰”、“冰糖壶卢”、“发汗药”、“赤练蛇”;《复仇》(一)中温热的血和冰冷的死,看者和被看者;《复仇》(二)中的“神之子”和“人之子”;《希望》中的“希望”与“绝望”,“青春”与“衰老”;《雪》中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与如粉如沙的“朔方的雪”;《风筝》中的“惩罚”与“宽恕”;《好的故事》中“好的故事”与“昏沉的夜”;《过客》中的“老翁”与“女孩”,以及过客的走和留;《死火》中的“冰”和“火”;《狗的驳诘》中的“狗”与“人”;《失掉的好地狱》中的“人类”和“魔鬼”;《墓碣文》中的“热”与“寒”,“天上”与“深渊”,“一切”与“无所有”,“无所希望”与“得救”;《颓败线的颤动》中的“眷恋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诅咒……”;《立论》中的“说谎”与“遭打”;《死后》中的死者与生者;《这样的战士》中的“无物”之“阵”;《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的“聪明人”和“傻子”,“主人”和“奴才”;《腊叶》中腊叶去年的“斑斓”和今年的“黄蜡”;《淡淡的血痕中》“怯弱的造物主”与“叛逆的猛士”;《一觉》中的“生”与“死”,漂渺的梦园与“人间”……
  这里对《野草》集中每一篇章的罗列,是想证明一点:悖论的语言和意象的普遍存在,已经构成了《野草》集的基本语法结构。这样的结构应该成为我们阅读和理解《野草》的一个基本视角。
  二
  《野草》的悖论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这里的悖论就像康德的“二律背反”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一样,都是主人公思想内容太过于复杂的结果。悖论的背后其实是作者两种世界观,或两种思想倾向的深刻冲突。用悖论表现思想的冲突,在鲁迅,是自觉实践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文艺思想的结果。厨氏认为:所谓文艺,不过是两种生命力量冲突而导致的苦闷的象征。“所谓两种力量的冲突,一是生命力受到社会的压抑产生的冲突,一是生命力本身两种人格的冲突。”
  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是在1924年,正是写作《野草》的同时。翻译工作从四月开始,十一月即告完成并出版。鲁迅在译本引言中说:“至于主旨,也极分明,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命力受到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柢,而其表现法乃是广义的象征主义’。……这在目下同类的群书中,殆可以说,既异于科学家似的专断和哲学家似的玄虚,而且也并无一般文学论者的繁碎。作者自己就很有独创力的,于是此书也就成为一种创作,而对于文艺,即多有独到的见地和深切的会心。”可见鲁迅对本书的接受和认同。《野草》正是以象征主义的方法,表现生命力受到压抑而生的苦闷。
  《野草》在此一点上与《苦闷的象征》有着惊人的一致:“这两种力(‘创造生活的欲求’与‘强制压抑之力’——引者注)的冲突,也不能说尽在自己的生命力和从外部而至的强制和压抑之间才能起来。人类是在自己这本身中,就已经有着两个矛盾的要求的。”冯雪峰论证道:《野草》中的矛盾,“是悲观与乐观的矛盾,或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希望与失望的矛盾”。这些矛盾“一方面反映着现实社会中黑暗与光明的斗争,一方面反映着作者在世界观等问题上的矛盾”。这个论断是符合实际的,《野草》集中的所有文章,确实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自我与社会的矛盾,一类是自我内部的矛盾。这符合厨氏所谓生命力受压抑的两种表现形式。
  概言之,两种生命力压抑的结果造成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即是大量悖论语汇和意象的出现,这也最终导致了文本的复调和悖论。
  三
  鲁迅能够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巨人,当然并非偶然;其《野草》集能够成为现代新文学史上象征主义的典范之作,也绝非偶然。从早期写作《摩罗诗力说》到翻译《苦闷的象征》,再到《呐喊》、《野草》等集的创作,鲁迅不仅自觉地引入域外诗学,同时也以其创作实绩来践行域外诗学对于本土的有效性。这种理论的有效性对于一个前现代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但对于一个具有“历史过渡性质”的20世纪中国,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20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太多的选择,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也面临着太多的选择,历史证明,鲁迅的选择最具有典范意义。
  可资比较的是,陈寅恪曾论王国维道:“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前两目主要就王氏历史、考古成就而言,独有第三目,陈寅恪是就其“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而言。并且陈寅恪认为:“吾国他日文史考据之学,范围纵广,途径纵多,恐亦无以远出三类之外,此先生之书所以为吾国近代学术界最重要之产物也。”与王国维等更多地致力于理论批评和学术建构不同,鲁迅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对于王国维,“外来之观念”只是用以阐释传统材料的工具,而对鲁迅来讲,“外来之观念”则成为其创作的方法论,并进而影响到未来中国现代新文学文学的创作走向。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奠基人,其意义,也当从这个角度来加以看待。
  注释:
  鲁迅《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I页。下文引《野草》,均同此,不再注出。
  孙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页。
  (日)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同上,第7页。
  李宗英、张梦阳编《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707页。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载《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4页。
  参考文献:
  [1]鲁迅.野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日)厨川白村,鲁迅译.苦闷的象征[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4]李宗英,张梦阳编.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5]傅杰编.王国维论学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摘要:日语中有这样两种现象:一是词的多义、一是读音相同的不同词语(我们暂且称其为“同音异义词”)。所谓的多义词就是一个发音,但是有两个以上相互有关联的含义。多义词的读音和汉语表记形式不一定是一对一的关系,例如「あたたかい」(暖.温)、「かたい」(固.硬.堅)、「はかる」(図.測.計.量.謀.諮)等,一个读音对应着多个汉字。而所谓的同音异义词就像字面意义所示一样,只是发音相同,词语的意义之间没有任何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发展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博物馆体制的成熟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城市博物馆体制的建设、发展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阻碍。本文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从地域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地域文化景观有其同一性、特殊性、代表性几个方面,分点论证中小型城市应如何打破博物馆发展滞后的尴尬局面。  
期刊
摘要:古村落是我国历史活的灵魂与见证,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脉相承,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临沂市著名古村落特色各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亟待关注与解决。应从法律法规的完善、扩大宣传力度、乡村记忆的唤醒等方面探索其保护与发展之路,不忘初心,留得这一抹浓郁乡愁。  关键词:古村落;问题;传承;乡愁  古村落,即传统村落,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隅,是人类长期适应自
期刊
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生活垃圾日益增多。南京作为我国最早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试点城市之一,其所表现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一、马萨模型的运用  马萨模型是典型的“自上而下”政策分析模型。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具有中国政策执行上的共性——“高位推动”。[1]这与马萨模型整体上是一致的。马萨模型能够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体系相契合,可以借助马萨模型的分析结构,结合具体的政策实
期刊
摘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而辅导员在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对于辅导员的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在南昌工学院X学院,首次推出大学语文专职教师兼职辅导员试点,本文结合学院、笔者工作实际情况,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角色对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有益补充情况,作简要说明。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师角色;辅导员;补充  纵观改革开放后三十几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教学硬
期刊
摘要:森鸥外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觉者,处女作《舞姬》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本文旨在从微观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剖析,来探究造成凄美的爱情悲剧之成因。通过从几个不同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之所以以悲剧而终,是由于当时主人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那深藏于胸的士大夫观念,加之主人公太田丰太郎和爱丽丝之间的爱情地位的不平等等诸多因素而导致。  关键词:森鸥外; 《舞姬》; 爱情悲剧; 丰太郎; 爱丽丝 
期刊
摘要:净琉璃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之一,与歌舞伎、能、狂言并称为日本四大传统舞台艺术,在日本戏剧史上熠熠生辉。净琉璃可谓造型艺术与戏曲艺术的集大成,在演出脚本、舞台音乐、制作工艺和造型雕刻等方面都保有极为独特的艺术特色。如今,净琉璃仅仅在文乐的表演剧团里勉强延续着日趋羸弱的生命力。然而江户年间,尤其是元禄年间到十八世纪中期,净琉璃与歌舞伎并驾齐驱代表着当时民间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以净琉璃剧作代
期刊
摘要:翻花是小时玩的游戏,用一根长线结环,用双手编出各种样式,等下一个人来解,又变化出新的模样。其中奥秘在于看清各线之交错,一解成形或线困绕手。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对艺术的论述让某人茅塞顿开,或还是一团浆糊,正如海氏所说:“本文的思考关涉到艺术之迷,这个迷就是艺术本身。这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迷。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迷。”本文就跟随海氏的思想,一起来试图窥见艺术透出的几丝光亮。  关键词:海德格
期刊
摘要:英国学者苏珊·塞勒斯的传记式小说《文尼莎与弗吉尼亚》截取了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她的姐姐文尼莎·贝尔的生活片段,重述并虚构出新的文本,展现两人的生活情感和艺术创作。小说以虚构的信件表现真实的历史和情感,充分体现了伍尔夫所认为的文学必须表现主观真实的创作观,因而可说是以小说形式进行的一次对伍尔夫的批评阐释;同时也使小说与传记、虚构与事实、文本与现实几组对立之间的关系得到统一。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美國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合作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 (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然而,《红楼梦》中荣国府的CEO王熙凤在现实的言语实践中屡屡“触犯”这些原则,频频踏入“不合作”的雷池,却仍然以八面玲珑、巧舌如簧而著称,不仅赢得了一把手的充分信任,还经常一言既出,几颗赢得满座
期刊